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接著上文,繼續更新太平軍西征,在合肥時,百姓親歷的守城記錄。
本文來源於周邦福(米商)的《蒙難述抄》,上一篇文章寫了一些鄉勇作戰、百姓逃亡和作者尋死過程,也記錄了江忠源嘲笑廬州知府的一個笑話。
有讀者問,為什麼巡撫和知府的對話一個米商能夠聽到?
我覺得有2種可能:
1、親耳聽到。
我找了個廬州(合肥)古地圖,上面標註了作者家和江忠源住處的位置,非常近,看起來不過一里路。
作者經常去城頭送飯或隨便看看,親耳聽到談話的可能性不是沒有。
江忠源工作非常拚命,直接就住在合肥大東門的城門樓里。(十六日後,才轉到西門居住,對話發生時間就是十六日。)
2、聽他人說。
這個可能性也比較大,當時人很閑,沒啥娛樂,一有消息立馬人盡皆知。
綜合來看,我認為可信度還是比較高的。
當然,要說是謠傳也不是沒可能,原因同上,既然大家喜歡傳閑話,那麼添油加醋也是最大的樂趣之一。
(更新這麼多清朝人記錄的宦海文章,我感覺清廷高級領導之間的互損鬥嘴,也挺常見,也挺有意思,沒有想像中的嚴肅。)
這個其實不太重要,我之所以花一個上午去找地圖標註,主要我自己也比較感興趣。
下面接著寫正文。
一
上文說到作者吞金尋死未遂,太平軍雲梯扒城被打退了。
二十日,城上滾木、石塊、槍炮、燈籠、燈樓整頓齊備。
百姓傳真有救兵到了,結果見一位滿族統領,率數百來正規兵救援,百姓見到大為失望。
這位滿人統領也不負眾望,一戰而亡。
(註:這裡有個很有趣的點,此時清朝的正規兵(綠營和八旗)基本上廢了,鄉勇民兵戰鬥力也比正規軍還強點。
百姓一直盼望各地義勇民兵來救援,他們稱之為一個很奇怪的名字叫「約上」,每天盼著「約上」來救援,見到正規兵就很失望。
這一點是我沒想到的,之前我認為百姓會信任正規兵一點,現在看來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這樣的小細節確實只有民間文獻才能了解。)
二十一日,江忠源傳令要門板,各家都要一副。
又到篾匠店要1000個稻籮筐,還要200個民夫聽命,都送到大東門月城內。
月城就是在城牆裡再砌第二道城牆,有助於加強防禦力。
到下午,在月城內挖地道,通到城外,以便出入。
二更後,80名廣勇,個個穿著短衣,扎筏子,去太平軍營地偷營,小勝。(廣勇就是廣東籍的民兵,因為有護城河,所以想偷營要先扎竹筏先過河。)
第二天,廣勇在竹筏上,發現賊已經在城牆腳下打了一個地道,是準備放火藥炸城牆的,幸好察覺了。
這天七個城門都扎竹筏出去,筏子上應用門板物件,江撫台吩咐各部門借辦。
(原文作者沒說門板和稻籮是幹啥用的。
寫到這裡應該清楚了,筏子上的門板是擋對方子彈的,當時的火槍威力小,用木板即可遮擋。稻籮應該是挖地道運土用的。)
這天賣米若干,送粥送飯,輪流上城守夜。兵勇都要開城殺賊,但沒有撫台的命令,所以都不敢出去。
二
這天,江忠源還點名練勇人數,發現人極少。
他為此問廬州知府,知府不敢說話,江忠源說:要殺要殺。
又點某武舉人的練勇,他本來帶500名,實數只有150名,撫台大怒,要立即正法,因藩台力求,才得免死,暫時關押起來。
(練勇可以看作是鄉勇的pro版,已經是朝廷發糧餉了。但500人的練勇,實數只有150人,等於虛報了300多人吃空餉,江忠源非常生氣。)
過了兩天,城頭吊下300名廣勇,殺賊數名,割首級2個,送到撫台賬前請賞。
江忠源賞2錠元寶,並立刻傳令:
殺真長毛一個頭的,賞銀50兩,六七寸長頭髮的20兩。
(廣西太平軍頭髮較長,所以叫真長毛。六七寸長頭髮大概15厘米左右,也就是1-2年頭髮的長度,指的是1852年後參加的太平軍。
看來廣西老兵應該都是長發披肩了,這些大老粗們又不會盤頭髮,所以只好用布包著頭。
我一直感覺太平軍長發難打理,夏天用布包著頭吧悶熱,散開吧長發飄飄的,影響士氣,也影響戰鬥力。)
接下來,經過了幾天的小仗,江忠源打算干票大的。
二十八日,撫台傳令:凌晨4點吃飯,8點打仗。
這次下去3000多鄉勇,同時讓百姓各帶兵器上城頭,看到打勝了就喊:殺賊。
四個城門同時打仗,戰果頗豐,燒賊營10多座,殺賊100多,活捉20多,還有2個真長毛,擄幾匹馬,十錠元寶,200兩紋銀,甚至還搶了點名本,讚美經,封條不計其數。
撫台下令將所搶的銀錢等物品,各兵勇自己分了,大獲全勝,人心皆喜。
隨後,有7個百姓到城門下,想要進城。
廣勇說你們如果是真百姓,就去把賊的打更的棚子少了,才放你們進城。
他們果然去做了,然後用繩子繫上城來,押到衙門取保,隨即釋放。
其中有個熟人,我問他城外的消息,他說:
東南的太平軍比較守規矩,不出營地五里地以外,即便五里地內,也和只搶東西,不殺人。
西北的太平軍會出營地十里外,有燒有殺,也擄人,賊不到的地方平安無事,手捧黃金走路,無人敢問。
大家聽他這麼說,也暫且放心了。
三
太平軍又在東門外連夜紮起營盤。
撫台下令打仗,但鄉勇只遠遠地開槍開炮,並未近距離交手。
因為鄉勇只想擄賊財物,不殺不燒,隨即收兵。
江忠源因此下令:下次再出去打仗,不許搶賊營銀錢物件,違令者斬。
但這一條命令一下,鄉勇就不想去了,即便下城也不肯出力,衙門缺銀兩,有功也沒法賞,只能記上功勞簿。
江忠源剛到合肥帶了6萬兩銀子,給兵勇開個把月的口糧,再買一些鍋碗瓢盆營帳器械,用了2萬多兩,僅存3萬多兩。
就這樣守了近一個月,兵餉就基本花光了,江忠源號召募捐,向府縣士紳說:
糧台缺糧缺錢,各家各店如果願意捐,到時候上報朝廷請獎勵;如果願借,則等朝廷發的餉銀一到就還。
我估量店裡還有各種糧食上萬擔,錢幾千串,全部捐做軍餉。
因為米糧已經全捐,此後賒米借錢的就越來越少。
董事來寫捐,我發現捐錢的多,捐銀子的少,有的幾十串,有的幾百串,也有捐米幾百擔,都是按戶來寫。
如果有餘力,但捐錢太少的人,就由縣傳押解到班房關起來。
三更時,江忠源發3000條白布條,用硃筆寫「大清一統」四個字,一尺來長,分發給各勇營,都縫在左臂衣服里,一人一個,有這個暗號,才准下城,無此暗號,不準上城。
因為害怕有姦細混雜入城,城內每日捉奸細。(後來合肥城就敗在姦細上)
清軍的救兵越來越多,但都距離城十幾里,不再前進。
太平軍也加強進攻,在城外添幾座兵營,燒了清兵的竹筏,每天天一亮,就吹號吶喊,城牆上槍炮如雨,城上的人都站不住,無人不害怕。
江忠源身材較高,久病,面黃肌瘦,黑鬍鬚,眼睛有精光。
但此時他實在病重,又無糧餉,因而圍城緊急,帶病轉移到城門裡面的營帳里居住。
(看來江忠源感冒風寒,近一個多月都沒好,身體很虛)
聽說他已經幾天都不進食了,只吃藥,雖然精神尚好,但日久勞累,令人堪憂。
兵勇百姓都害怕他一病不起,為他感到凄慘。
今天先寫到這裡,下文再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