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獨女李瑋玲,選擇獨身,父親葬禮上致悼詞:我是一名客家女

2025年05月28日19:04:03 歷史 1100

她是「新加坡公主」,卻一生不做任何人期待她成為的樣子。

李瑋玲,這個名字,在新加坡人心中多少帶著幾分距離感。她是李光耀的女兒,是李顯龍的妹妹,是很多人眼中理應活在政治光環中的「貴族」。

但她偏不,她選擇走自己的路,做一名醫生,單身一生,守在父母身邊。就像她在父親葬禮上說的那樣:「我是一名客家女。」

李光耀獨女李瑋玲,選擇獨身,父親葬禮上致悼詞:我是一名客家女 - 天天要聞

從小不「安分」的孩子

李瑋玲1955年出生,是李光耀和柯玉芝的三個孩子中唯一的女兒。李光耀曾經不止一次說過,他最小的這個女兒聰明、倔強、獨立,而且有點「難搞」。

小時候的她就愛跟父親辯論。有一次談到當時的英語教育政策,她直言不諱地指出:「你這個政策雖然立意好,但底層家庭怎麼跟得上?」李光耀愣了半天,笑了,說:「你要不要去當部長?」

她翻個白眼說:「不,我當醫生。」

從那個時候開始,家裡人就知道,這個姑娘有主意。她並不是沒能力搞政治,也不是不敢接班,而是她根本不想活成別人期待的樣子。

李光耀當然希望子女能為國家做事,但他更尊重他們自己的選擇。只是他沒想到,李瑋玲後來不僅沒有走仕途,還連婚都不結,孩子也不要,一個人過一生。

李光耀獨女李瑋玲,選擇獨身,父親葬禮上致悼詞:我是一名客家女 - 天天要聞

拒絕「被安排」的人生

李瑋玲的獨,不是某種浪漫理想的宣言,而是她一步步走出來的結論。

她自己說,第一次約會是21歲,對方是個醫生,談得挺好。直到有一天她發現,男方在一次聚會請的全是些富豪政客,一瞬間,她就覺得不對勁。「我不喜歡這種熱衷於結交權貴的人。」

那天之後,她再也沒有跟這個人聯繫。不是嫌棄對方沒趣,而是她很清楚,自己不想把人生塞進別人設定的框里。

後來她又有幾次戀愛經歷,都因為類似的理由告吹。有人追她,是沖著她李光耀女兒的身份;也有真心喜歡她的,但太希望她「退一步」,做個傳統意義上的「好妻子」。

她拒絕了。「我要的是靈魂伴侶,不是社會角色配對。

這話聽起來有點理想主義,但她真的是這麼活的。很多人覺得她太固執,其實她只是太清楚自己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行醫生涯,低調而堅定

她沒有去當部長,卻當了醫生,一干就是幾十年。

新加坡國立大學畢業後,她去了哈佛醫學院,後又到多倫多兒童醫院深造。回國後,她成為新加坡最頂尖的小兒神經科醫生之一。

2004年,她被任命為新加坡國立神經學研究所所長,這在當時,是極為罕見的——一個非政治人物,能在醫療界達到這樣的地位,靠的是硬實力。

她的工作節奏快、要求高,對下屬極嚴格。有醫生回憶,她最常說的一句話是:「病人排著隊在等,我們得想清楚怎麼讓他們少等一天。」

她不喜歡開會,不愛應酬,把精力全撲在病人和科研上。很多人覺得她「太冷」,但她從不在乎這些標籤。她說過:「做事是為了自己相信的事,不是為了別人誇我。」

李光耀獨女李瑋玲,選擇獨身,父親葬禮上致悼詞:我是一名客家女 - 天天要聞

父母,是她的情感錨點

雖然沒成家,李瑋玲不是一個「離群索居」的人。

她把大部分情感都傾注在父母身上。尤其是母親柯玉芝,在李瑋玲心中,是那個支撐起整個家的關鍵人物。她曾寫道:「父親是柱子,母親是地基。」她也常說,如果沒有母親,父親可能做不到後來的一切。

母親病重那幾年,李瑋玲幾乎每天都守在病床邊。母親過世後,她沒有大聲哭泣,只是說:「我該回醫院了,病人等著。」

2015年,李光耀去世,新加坡舉國哀悼。在追悼會上,李瑋玲站在講台前,語氣平穩,說了一段話:

「我是一名客家女。客家文化教我堅韌不拔,直來直去。父親的去世讓我悲傷,但我知道我會堅強。」

這一句讓很多人意外。

要知道,李光耀在任時推動「去漢化」政策,試圖構建新加坡多語種、多文化的現代國家認同。按理說,李瑋玲長在這樣的環境,應該更強調「新加坡人」這一身份。

但她沒有。她強調了自己的「客家」出身,強調這種文化給她的「硬脊樑」。

她曾在書中寫道:「我母親講客家話,我聽得懂,也講一點。客家人遷徙四方,但骨子裡不忘根。」

她給自己的書取名《一個客家女子的新加坡之旅》,不僅僅是在講自己的成長,更是在講一種身份認同的堅持。

她沒有結婚,但她說:「我從沒感到孤單。」

她沒有進入政界,但她比很多人更了解政治邏輯。她公開反對李顯龍在「李光耀故居保留問題」上的做法,直言「這是違背父親遺願的政治操作」。這番話掀起軒然大波,但她不在乎。

她的行為,有人支持,有人反感。但她一直很清楚:我說的,是事實。

她這一生,從沒活在「誰應該怎樣」的模式里。她既是醫生,也是李家女兒,是父母的伴侶,是社會的觀察者。但她最重要的身份,是她自己。

參考資料:

李光耀《李光耀回憶錄

李瑋玲《一個客家女子的新加坡之旅》

新加坡國立醫院官網資料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雍正為何剛登基就把曹雪芹家抄了 - 天天要聞

雍正為何剛登基就把曹雪芹家抄了

雍正五年臘月二十四日,江寧城朔風凜冽。一隊官兵踏破曹府朱門,昔日堆金砌玉的廳堂頃刻間箱翻櫃倒。十三歲的曹雪芹蜷縮在祖母懷中,眼睜睜看著御筆題寫的「萱瑞堂」匾額被扯落在地——康熙皇帝曾對曹家乳母的尊稱,如今成了前朝恩寵的冰冷遺證。曹家的煊赫,
趣聊兩漢:董仲舒的職場悲劇,錯不在漢武帝 - 天天要聞

趣聊兩漢:董仲舒的職場悲劇,錯不在漢武帝

公元前179年,董仲舒出生於一個小康之家。因為家裡不差錢,又有很多藏書,所以董仲舒有了學習的機會,並學的很好。那麼有多好呢?據史書記載,他在三十歲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講學了,而且頗受歡迎,因為學問淵博,又教了一大幫學生,所以他的名望是與日俱增
5年,增長了一個「德國」 - 天天要聞

5年,增長了一個「德國」

時光步履不停,發展環環相扣。「十四五」與「十五五」,兩個五年規劃即將迎來時空交匯。「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自7月9日起陸續舉行,回顧戰風斗雨的歷程,展望欣欣向榮的未來。(一)「『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第4538期:賜宴街小區(隨筆) - 天天要聞

第4538期:賜宴街小區(隨筆)

山東/ 孫延宜專輯/2025年/183(隨筆)2025年7月4日,鄉村精短文學公眾號編髮了我的小稿《企盼一條規範的賜宴街》,獨立寒秋老師看到後,在我們滕州方言研究群里,首先肯定了我寫的這個隨筆「有道理」,然後暢談了自己對賜宴街命名的意見,可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三處世界遺產地移出瀕危名錄 - 天天要聞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三處世界遺產地移出瀕危名錄

當地時間7月9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位於非洲的三處世界遺產地因面臨的威脅大幅減少,已正式被移出《瀕危世界遺產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表示,按照世界遺產大會的決議,共三處世界遺產地被移出瀕危名單,分別是馬達加斯加的阿欽安阿納雨林、埃及的阿布米那遺址、利比亞的加達梅斯古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阿祖萊...
1982年長沙政府修繕楊開慧故居,發現52年前的「致潤之信」 - 天天要聞

1982年長沙政府修繕楊開慧故居,發現52年前的「致潤之信」

「1982年3月6日早上八點半,磚牆後面好像還有東西!」現場木匠小聲招呼縣文化館的幹部,這一句低沉的提醒,成為一段塵封往事重見天日的開場。故居修繕原本是例行工程,然而一封用蠟紙包得嚴嚴實實、字跡依舊清晰的長信,卻把所有人拉回半個世紀前的烽火
94歲楊少華去世當天,上午參加剪綵眼神渙散,臨終前還在拍澱粉腸廣告惹爭議 - 天天要聞

94歲楊少華去世當天,上午參加剪綵眼神渙散,臨終前還在拍澱粉腸廣告惹爭議

據北京日報,記者從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李金斗處得知,相聲表演藝術家楊少華於2025年7月9日在家中午休時安詳逝世,享年93歲。據悉,就在楊少華離世當天,楊議還安排楊少華外出參加活動,為某家新店開業剪綵。從曬出的視頻來看,頂著炎炎烈日,楊少華坐著輪椅亮相現場,近年來楊少華的身體狀況一直惹人擔憂。此次參加活動,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