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范漢傑在福建事變當中,出賣了十九路軍,以致於蔣光鼐蔡廷鍇一直無法原諒?
在將星雲集的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當中,有一位學員,曾是校長蔣介石的同僚,在粵軍總司令部任職,後來擔任桂軍第二軍第六路少將司令兼三水縣長的身份,考入了黃埔軍校,他放棄了高官職務,重新以學員身份進入黃埔軍校,重新以排長、連長的職務一路重新晉陞,他因為年長,還是當時所有年輕學員的老大哥,因為他擅長軍事測量,還以學員身份兼任軍事測量課程的教員,黃埔軍校的學員們,都稱呼其為范大哥,他,就是出身粵軍系統,1924年毅然放棄少將司令職位,考入黃埔一期的黃埔名將范漢傑。
范漢傑
1896年10月29日,范漢傑生於廣東梅州大埔縣,1913年畢業廣東陸軍測量學堂,曾任廣東陸軍測量局三角課課長,1918年投身粵軍,歷任軍事委員、公路測量隊長等職。1920年經堂兄引薦任兩廣鹽運使署緝私船管帶,曾成功策反桂軍將領劉震寰歸順孫中山。後來范漢傑將陳炯明軍的敗兵收容編成兩個團,編為桂軍第六路軍,由范漢傑出任少將司令,駐防三水縣附近整訓,併兼任三水縣長,就地籌措補給。1924年,又在老鄉鄒魯和好友劉震寰的保薦下考入黃埔軍校,成為唯一有軍銜的黃埔第一期學員,因其測量專業背景,還兼任軍校地形學教官。
軍校時期
北伐期間,回到粵軍老東家,任陳銘樞手下第十師29團團長,成為黃埔生最早晉陞團長的三人之一,參與汀泗橋、武漢等戰役,1926年10月升任第十師副師長,時年30歲。寧漢分裂後,范漢傑被蔣介石破格提拔為浙東警備師師長,創黃埔一期生最早任師長紀錄。浙東警備師被改編之後,范漢傑則回廣州追隨第八路軍總指揮兼廣東省主席李濟深,調任總指揮部中將高參,又被李濟深派赴日本及東南亞各國,代李濟深慰問兩廣籍僑胞。1928年夏,李濟深是很看重范漢傑,於是出資讓范漢傑先赴日本考察軍事,後轉赴德國深造,在學習和考察軍事三年後,直到1931年范漢傑才學成回國,受陳銘樞邀請,范漢傑回到陳銘樞手下第19路軍擔任副參謀長,隨十九路軍參加了淞滬抗戰,抗擊日本侵略軍侵佔上海。
1933年11月,李濟深、陳銘樞、蔡廷鍇、蔣光鼐率十九路軍發動「福建事變」,十九路軍擴編為人民革命軍第一方面軍,蔡廷鍇任總司令,范漢傑任副參謀長兼參謀處處長。據傳范漢傑在特務頭子鄭介民的策動下,交出了十九路軍的密碼本,使這次事變無任何秘密可言。1934年1月,十九路軍敗退閩南,蔡廷鍇為保存抗日力量,派黃埔出身的范漢傑與第三路軍總指揮蔣鼎文商洽和平改編事宜,事變失敗之後,在黃埔一期同學胡宗南、黃傑等多人力保,才被重新啟用,先後擔任少將參議、第二師參謀長、第一軍副軍長.
抗日戰爭
全面抗戰爆發後,范漢傑率第一軍血戰淞滬兩個月。1938年范漢傑任二十七軍軍長,在太行山區開展游擊戰,獲朱老總贈"太行屏障"錦旗。1941年中條山戰役中率部死守,被日軍勸降時擲書於地。1942年升任三十四集團軍總司令,後調任胡宗南麾下參謀長。1946年後,先後擔任國防部參謀次長、徐州「剿總」副總司令,以及陸軍副總司令,1948年1月任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面對解放軍凌厲攻勢,他苦心經營錦州防禦體系,構築"子母碉堡"防禦工事。10月戰役中,蔣介石曾空投手諭詢問撤退可能,范漢傑卻建議"吸引共軍主力決戰"。最終在10月15日化裝突圍時被俘,成為遼瀋戰役中被俘的最高級將領之一。
新中國成立之後,范漢傑在功德林改造期間,對於范漢傑的特赦,一直遭到了原福建事變領導人李濟深、陳銘樞、蔡廷鍇、蔣光鼐的反對,特別是蔣光鼐和蔡廷鍇,堅決反對特赦范漢傑,認為正是范漢傑的泄密出賣,才導致了福建事變的失敗,范漢傑當時的所作所為,讓十九路軍高層認定他是"叛徒"。因此范漢傑的名字在功德林第一批特赦名單當中被劃掉。直到第二次組織特赦的時候,經過周總理多次對蔡廷鍇、蔣光鼐做思想工作,認為福建事變當中,十九路軍的失敗,是多方面原因所導致,不能全部責怪范漢傑,這才讓蔣光鼐和蔡廷鍇最終放下了這段恩怨。1960年11月,范漢傑得以特赦。後來擔任政協的文史專員,寫了很多的回憶錄以及文獻資料。
十九路軍將領
對於當年福建事變的始末,范漢傑本人在曾在事變失敗後,曾對外解釋道「心情殊感痛苦,自認為對團體是忠實的,並已盡到最大的努力仍無補時艱,亦屬無可奈何,若雲出賣團體誠乃冤枉」。范漢傑聽說自己被反對特赦的原因之後,「聞之大為傷感,認為這是一宗冤案,是一宗難於伸雪的歷史冤案」,解釋當時是由於十九路軍總部機要科長逃亡,將電碼失密於敵軍,這才是導致事變失敗的關鍵原因,否認自己出賣十九路軍。
1960年12月范漢杰特赦之後,還專門前往時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蔡廷鍇及任紡織工業部長蔣光鼐家去負荊請罪並得到原諒,范漢傑和十九路軍的跌宕起伏的經歷、福建事變慷慨悲歌的歷史,雙方種種的歷史恩怨,總算划下了句號,最終一笑泯恩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