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虹口:歷史與風景》是上海通志館主編的上海地情普及系列叢書之一。
北虹口,主要指以上海虹口魯迅公園為中心的地域,亦1945年設立的北四川路區範圍。近代以來,很多文化名人在此聚集,見證了近代眾多重要歷史事件。魯迅等文化名人在這裡聚集,左聯成立、兩次淞滬抗戰等近代歷史上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在這裡發生,鑄就了北虹口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本書聚焦北虹口,以16個專題、16萬字的篇幅,通過翔實史料、嚴實考證、生動筆觸,並配以歷史照片、新聞報道、現代圖片等各類圖照100餘幅,將北虹口的歷史鮮活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正如作者陳祖恩教授所說:地方志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對歷史的記錄,更在於其對現實的啟示和對未來的展望。北虹口,那是怎樣的一塊土地?經歷了怎樣的風雲歲月?以史為鑒,不可磨滅的是記憶和憧憬,近代虹口的地情變遷,為「育人資政」提供了新的視野。

《北虹口:歷史與風景》,上海通志館主編,陳祖恩 著,學林出版社2025年2月出版
>>內文選讀
魯迅故居的三條馬路
魯迅的最後十年是在上海的虹口度過的,其三個故居分別位於橫浜路、多倫路、山陰路,也都是在北虹口的區域內。
橫浜路的景雲里是魯迅在上海的第一個故居。橫浜路是1915年築成的,因俞涇浦流經這一地段,習稱橫浜,路以浜名。景雲里建於1925年,有三層磚木結構石庫門式住宅32幢。這條位於「越界築路」華界一側的弄堂,沒有衛生設施,也沒有煤氣,並不是上海中產階級青睞的居所。魯迅是在1927年10月3日來上海的,初在愛多亞路(今延安東路)的共和旅館暫住。10月8日,經周建人介紹,入住景雲里23號,與許廣平同居。此後先後移居18號、17號。在景雲里居住兩年後,魯迅的孩子周海嬰在福民醫院出生。「因為是在上海生的,是個嬰兒,故名海嬰。」
景雲里屬於華界的閘北,魯迅在《弄堂生意古今談》中寫過:「『薏米杏仁蓮心粥!』『玫瑰白糖倫教糕!』『蝦仁餛飩麵!』『五香茶葉蛋!』這是四五年前,閘北一帶弄堂內外叫賣零食的聲音,假使當時記錄了下來,從早到夜,恐怕總可以有二三十樣。」「實在使我似的初到上海的鄉下人,一聽到就有饞涎欲滴之概。」這是很寫實的景雲里平民生活記錄。
在景雲里與魯迅同期生活的,還有茅盾、馮雪峰、柔石等當時的文學青年。23號的前門就斜對著茅盾住宅的後門,柔石曾與馮雪峰住在一起。
1930年5月12日,經內山完造介紹,魯迅移居多倫路口的拉摩斯公寓(今北川公寓)A3樓4室,有會客廳與兩間卧室,設備齊全。這個公寓是英國人拉摩斯建造的,鋼筋水泥四層建築,算是當時的高級住宅。多倫路原名竇樂安路,位於北四川路北段與西北端之間,道路成L形,闢築於1912年,以英國傳教士竇樂安命名。拉摩斯公寓的地段雖好,但是,由於所居的正房朝北,海嬰又從小體弱多病,為孩子的身體健康,魯迅夫婦並不打算在此長住。
山陰路是1911年闢築的,當時以工部局總董、英國人施高塔的名字命名,有千愛里、恆豐里、花園裡、東照里等許多新式里弄和花園住宅,路兩旁行道樹成蔭,是幽靜的住宅小區。1933年4月11日,也是內山完造,用書店職員名義租下大陸新村9號,供魯迅居住。大陸新村是由大陸銀行上海信託部投資,1931年建成的新式里弄,獨門獨戶的三層住宅,建築材料從歐美進口,煤氣、衛生、冰箱俱全,是當時上海中產階級富裕生活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