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平西王吳三桂在莊嚴的大殿上召集了四鎮十營的總兵馬寶、高起隆、劉之復、張足法、王會等文武百官,正式掀起了反叛的旗幟。他果斷地將國號改為「周」,以康熙十三年為新紀元的開始,並自稱為「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吳三桂的反清行動進行得有條不紊,為了進一步鼓舞士氣,他決定對官制進行改革。
他精心安排了各類將軍的名號,包括金吾前後左右四將軍、左右兩翼將軍、左右兩掖將軍、鐵騎前後左右四將軍以及驍騎前後左右將軍等。此外,還設立了奮威、仁威、親威、龍威、綏遠、懷遠、勇略等將軍的職位。在文職方面,他設置了六曹、中書省等機構,並在反叛的次日,對文武群臣進行了封授。此時的吳三桂雖然已年過花甲,但他的威風不減當年,麾下的將領以及鎮守雲南的士兵戰鬥力十分強悍,即使與八旗精銳正面交戰,也絲毫不落下風。
康熙皇帝在預料到吳三桂可能會反叛的情況下,仍然未能及時防範。叛軍輕易地從雲南出發,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攻佔了貴州。隨後,在康熙十三年正月十二日,吳三桂從貴陽出發,僅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抵達了鎮遠,二月進入湖南,至三月湖南全境淪陷。大軍隨後抵達長江南岸,擺出一副洶湧的氣勢,似乎一旦跨過長江,清廷的局面將難以挽回。
吳三桂的智囊團中有一位名叫方光琛的謀士,他胸有韜略,才智過人,曾長時間作為吳三桂的御用軍師。然而,由於與吳三桂的侄子吳應麟、胡國柱、夏國相等人的不和,以及生活方面的不夠檢點,導致他被排擠,未能隨軍出征。方光琛的預言後來多為事實所證明。例如他曾警告吳三桂不要讓貪鄙成性的吳應麟掌管軍糧器械,但吳三桂沒有聽從建議。吳應麟後來倒賣軍糧,大發橫財,並在岳州被清軍圍困時因糧食緊缺導致戰事失敗。此外,吳應麟還企圖殺害吳世璠,行篡位之事。
除了用人方面的失誤外,吳三桂在戰略上也犯下了重大錯誤。他以迅雷之勢佔據了雲貴、下川湖地區後,沒有趁機渡過長江迅速北上或拿下九江以絕南北通道。也沒有選擇佔據關東、巴蜀蓄力待發。相反地他過於保守地讓幾十萬大軍窩在長江以南原地不動給了清軍有利的時機去集結軍隊進行反擊。雖然吳三桂有著豐富的軍事經驗但他對起兵造反的信念卻搖擺不定。
在他發布反清檄文後不久又暗中給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奏疏內容與檄文不一致這無疑是在向朝廷示弱的同時又試圖借兵威來要挾朝廷以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這也反映出他內心其實並不想與朝廷徹底翻臉而是希望通過兵威來達到分裂割據的目的。正因為如此他在與清軍的對峙中遲遲不肯決戰而是寄希望於通過談判或策略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與此同時康熙皇帝卻對除掉吳三桂的決心堅定不移。康熙十三年四月他下旨處死吳應熊徹底斷了吳三桂的退路逼他與清軍決戰。這一舉動徹底打破了吳三桂的如意算盤他的愛子和孫子成為了犧牲品而此時清軍已經做好了部署各省軍隊已集結完畢正欲與吳軍一決雌雄。面對這一局面吳三桂悔不當初最終迫不得已決定與清軍一搏。
從吳三桂舉兵造反的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兩個既成事實:一是他原本意圖以兵威為要挾清廷以此來達到分裂割據的政治目的但內心並不想與朝廷徹底翻臉;二是他低估了康熙皇帝的決心和智慧在戰略決策上出現了重大失誤遲遲不肯進兵導致最終失敗。如果吳三桂沒有出現各種失誤那麼歷史的發展方向也許會完全不同甚至有可能出現改朝換代的情況也未可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