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度過「八月失敗」的危機,毛澤東和朱德為何要率部離開井岡山?
井岡山時期的毛澤東(油畫)
朱毛會師後,毛澤東在朱德的協助下,他琢磨出來的游擊戰「十六字方針」有了用武之地,首先拿來開刀的就是「江西兩隻羊」:楊如軒和楊池生。朱毛會師震驚了南京國民黨政府,蔣介石電令,湖南、廣東和江西三省政府,馬上會剿朱毛,三省都各派出兩個師的軍隊,江西就是楊如軒和楊池生。
毛澤東按一貫的原則,「柿子挑軟的捏」,選中了「江西的兩隻羊」作為進攻重點,而對湘軍和粵軍採取了守勢。楊如軒是雲南人,在滇軍中當過團長、旅長,時任第27師師長兼贛東警備司令。他率部撲向井岡山北邊的永新縣城,紅軍根據敵進我退的原則,讓出永新縣城。
楊如軒留下兩個團,派出兩個團出城追趕紅軍,結果越追越遠。紅軍主力急行軍,逼近永新縣城。楊如軒以為這是從湖南敗退的紅軍,派出一個團迎戰。這麼一來,城裡只剩下一個團守著。有人報告說,西邊的紅軍進攻縣城,起初,楊如軒還沒怎麼在意。等他反應過來,已經晚了。
楊如軒發現已經有子彈打到他的師部屋脊的瓦片上,嚇得趕緊逃命。他派出跟紅軍交戰的一個團,很快就被消滅。楊如軒帶著殘兵敗將去找楊池生,兩人決定聯手與紅軍再決勝負。紅軍再次敵進我退,放棄永新縣城。這次戰鬥由朱德親自指揮,且戰且退,誘使敵軍出城追擊。
紅軍退到龍源口,利用有利地形反擊,全殲敵軍一個團、擊潰兩個團,再次奪回永新縣城,楊池生在激戰中身負重傷。「江西兩隻羊」被打慘了,楊如軒後來被調往南京,在參議院當參議;身負重傷的楊池生到吉安養傷,傷愈之後調往南京軍事委員會當參事。打敗「江西兩隻羊」,檢驗了毛澤東的游擊戰術是正確的。
「江西的兩隻羊」被打敗了,把粵軍和湘軍也嚇到了,他們望而生畏,不戰而退,蔣介石嚷嚷著對井岡山的第一次「會剿」就這樣灰溜溜的結束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形勢發展得紅火一點,馬上就遭到了新的挫折,這個挫折就是中央派下來的「欽差大臣」到井岡山來瞎指揮。
一個叫杜修經的21歲的年輕人,在永新縣城裡找到毛澤東,他奉中共湖南省委之命,以省巡視員的身份,帶來省委給湘贛邊界特委的指示信給毛澤東。湖南省委要毛澤東率軍進入湘南,湘贛邊界特委書記一職交給和杜修經同來的楊開明。很顯然,湖南省委的指示是脫離實際的。
因為當時「江西兩隻羊」被打敗之後,敵人正準備發動第二輪「會剿」,這個時候要毛澤東帶兵去湘南,無異於把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拱手相讓。1928年6月30日晚,毛澤東召集紅四軍軍委、湘贛邊界特委、永新縣委的聯席會議,傳達了湖南省委的指示,但他明確表示這個指示不適宜。
毛澤東以聯席會議的名義,否定了中共湖南省委的意見。並寫了一封給湖南省委的密信,明確表示,紅軍如果離開井岡山去湘南,就會「虎落平陽被犬欺」。處理完這件事情,毛澤東就到永新縣城五十里以外的田溪鄉去做鞏固根據地的工作。不久後,第二十八團、第二十九團竟然離開井岡山。
這兩個團的目標是要進軍湘南,毛澤東得到消息後,趕緊寫了三頁信勸阻,要江華立即送去。江華一天一夜跑了120里,把信送到了,要求他們返回寧岡,但是沒人聽他的,他只好回來向毛澤東報告。原來,第二十九團是由湘南宜章暴動的農民所組成,他們得知湖南省委的指示。
領導紅四軍時的朱德和毛澤東(油畫)
就迫切想要回湘南,我這正迎合了杜修經的使命,他當然大力支持。第二十九團團長鬍少海和黨代表龔楚又鼓動第二十八團一起去湘南。第二十八團和第二十九團聯合召開幹部會議討論此事。大家頭腦發熱,最後貿然決定還是去湘南。杜修經曾請示過特委書記楊開明,楊開明表示支持。
結果,紅軍這兩個團在湘南遭遇慘敗,第二十九團只剩下100餘人,併入了第二十八團。偏偏這時候第二十八團第二營營長袁崇全叛變投敵,致使該團兵力損失三分之一。紅四軍軍參謀長兼第二十八團團長王爾琢聽說袁崇全叛變,帶了一個排去追,被袁崇全當場開槍打死。
這些糟糕的結果正如當初毛澤東所預料的那樣,「虎落平陽遭犬欺」,這次失敗又稱為「八月失敗」。朱毛會師後成立的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本來下轄兩個師九個團。改稱為工農紅軍時,部隊進行縮編,取消師的建制,縮編為四個團:第二十八團、第二十九團、第三十一團和第三十二團。
去一趟湘南,損失了第二十八團和第二十九團兩個團。尤其讓人心痛的是第二十八團的損失,因為這個團是朱德帶來的南昌起義余部的正規軍。聽到湘南大敗的消息,毛澤東氣憤不已,不得不親自率領第三十一團第三營前往湘南,迎接遭受慘重損失的兩個團的余部。
毛澤東帶隊伍一走,江西的敵軍馬上反撲,永新、蓮花和寧岡三個縣城都落入江西敵軍之手,就連井岡山都岌岌可危。此時,守在井岡山的是第三十一團,江西和湖南兩省敵軍調了四個團,撲向井岡山。第三十一團第一營的兩個連於8月29日急行軍上山,負責守衛井岡山。
井岡山的五大哨口是黃洋界、八面山、雙馬石、硃砂沖和桐木嶺,敵軍四個團就直接在黃洋界哨口下面,第三十一團第一營的兩個連負責守衛黃洋界,另外四個哨口就由王佐的部隊負責把守。在哨口負責指揮的是第三十一團團長朱雲卿和黨代表何挺穎,紅軍彈藥很少,打仗得用腦子。
他們先是用黃洋界盛產的竹子做成竹釘,撒滿了黃洋界上山的二十里山路,作為第一道防線;把山上的樹砍下來,堵在路口是第二道防線;在敵人必經之路上挖壕溝,構築第三道防線。同時加固已有的工事,並動員男女老少到黃洋界做疑兵,在鐵桶里放鞭炮冒充槍聲,讓敵人摸不清底細。
直到敵人進入射程範圍,朱雲卿才命令開打,打退了敵人的多次衝鋒。關鍵時候紅軍還把繳獲的一門迫擊炮扛上來,打的三發炮彈中只響了一發,但這一發炮彈剛好命中了敵軍的指揮所。在敵人亂作一團的時候,紅軍衝殺下去,大獲全勝。敵人嚇得丟盔棄甲,連夜撤退。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總算是保住了,也就保住了大本營,不久後,毛澤東在桂東縣城與朱德再度匯合,率部重返井岡山。9月13日,紅軍攻下遂川縣城,擊斃叛徒袁崇全。回過頭來看,「八月失敗」說到底,其實就是由杜修經這位欽差大臣惹來的禍患,差點就給朱毛紅軍帶來滅頂之災。
毛澤東在給中央的報告中對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欽差大臣表示極大的憤慨,「希望你們派人來,但不要派不懂事的學生娃子,像杜修經這樣的人來」。1928年9月26日,毛澤東和朱德率領紅軍主力回到了井岡山。在此期間他寫成了一份文件,讓秘書抄了兩份,秘密送給中共湖南省委和中央。
紅軍回湘南導致「八月失敗」(油畫)
這一份1928年11月25日寫給中共中央的信,後來被收入《毛澤東選集》第一卷,文章標題就是《井岡山的鬥爭》。早在10月5日,毛澤東在中共湘贛邊區第二次代表大會上作的一篇名為《政治問題和邊界黨的任務》的報告,同樣也收入《毛澤東選集》第一卷,標題是《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
這兩篇文章在中共革命史和中共黨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毛澤東在井岡山一年來領導革命鬥爭經驗的總結和提煉。他在《井岡山的鬥爭》中指出,目前在世界上,只有中國有這樣的機會:在四周白色政權的包圍中間,產生一小塊或若干小塊的紅色政權區域,因為中國存在買辦豪紳階級的不斷分裂和戰爭。
毛澤東認為,中國具備存在紅色政權的五個條件:一是有很好的群眾,二是有很好的黨,三是有相當力量的紅軍,四是有便利於作戰的地勢,五是有足夠給養的經濟力。毛澤東深刻總結,紅軍一年來之所以艱難奮戰而不潰敗,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實行了「支部建在連上」的制度。
根據這一年來井岡山革命鬥爭的經驗,毛澤東向中央提出建議,要用大力氣來做軍事運動。他還認真分析總結了「八月失敗」的原因:湖南省委代表杜修經和省委派充邊界特委書記楊開明,不顧實際情況,形式地執行湖南省委命令,附和紅軍第二十九團逃避鬥爭想回家鄉的情緒。
毛澤東還直言不諱地談到了這種亂指揮、瞎指揮帶來的嚴重危害:如果不聽從就是違抗,如果聽從又明知會招致失敗。「八月失敗」以慘痛的代價和教訓,讓人們清醒地認識到毛澤東當時的意見和主張是非常正確的。之前,他被中共中央開除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導致威信下降。
這次「八月失敗」,毛澤東及時出手挽救了危局,使得他的威信在井岡山越來越高。1928年12月10日,彭德懷率領紅五軍與紅四軍會師。彭德懷對毛澤東的大名早有耳聞,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成為他心裡的標杆和榜樣,所以,他和滕代遠在平江舉行起義,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
彭德懷認為朱毛紅軍是紅軍的旗幟,不僅有號召作用,而且在紅軍中成為統帥,使全軍有頭。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紅火,讓他對毛澤東產生了敬仰。平江起義後,國民黨調集十多個團「會剿」紅五軍,彭德懷以打圈子的戰術和敵軍周旋兩個多月,留下三個縱隊在原地打游擊,率八百多人南下與朱毛會師。
至此,井岡山彙集了五支隊伍:秋收起義的隊伍,南昌起義的隊伍,廣州起義的隊伍,湘南暴動的隊伍,平江起義的隊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越來越紅火。但由於地域所限,井岡山已經不能給發展壯大的紅軍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再加上1928年11月,國民黨對朱毛紅軍發動了第三次「會剿」。
此次「會剿」,何鍵以湘贛軍臨時指揮官的身份率十五個團分五路合圍井岡山,井岡山面臨前所未有的嚴重局勢。毛澤東提議留一部分人守山,另一部分人出擊,把包圍井岡山的敵人吸引過去,這叫圍魏救趙。最後決定是,留下袁文才和王佐的部隊,再加上有棉軍裝的紅五軍一起守衛井岡山,毛澤東和朱德則率領紅四軍主力3600人出擊。
紅五軍一部分幹部提出要打回平江老家去,跟那裡的三個縱隊匯合,以擺脫險境。彭德懷和滕代遠顧全大局,說服了部下,挑起守衛井岡山的重任。1929年1月14日,毛澤東和朱德冒著刺骨的寒風,率領衣著單薄的紅四軍3600多人下了井岡山,向贛湘粵三省交界的大余縣出發,實施「圍魏救趙」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