熾熱的陽光炙烤著褐紅的山岩,抬眼望去到處都是飄舞的金色沙塵;考古學家頂著烈日和沙塵,用手中的毛刷輕輕拂出一片刻滿象形文字的石膏殘片……這是人們印象中的埃及考古現場。
但是最近,一個由義大利和英國學者帶領的研究團隊卻聲稱,他們利用雷達技術而非通過挖掘,發現在埃及第四王朝法老哈夫拉的金字塔下方,存在著一個比金字塔還要古老數萬年的「地下城市」。
「重新定義考古探索的界限」
「這項開創性的研究會重新定義衛星數據分析和考古探索的界限」,該研究團隊的發言人說,這一發現會顛覆人們對古埃及地形的理解。
領導這項研究的是義大利比薩大學的馬蘭加教授和英國思克萊德大學的比昂迪教授。他們聲稱自己藉助地球上空的兩顆衛星,向哈夫拉金字塔發送雷達信號,而後這些信號被轉換成聲波,使他們能夠繪製被隱藏的地下結構3d圖像。
根據他們發布的聲明,在金字塔下方有至少8個包裹在螺旋樓梯中的豎井,其直徑為33至39英尺(1英尺約合0.3米),一直延伸至2100多英尺深的石灰石平台;平台上有兩個巨大的房間,其大小與金字塔本身相當,而在平台下方有一個水系統,並且還有通往更深處的地下通道;一個約有3.8萬年曆史的「地下城市」就在水下2000多英尺的地方。
更加引發輿論興奮的是,該研究團隊的發言人還說,哈夫拉金字塔隱藏著傳說中阿卡西大廳的秘密。所謂的阿卡西大廳指的是古埃及傳說中坐落於獅身人面像之下的房間,裡面藏有包括亞特蘭蒂斯與史前大洪水在內的關於古代文明失落的智慧和知識。
在社交媒體上,有用戶發帖說,這座「地下城市」可能是當代人在有生之年最重要的發現;還有用戶認為,一旦這些建築結構被發現,就可以支持金字塔是古代能源系統而非埋葬地點的理論。
「破壞古埃及文明的企圖」
熱鬧歸熱鬧,關於金字塔下存在「地下城市」的說法很快就遭到了業界的質疑和批評。埃及前文物部長哈瓦斯說,沒有任何雷達設備或現代技術可以探測到所謂的地下建築結構,該研究團隊聲稱哈夫拉法老墓下存在「地下城市」的說法缺乏科學證據,這種謠言含有「破壞古埃及文明的企圖」。亞歷山大圖書館文物博物館館長巴希爾和美國丹佛大學專門研究雷達和考古的科尼爾斯教授也都發聲說,地球物理技術如探地雷達或地震分析可以掃描的深度有限,不可能深入到所謂的幾千英尺以下。
要證明馬蘭加與比昂迪團隊的發現屬實的唯一辦法就是有針對性的挖掘。但是,埃及政府歷來對挑戰既有歷史敘述的挖掘都持謹慎態度,科學界也敦促在更具體實際的數據出現之前要謹慎行事。哈瓦斯強調,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沒有批准任何在哈夫拉金字塔內開展考古工作的許可,任何謠言「都將被扔進歷史的垃圾箱」。
相比埃及方面相關人士的決絕,科尼爾斯認為,雖然地下城市的想法「太誇張」,但金字塔下面存在豎井和墓室類的小結構是可能的。古人類大多生活在洞穴中,瑪雅人和古代中美洲的其他民族就經常在重要的洞穴頂部建造金字塔,因此,埃及金字塔下方也不排除存在比金字塔更早建築結構的可能。
事實上,埃及政府並不排斥通過科技為考古賦能。在吉薩高原附近的數字化實驗室里,激光掃描儀正以0.1毫米的精度記錄著胡夫金字塔的每一塊巨石;在開羅大學實驗室,研究人員從木乃伊裹屍布提取的植物纖維中成功分離出公元前14世紀的微生物dna;2022年亞歷山大港水下考古中,自主式水下機器人搭載的質譜儀僅通過海水成分分析就鎖定了沉船位置,將傳統勘探效率提升了17倍。
「在埃及,每一粒沙子都可能是解開文明之謎的鑰匙。」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秘書長哈立德曾這樣說。不難理解,埃及政府將考古視為國家命脈和文化傳承的基石,也是促進經濟發展和提振旅遊增長的重要引擎,甚至把考古業提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也正因如此,埃及《文物法》《考古發掘管理法》等相關法律構建了嚴格的制度框架,對考古發掘的審批、實施、文物保護、研究及展示等環節做了詳細規定。例如,所有考古項目均需通過最高文物委員會審批,實行「發掘許可分級制」:本土機構可申請a級許可進行主動性發掘,國際團隊需通過「聯合考古」模式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