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有本,水有源,人不能不知所自來此氏族也。」歷史上的戰爭、瘟疫和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讓許多民族被迫遷徙,背井離鄉,遠離故土。在民族大遷徙中,有的民族因無文字記載,久而久之,起源地便演繹成真真假假的傳說,讓人撲朔迷離。泰族是泰國的主體民族,相傳泰族的先民是泰老民族。泰老民族包括中國傣族和東南亞的泰族、老族、撣族等。按中國史書記載,泰老民族先民在公元前5世紀建立了第一個政權,被中原稱為哀牢國。其鼎盛時期的疆域包括雲南南部,以及貫穿中南半島北部的廣大區域。直到秦漢時期中原王朝才將雲南納入版圖。公元69年哀牢國被東漢滅亡,殘餘力量沿湄公河(中國境內叫瀾滄江)南遷,進入中南半島。泰族究竟起源於何處?史學家和民族學家們至今都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歸納起來大體有三種:中國北部往南遷移說、爪哇馬來半島自南往北遷移說、源於泰國本土說。
中國北部往南遷移說。最早提出泰族是由中國北部南遷的學者是西方著名漢學家拉古伯里,他在1885年發表的《在撣族中》說:「撣族的發源地是在中國本部內,位於四川北部與陝西南部的九龍山脈中。」杜德於1923年在美國愛荷華州出版社出版的《暹羅史》也認同泰族源於中國說。從學術角度考慮,這批早期的西方學者發現泰族與中國境內的許多少數民族有著密切的歷史文化淵源,比如語言、風俗、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等方面有很多的相似之處,因而斷定這些民族是共同的族源。特別是他們在地名的考證,語言對比研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獨到的見解。但這些早期的西方學者研究,不可能脫離他們所處的歷史環境。當時,正處於西方帝國主義列強抓緊對中國和東南亞國家進行殖民侵略和滲透的時期,為推行其殖民統治,這些學者有意或無意會受到本國政治利益的影響和左右,以民族起源地為鋪墊,尋求殖民擴張的理由。這恰恰暴露了英、法帝國主義在佔領東南亞以後,妄想進一步圖謀中國雲南的野心。
二戰時期,日本借道泰國入侵英屬緬甸殖民地,企圖切斷中國抗戰運輸大動脈滇緬公路,宣揚「大東亞共榮」,把泰國捆綁上軍國主義的列車。授意和默許泰國鑾披汶.頌堪政府推行大泰民族主義。泰族起源於中國的假說,正迎合了大泰民族的需要,一時間,泛泰民族主義肆意叫囂,瘋狂抬頭。捕風捉影說泰民族起源於中國川陝地區,甚至遠到新疆的阿爾泰山,因為受到漢族的壓迫和驅趕被逼南遷。甚至把三國蜀漢時期,被諸葛亮七擒七縱的孟獲說成是泰族首領;把唐、宋時期,以雲南大理為中心,由烏蠻和白蠻建立的南詔政權、大理政權說成是泰族建立的國家,把大理叫做儂塞,意為泰族生活的故鄉。鑾披汶.頌堪政府在泰國國內施行一系列反華排華政策,取締華文教育、規定某些職業只許泰族人經營、頒布《劃地區禁止外僑居留法案》。授意時任泰國藝術廳廳長鑾威集瓦乾等人篡改泰國歷史,把泰國史說成泰族史,鼓吹「泛泰民族主義」,把居住在中國、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和印度境內的阿薩姆族,統統置於泰國的領導之下,做起「喚起泰國團結合作,領導泰族走向繁榮」的春秋美夢。
爪哇馬來半島自南往北遷移說。有的學者不贊成泰族是由中國南下的假說,提出泰族由爪哇、馬來半島北上的假說。美國民族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在1942年出版的《人類學》一書中指出,泰族人有馬來血統,是從馬來半島南部向北遷徙而來。泰國學者頌薩.素汪那汶將現代泰人與印尼人的血型進行比較研究後,發現有許多相似之處,因而從20世紀60年代初提出泰族起源於印尼群島,然後由馬來半島北上的假說。由於該假說所提供的論據不夠充分,所以在學術界影響不大,但也有不少支持者,尤其是居住在泰南的泰族大多贊同這一觀點,認為他們的膚色和飲食習慣與馬來人有許多相似之處,相較於中國南下的假說,他們更認可爪哇馬來半島自南往北遷移說。
源於泰國本土說。有的學者認為,泰族既沒有從哪裡來,也沒有遷往哪裡去,就起源於當地。這一學派的代表人物是泰國考古學家清.猶地,他在《泰國的史前時代》一書中說:「考古的結果表明,遠在5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在現今的泰國土地上就已經有人居住。以後又經歷了中石器時代、金屬時代,並進入歷史時代。」泰國詩里叻醫學院的解剖醫師索.訕威遷,解剖分析北碧府城關縣4000年前的人類骨骼,發現與當今泰人的骨骼相同,並且一直保留著飾齒和拔牙的風俗,從而證實泰國這塊土地是泰人祖先自史前以來繁衍生息的地方。泰國前《文化藝術》雜誌主編素集.翁添還專門寫了一本《泰人沒有從哪裡來》的文章,加以闡明這種觀點。
中國學者對泰族起源於阿爾泰山、川陝地區及南詔是泰人建立的國家觀點,始終持批判態度,並用大量確鑿的史實證明阿爾泰山自古以來便是薩迦、匈奴、突厥、回紇、契丹和蒙古等草原游牧民族的活動舞台,泰文化與中國北方草原文化是兩種不同的文化。四川的蜀文化有其自身鮮明的特點,與泰文化也截然不同。中國學者對「泰族被漢族壓迫七次南遷」的說法進行有力駁斥,並引用大量大理出土的南詔文物資料說明南詔的統治者並非泰族。這些觀點被翻譯成泰文發表,在泰國產生了很大反響。一些泰國學者專程到大理進行實地考察,大多信服中國學者的觀點,現今泰族由中國北方往南遷移說已無多大市場。中國學者並不否認中國南部的廣西、貴州和雲南等地是泰族的發源地之一,大多數學者認同泰人起源於越人,是百越族系的一個分支。《漢書.臣瓚注》說:「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粵雜處,各有種姓。」交趾在今越南北部,會稽在今浙江紹興,加上雲南省南部沿邊地區便構成一個半月形的廣闊弧形地帶,這便是最早的百越文化區。
百越是越人的統稱,根據中國史書記載,百越分為於越、楊越、南越、閩越、駱越、山越和滇越等,他們有一些共同的文化特徵,如斷髮紋身、打牙鑿齒、傍水而居、習於舟楫、役象乘象、干欄建築、種植水稻,以及有肩有斧、有段石錛、使用銅鼓等。通過把泰國泰族與其有淵源關係的若干民族進行比較,便能看出泰族由百越演變而來的痕迹。根據《泐史》記載,叭真於1180年入主猛泐(即占景曨,現名景洪)為王,生四子,分封食邑地就在今中國西雙版納和泰國北部一帶,清邁蘭那泰與西雙版納景曨金殿國的傣族互通婚姻,有共同的語言和文化習俗,形同一家人。《百夷傳校注》中說:「從德宏到西雙版納一帶的傣族,兼及今國境外的撣、泰諸族,在明代都概稱為百夷。」中國學術界一致認為滇越屬於百越中的一支,百夷(擺夷)就是司馬遷《史記》中所言的乘象國。
泰國的泰族跟寮國的老族也同出一個族源,最早發源於雲南的哀牢山,稱為哀牢人。「哀牢」即「老」。「老」在泰語和老語中是「我們」的意思,他們自稱「老」,別人則稱他們為「哀牢」。「牢」是個虛詞,相當於漢語中的「阿」。如今西雙版納傣族男子乳名,首字發音必有「岩」(讀作ai),即「哀」的同音異體字。陳序經教授在其《泐史漫筆——西雙版納歷史釋補》一書中說:「哀牢這個民族的名稱,直至今天還用于越南西北與寮國的老族和泰族,越南人把他們叫做哀牢人。」哀牢起源的九隆傳說,也為哀牢的族屬提供了依據。「……其母鳥語,謂背為九(讀作gao)……」其音與泰族序詞「九」相同,這裡沙壹婦人所說的鳥語,不是什麼語言,就是泰語,至今泰語、傣語和老語還能互通。
此外,泰族與中國的壯族也有族屬親緣關係,通過幾次壯、泰比較學術研討,發現壯族和泰族在語言、文化、歷史、風俗、考古和人體解剖等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壯、泰同源,中外學術界的觀點幾乎是一致的。只不過壯族與漢族的融合要早些,比起傣族和老族來說漢化程度相對要深。泰族與緬甸撣族的關係也很密切,從種族方面來看,泰族是撣族或老族的支派,撣讀為檀(Tan),泰音與檀音相近,估計泰是從檀音轉化而來。除上面介紹的傣族、老族和壯族等與泰族有著同族源的民族外,還有水族、仡佬族、侗族、黎族和布依族等都跟泰族有親緣關係,他們都共同源於古代的百越。現在中國南部、泰國北部、越南北部、緬甸北部,甚至印度的阿薩姆邦,皆是古代百越民族的活動範圍,只要打破現行的國界,便可以把這些地區視為泰族的發源地。至於泰國的泰族,一部分可能由中國遷徙而來,一部分可能就是當地的土著,他們經過千百年來的民族大融合,而形成了泰國境內的主體民族。
本文參考文獻:段立生《泰國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