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子嬰上位時,在趙高的操縱下,秦朝重新變回了秦國。而且,當時已經進入秦末,反秦起義勢力強大,子嬰在位僅四十六天,就被劉邦俘虜了。而後,項羽攻入咸陽,子嬰又被項羽所殺。
眾所周知,在封建時期,每次的王朝覆滅,跟統治者都脫離不了干係。尤其是末代君主,更是最大責任方。但是,有那麼幾個朝代,和末代君主還真沒什麼關係。
有些朝代,是皇帝眼看要亡國,當即禪讓皇位,決不當亡國之君。而有的皇帝,實在是無力回天。而我們今天要說的子嬰,正是後者。
這位傳說當中的「秦三世」,雖然是亡國之君,但秦朝的滅亡,和他的關係還真不大。
公元前207年,劉邦率軍攻入咸陽。也正是此時,秦朝這個龐然大物,也徹底宣告了終結。而秦朝的亡國之君,正是子嬰。當然,秦朝的滅亡,和他的關係不大。畢竟,他只在位四十六天,存在感相當的低了。甚至到今天了,還有人認為秦朝的亡國之君,是秦二世胡亥。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照舊進行東巡。只不過,沒有人知道,這是他人生中最後一次巡視。在東巡的路上,秦始皇病重,在沙丘養病。但沒過多久,他就病死了。
為了避免引起動蕩,也為了滿足自己的野心,趙高聯合胡亥、李斯,共同壓下了皇帝的死訊。
準確來說,避免動蕩是假,為了自己的野心才是真。趙高、李斯要權力,胡亥想更進一步,他們有聯手的必要性。所以,這三位來了個沙丘之變。
於是,在偽造的聖旨面前,太子扶蘇自殺了,胡亥登基,成了秦二世。李斯成了丞相,大權在握。唯獨趙高,看似收穫最少,但是別忘了,他才是那個幕後主使。
沒過多久,李斯就被趙高陷害入獄。在獄中,李斯慘遭折磨,被逼承認了謀反的罪行。結果,被判處了腰斬於市,並夷三族的罪行。
李斯死了,但秦朝的丞相,總需要有人來擔任。胡亥左思右想,也想不過誰比趙高合適。趙高是他的老師,又是擁立他當皇帝的人。如此功臣,自然當配上高位才是。
就這樣,趙高這個宦官,成了秦朝的丞相。某種意義上來說,他站上了權力的巔峰,成了秦朝至高無上之人。是的,即便是秦二世,在朝堂上的權威,也不一定能比得過他。
料理了李斯,在秦朝的朝堂上,也就沒人能與趙高對立了。於是,在接下來的日子裡,趙高與胡亥的生活,就是典型的《昏君與佞臣》。
胡亥接受趙高的建議,大肆迫害宗親,屠殺了整個秦朝宗室。而後,對皇權忠心耿耿的武將們,也沒能幸免於難。蒙恬、蒙毅等人,都被趙高處死。
在一次次大清洗過後,胡亥完全掌控了秦朝。但是,胡亥的能力不足,他能掌控秦朝,說明此時的秦朝,已經不是一般的弱了。
而在胡亥的屠刀下,有一個宗室幸免於難,他就是傳說當中的「秦三世」——子嬰。
子嬰沒被處死,也不是不能理解。他不是什麼嫡子,也沒有什麼能力,年紀也不大。而依照規則講,他甚至無權繼承皇位。這樣一個人,對胡亥一點威脅也沒有,何必要殺他呢?
當然,子嬰的存在感,一直很低。他逃過一死,也沒人去在意他。而此時的趙高,還在忙著奪權。
趙高當上了丞相,掌握了相當的權力。甚至有的時候,皇帝的權威在他這裡,也沒那麼有用。要不然,也不會發生「指鹿為馬」了。
當然,他畢竟還是臣子,不管權力多大,都要聽命於胡亥的。這樣的感覺,讓趙高非常不爽,他想要的不是屈居人下,他要更多,比如說,胡亥坐著的皇位。
本來,趙高想要登上皇位,是一點希望都沒有的。但是,在秦朝末年,天下起義攻秦。這樣一來,天下大亂,趙高的機會就來了。
於是,在公元前207年,在咸陽城內,上演了望夷宮之變。在這場政變中,胡亥被迫自殺,同時背上了「禍亂天下」的罪名,雖然這確實是他的鍋。
在逼死胡亥後,趙高本以為,自己能坐上皇位。但是,在登基這件事上,朝中那些牆頭草們,卻顯得意外執著。而到了這時候,趙高才發現,即便沒人敢反對自己,但當面對傳統禮制時,他依舊是無能為力。
沒辦法,趙高只能找個傀儡,讓他登基,之後的事情,那就只能再想辦法了。而秦朝的那些宗室,都被殺乾淨了,剩下的人選里,也就只有子嬰了。
但是,在子嬰登基前,趙高還幹了件事。此時,六國遺民紛紛起義,甚至開始了復辟。趙高為了自己登基,也順水推舟,改「秦朝」為「秦國」。
而子嬰這個皇帝,名義上雖然還是皇帝,但是從本質上來說,和春秋時期的那些國君,沒有什麼不同。所以說,所謂的「秦三世」,並不準確。因為秦朝只有兩任皇帝,到了秦二世胡亥,秦朝就沒了。
而且,在趙高還活著的時候,子嬰就是個傀儡,完全沒有權力可言。在這場政治鬥爭中,子嬰是不折不扣的弱勢方,完全受控於趙高。
但是,他卻不甘心被人操控,想要掙脫控制,如果可以,最好能把趙高殺了。要知道,當時趙高不可一世的時候,子嬰就已經看不慣他了。就算是旁支,那也是始皇帝的子孫,江山也是他家的,自然見不得外人亂來。
但是,他只是個傀儡,手中無兵也無權。別說是趙高了,滿朝文武隨便找一個,都比他權力大。此時的子嬰,沒有剷除趙高的能力。所以,他只能選擇隱忍。
在即位之前,子嬰一直很聽話。子嬰的表現,讓趙高非常滿意。一方面來說,是自己的野心即將實現。另一方面,則是看見秦王卑躬屈膝,滿足了他的虛榮心。
終於,在登基的前幾天,子嬰打算動手了。向外發布消息,聲稱自己病重,甚至不能正常出行。這個消息,可打亂了趙高的計劃。在他的設想中,是讓子嬰登基,而後令其禪位,自己坐上皇位。
於是,他趕緊跑過去,看看子嬰的情況。就在他踏入寢宮,剛打算草草行禮時,埋伏已久的韓談出手了,他一刀就砍死了趙高。
禍亂天下,執掌大權的宦官趙高,就這樣死了,死在了另一個宦官手下。在趙高被殺後,子嬰拿回了大權。他下令,捉拿趙高餘黨,夷三族。
就這樣,禍亂朝野的趙高,也被除掉了。而子嬰到這時候,才正式成為一國之主。但是,已經是為時已晚了。
在子嬰上位後,他也胸懷壯志,想要重整天下,做出一番大事業。但是,還沒等他調兵遣將、評定叛亂呢,劉邦的大軍就攻入咸陽了。
敵人的大軍,已經達到自己面前了,也就沒有平叛的必要了。子嬰就算再有能力,也挽救不了秦朝。擺在他面前的,要麼是選擇投降,要麼是負隅頑抗,最終死在亂軍之中。
子嬰很無奈,但也選擇認命。於是,他下令,全軍停止抵抗,開城投降。在他獻上玉璽後,大秦帝國徹底滅亡了。
縱觀歷史,子嬰除去趙高的速度,已經是很快的了。北周皇帝殺掉宇文護,用了三代人;康熙除去鰲拜,也用了好幾年。相比之下,子嬰的能力,已經很出眾了。
甚至在他登基後,第一時間就重整朝政,想要鎮壓叛亂,重整山河。但是,當時的情況,只有兩種走向,要麼是農民起義被滅,百姓死傷大半;要麼是秦朝滅亡。
而在當時,天下人都要反秦,沒人能阻擋百姓的起義。而最終,秦朝也滅亡了。
從子嬰登基,到秦朝滅亡,中間只隔了四十六天。一個半月的時間,放在當時,信息可能都沒傳出去。
而子嬰的存在感低,也是因為這個緣故。而且,論功勞,有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論過錯,有胡亥禍亂天下,壓榨百姓,還有禍亂朝野的趙高。
和這些人比起來,無論哪一方面,子嬰都不出眾。沒有出眾的點,自然也就不會被人記住。
而且,在那個亂世中,時代的主角是劉邦、項羽。有這兩位明星在,更沒人在意子嬰了。
而在子嬰投降後,樊噲曾建議誅殺他,畢竟是秦王,殺了他,肯定會得到眾人的認可。但劉邦表示反對,他覺得,與其殺死子嬰,不如征其為國相。
當初起義軍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劉邦率先攻入咸陽,按照約定,他當稱王。
既然要稱王了,那就得為後事做好準備。劉邦打算這麼做,是有他的原因的。一來,是向抵抗派表示:秦王都投降了,你們為什麼還不投降?二來,也是告知天下,秦王甘願做我的臣子,我才是正統。
但是,劉邦的計劃還沒實施,就讓項羽打破了。在子嬰投降一個多月後,項羽也趕到了咸陽。但和劉邦不同,項羽當即誅殺了子嬰,併火燒咸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