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5時20分,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北洋大學(現天津大學)1950屆校友高鎮同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高鎮同院士遺像(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高鎮同校友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他不僅是一位傳奇的科學家,更是一位為國家、為人民、為民族作出無私奉獻的「大先生」。
他畢生致力於航空事業,以航空報國為使命、以國家需要為己任,為黨和國家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是我國飛機結構壽命可靠性領域的開拓者與奠基人,創建了我國的結構疲勞應用統計學分支學科,提出了結構壽命可靠性理論,是本世紀結構可靠性研究領域最有影響和世界領先的科學家之一。他與廠所合作建成的現代化飛機結構壽命可靠性專家系統已成功應用於我國殲擊機、強擊機、轟炸機、運輸機等二十餘種機型、數千架飛機定壽延壽,為我國航空科學技術發展和飛行安全保障作出了重大貢獻。
作為教育家,他幾十年來堅持教書育人、躬耕桃李,培養了包括6名兩院院士、100餘名博士及博士後在內的一大批航空航天教學科研領域的傑出人才。
「航空夢」是北洋少年的強國夢
「我在小學讀書的時候,課本的封面上印的是被日軍炸毀的商務印書館殘垣斷壁。七七事變後,北京淪陷。我上的小學大門口正面對一個日本的軍營。日本兵在這條街上橫衝直撞,學校怕傷了學生,只好把大門封閉,又開了一個後門。從此我們上下學都只能走後門……從那時起,在我幼小的心靈中就蒙受了亡國的屈辱。同時也激發了一種樸素的愛國主義思想,盼望中國自己也能生產飛機大炮,抵禦強敵,不受外人欺侮。我就抱著這種願望,考入北洋大學學習航空工程。」

高鎮同在北洋大學求學期間的照片
高鎮同祖籍江西都昌,1928年11月15日出生於北京。在他的一則自述中,他回憶了當年報考北洋大學航空系的初衷。但當時的中國沒有航空工業,學航空相當於畢業即失業,學生們陸續轉專業到其他系,到1950年畢業的時候,航空系只剩下4名學生,高鎮同即是其一。


高鎮同在北洋大學的學籍表

高鎮同在北洋大學的畢業表
2024年7月31日,北洋大學天津大學北京校友會名譽會長安志忠、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馮國馨在探望北洋老學長高鎮同院士時,當時的老學長雖卧病榻,但思維清晰、和藹親切,向校友熱情贈送了《詩話人生(高鎮同詩選)》。裡面即有一張北洋大學時期他的成績單,其中德語100分,俄語99分。高鎮同也跟兩位校友分享了他求學時的故事:德語100分得來十分不易,當時由於特定的歷史原因,不僅缺少英文資料,也沒有德中直接譯文,他就每周末坐天津-北京-天津的綠皮悶罐火車,到北京圖書館查閱德文資料,先是用德日字典把德文翻譯成日文,再靠日中字典把日文翻譯到中文,理解消化所學知識。周而復始,天津-北京-天津、德語-日語-漢語,就這麼堅持著,使得自己的德文水平日益提高。而對於俄文的99分,年輕氣盛的他覺得不服氣,曾找老師去理論,結果俄文老師告訴他是一個標點符號寫錯了。老學長回憶說,這個「教訓」讓他記了一輩子,也說明了當時的北洋學風多麼嚴謹。
為祖國每完成一項任務都很有價值
「為祖國每完成一項任務,無論大小都是一份業績,很有價值,可以伴隨歷史一直到永遠。為人民大眾做好一件事,可使精神境界得到一次升華,在做人方面向前邁進一步。」
這是高鎮同學長在2000年處理完一起事故分析後的感慨。當時,我國生產的某型號直升機尾段出現幾十毫米的疲勞裂紋,且不止一架。前期,各方對問題出現的原因激烈爭論,意見無法統一。高鎮同受邀參加這次事故分析會,並擔任會議主席。高鎮同通過集中精力去現場調查,認真思考,最後給出了科學的判斷,找到了裂紋出現的原因。由於論據充分、合理,得到全體代表的贊同,一致通過決議。大會尚未結束,雙方就開始行動,排除故障。
回憶起這件事,高鎮同說,處理這次事故能夠成功,一方面他的經驗比過去豐富多了,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境界有所提高。「什麼思想境界呢?就是無私無畏。不存私心,則無所畏懼,心態平和,可以深入思考,順利地解決問題。此時我悟出一個道理,判斷任何爭議,公正無私會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高鎮同學長回憶,像這樣的事情大大小小他幹了不少,通過治學和科學實踐,他也對如何做人有了感悟。而他這樣的感悟,也印證了「北洋大學-天津大學」一脈相承的實事求是的校訓。
1950年從北洋大學畢業後,高鎮同即留校任教擔任講師。在1951年到1952年的院系調整中,他先後服從安排任教於清華大學和北京航空學院(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長期擔任材料力學實驗室主任、固體力學研究所所長等職務。
走上飛機結構壽命可靠性研究,高鎮同學長回憶源自1954年他看到文獻說,英國兩架客機先後失事,後確認為機身疲勞破壞。「雖然我在大學沒有學過結構疲勞方面的知識,當時國內沒有結構疲勞專家,更沒有老師求教,但這一事件卻深深地觸動了我,我開始自學飛機結構疲勞。」1958年北航首次開展對飛機座艙模擬的疲勞實驗研究,高鎮同是主要研究人員。少年時期的那個「航空夢」自此開始生出新的枝椏,並終於枝繁葉茂,長成參天大樹。
2009年,空軍航空技術裝備可靠性辦公室對高鎮同的研究成果給予了高度評價:「高鎮同院士創建的飛機結構壽命可靠性評定理論……用於指導我國飛機定延壽至今已30餘年,與眾多廠家合作完成的殲擊機、轟炸機、客機、運輸機、直升機等20 余個機型數千架飛機結構的定壽和延壽, 經濟效益已達數百億元……更為重要的是將我國數千架軍機的單機使用壽命從1000多小時延長至3000小時, 為保障部隊的戰鬥能力和飛行安全作出了歷史性重大貢獻,軍事和社會效益巨大。」
鍾情教育事業 情系母校發展
「巍巍學府眾精英,實事求是科教興;圓夢新區新甲子,愛國奉獻創時空。」這是2015年天津大學迎來120年校慶之際,高鎮同學長親筆寫下的賀詞。

高鎮同學長2015年
為賀北洋大學-天津大學120年校慶所寫小詩
除了是一名科學家,高鎮同學長還是一位教育家。他幾十年來堅持教書育人,桃李滿天下,培養了包括6名兩院院士、100餘名博士及博士後在內的一大批航空航天教學科研領域的傑出人才。
他在94歲的年紀還與76歲的弟子徐家進合作出版了27萬字的《智能疲勞統計學》。北京校友會去探望他時,他還饒有興趣地為大家講解這本書的意義:這個演算法就是利用計算機智能解決估計威布爾分布三個參數問題,給出了100%可靠度名副其實的安全壽命,大大促進了疲勞統計學的智能化,使得ai技術在疲勞統計學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
高鎮同心懷大愛,他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扶貧助學,持續資助貧困生。如今,在北航檔案文博館內, 保存著高鎮同各種捐贈的收據和感謝信,其中幾本收據上印有800多人收到善款時摁下的手印;另一疊厚厚的收據記錄了1987年至1995年他資助學生209人次的情況,一次少則三五十元,多則幾百元。據統計,高鎮同學長累計捐款200餘萬元。
「想干好一件事,要有三力:動力、智力、毅力。」從教數十載,高鎮同一直都是這麼鞭策自己、要求學生的。他的目標是:努力使學生超過自己。
「點滴甘泉形影單,積微成著巨石穿。涓涓溪流聲寂寂,潤澤四方育良田。」這是高鎮同院士曾寫下的一首詩,也是他為科學和教育事業奉獻一生的寫照。

高鎮同學長簽名後贈送給北京校友會的詩詞選集

高鎮同學長留影(韓寶志攝)
往期精彩內容回顧


記者 / 劉曉艷
編輯 / 薛子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