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長城,人們想到最多的是老龍頭、大境門、金山嶺那種磚砌的很板正的長城,有青磚,有敵樓,看上去很有氣勢。
是這樣的嗎?
其實不是,從大境門長城往上走幾百米就是一堆石頭砌成的,這裡沒有青磚,沒有敵樓,當然內部也沒有夯土。
這應該是長城的常態。
實際上,最早的長城是以烽燧的形式出現,每隔一段時間有一個烽燧,一旦敵人入侵就點燃狼煙預警。
長城最早的應該是一個信息高速公路,後來才逐漸演變成防禦體系,有這樣的一個過程。
表現在現實中就是,先是烽燧,後來演變成連續的牆體,而且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前段時間去了西北,甘肅、青海一帶的長城都是以土牆的形式出現,而河北的長城多是石頭的形態。
即便是石砌長城,樣式也大不相同。
比如,河北有一段樣板長城,這就是位於官廳水庫南岸高山上的一段長城,人稱廟港長城。
據史料記載,明朝開國大將徐達要修建居庸關長城,但首先為了確保工程質量,就在一些險要的地段為修建長城「打樣」,進而確定長城的質量和規格。
廟港長城就是明朝早期修築長城時的樣板工程,也被稱為樣邊長城。
這裡是由整齊的石頭砌成的,長城基座寬5.5米、頂寬4米左右,高4至8米。
這段長城差不多有3公里長,牆上用石板砌出了排水設施,還有泄水孔;每隔200米還設有一個門洞,有一些石階,供士兵上下長城。
大家比較熟悉的包磚長城出現在明朝中期以後。河北秦皇島板廠峪前些年發現了燒制長城磚的磚窯。
原來,明朝萬曆年間,戚繼光在這一帶修長城,在石築的長城上加上磚頭,就地取材,燒制長城磚。這裡有磚窯100座,還有一些灰窯、打鐵作坊。
戚繼光當時是薊鎮總兵,修建長城的範圍包括秦皇島和承德。金山嶺長城一帶磚木結構的空心敵台就是當時長城重要防禦設施,這讓長城的防禦能力大大增強。
原來,長城的防禦主要是在重要關隘駐守重兵,有了預警就召集其他地方的軍隊過來防禦,兵士們的作用主要是巡邊。
戚繼光到了薊州之後,就從江南調兵,把江南一帶抵禦倭寇,築造城牆的經驗運用到長城修建,在長城上增修了空心敵台。
有了空心敵台,守衛長城的將士以敵台為中心,建立了一個個小型的堡壘,現在的八達嶺、金山嶺、黃崖關、山海關有很多這樣的敵台。
實際上,河北的長城採用磚起源於唐朝。因為到了唐朝,制磚的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城門和城牆開始採用磚包砌、內填黃土的辦法;到了明朝,這個技術越來越成熟,就廣泛使用到長城修建上。
明朝修長城時,還將石灰砂漿和糯米汁一起攪拌後做成膠結材料,到現在磚縫的砂漿膠結力仍很堅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