1959年,我國在黑龍江發現了大慶油田。從此,中國摘掉了「貧油國」的帽子。當中國挖掘出石油的消息傳出以後,日本人連腸子都悔青了。上世紀20、30年代,日本為擺脫經濟危機而侵略中國。掠奪資源是日本發動侵略的主要目的,而石油就是其中的非常重要資源。據史料記載,日本人佔據了我國的東北地區長達14年之久,然而這些侵略者卻始終沒能發掘出大慶油田。
東北大慶油田的石油儲量約為56.7億噸,其年產量也有5千萬噸,而當年日軍的石油年消耗量為5百萬噸左右。換句話說,如果讓日軍發現了這片石油,那抗日戰爭也許就不是14年了!世界歷史甚至都有可能被改寫!日本人也不是傻子,當時在黑龍江也進行了大肆挖掘,可偏偏距離成功只差那麼一點而已。
松基三井是中國發掘出的第1個井噴油田,深度為1300米,當時日本關東軍挖到了1000米,距離成名只有300米之差。此外,大慶油田還有1口"薩一井",日本人當年打井時只距離這裡偏離了1千米。假如當時日本人再堅持一下,那麼他們就可能比中國提前幾十年發現大慶油田了。可他們為何沒有堅持挖掘呢?原因有二:
首先,二戰期間,世界流行「海洋產石油」的說法。當時大多數的學者認為,石油是海洋生物轉化出來的特殊資源,海洋地區埋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所以日本關東軍在我國的東北地區挖油並不是一心一意。他們把井打到了1千米後,就沒有堅持下去了,並在後來把時間和精力放到了東南亞地區。
後來日本人果然在東南亞挖掘到了2千萬多萬噸石油,因此他們更加沒有理會東北地區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當時附近的游擊隊影響了日本人挖油田。東北畢竟是我國的領土,日軍侵略當地必然引來抗聯游擊隊的反抗,這些游擊隊經常襲擊日軍的勘探隊,所以日本人也不能一心一意地打井,最後不得已撤出。
後來中國學者潘鍾祥、李四光分別提出了「內陸出石油」與「東北有石油」的觀點。於是中國在1959年發現了大慶油田。如今,大慶油田一直是我國的重要石油資源產地,為我國的經濟發展起了重大的作用。我們值得慶幸,當年日本關東軍錯信了「海洋藏石油」的說法,沒有多挖300米,最後未能發現這個石油資源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