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遲恭碰死的原因並非僅為薛仁貴求情那麼簡單,所謂「鞭亡人亡」只是表象,實則揭示了皇帝與驕兵悍將間深層次的矛盾。
關於尉遲恭面對的是唐太宗還是唐高宗,不同版本故事存在差異。但共同點在於張士貴埋沒薛仁貴,並在徐茂公的謀划下主動或被動走上謀反之路,最終遭誅。
禮親王李道宗作為張士貴的女婿和僅存的宗室親王,在唐太宗心中地位重要。李世民殺兄誅弟囚父,出於其最後的親情牽掛,自然不願意自己的堂弟李道宗死在瓦崗系驕兵悍將開國功臣手裡。
徐茂公與尉遲恭對李道宗欲除之而後快,李世民因此將李道宗被李世民禁閉在府中反省,將徐茂公外調。尉遲恭因打李道宗而被李世民敲打而不得不回鄉探親。
李道宗為報岳父之仇而犧牲公主陷害薛仁貴。李世民(或唐高宗李治)聞訊皇家公主慘死,不顧薛仁貴徵東顯赫功勞而欲殺之。
此時,程咬金全力斡旋,令尉遲恭速回長安。尉遲恭曾救李世民性命,並受唐高祖賜「打王鞭」,可上打君王不正,下打佞臣不忠。
尉遲恭無調令回京,令皇帝疑慮。他持打王鞭強逼皇帝釋薛,皇帝逃離大殿。尉遲恭鞭打宮門,實為造反之舉,雙方陷入僵局,後續事態是皇帝和尉遲恭都難以善後。
事後皇帝不可能不追究,追殺皇帝鞭打皇宮,尉遲恭將遭抄家滅族之禍。皇帝有意放過此事,御史衙門亦不會放過尉遲恭。
或許因宮門堅固,鞭斷而讓尉遲恭清醒,他太魯莽了。因此,尉遲恭選擇自殺就是最好的選擇,既能成就直諫美名,又給皇帝台階下。大唐開國功臣死了,讓皇帝產生愧疚心理,不再追查尉遲恭的行為。
尉遲恭就是死了,身後也帶來極大的風險。如果不是演義評書,在真實的歷史上尉遲恭這行為,讓皇帝認為你拿自己的死成就自己美名,而皇帝要承擔無情無義的名義。只有確定尉遲恭為謀反,皇帝才是偉光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