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麟征從小聰慧且倔強,他的命運註定與戰火緊密相連。19歲時他憑藉家人的支持進入黃埔軍校,邁入了波瀾壯闊的軍旅生涯。無論是在東征中的英勇作戰,還是在抗日戰場上屢立戰功,關麟征都憑藉卓越的軍事才能和不畏生死的精神贏得了「鐵血將軍」的稱號。抗戰勝利後他雖離開政治舞台,但依舊保持低調,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那麼他為何最終選擇遠離塵世喧囂?下面小史就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關麟征一家合影
關麟征1905年出生,是黃埔軍校一期的學員,與陳賡大將同為同期。然而儘管兩人有著相似的背景和軍事訓練,關麟征的軍旅生涯走向卻大為不同。雖然同為黃埔一期的學員,關麟征在蔣介石的嫡系將領中聲望頗高,他的能力和歷練,也使得他在抗戰初期的表現尤為突出。
關麟征的名聲開始於1933年的長城抗戰。在這場戰役中,關麟征指揮的部隊成功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第八師團,雖然在戰鬥中被手榴彈炸傷,但他堅持繼續指揮,直至戰鬥勝利。正是憑藉這次英勇的表現,關麟征聲名大噪,迅速成為了抗戰中的重要軍事人物。
關麟征劇(劇照
1936年,《何梅協定》即將簽訂時,關麟征多次面見何應欽並致電蔣介石,表達了他對這一協定的不滿,並堅決反對這一讓步的政策。然而儘管他的抗議無果,最終他還是不得不離開北平。臨別時百姓紛紛送行,關麟征感到深深的愧疚,直言自己未能為百姓做更多的事,「對不起百姓」的話語充滿了不舍與歉意。
1938年,關麟征參與了台兒庄戰役,擔任側翼攻擊任務。面對日軍猛烈的火力,他晝伏夜出,不懼困難,打得敵人措手不及。關麟征成功殲滅了日軍的赤柴聯隊,並包圍了敵人的沂州支隊,為友軍收復甘露寺等重要陣地提供了支持。最終,他所指揮的部隊成功殲敵超過五千人,台兒庄一戰成為他軍事生涯中最輝煌的篇章之一。
關麟征和老蔣
關麟征的出色表現贏得了國內外的高度評價,日軍甚至評論道:「關麟征的一個軍,相當於其它國民黨的十個軍」。國內則將他與另一位著名的抗日將領孫連仲並列,稱其為「關鐵拳」和「孫鋼頭」。蔣介石也曾在公開場合誇讚關麟征,「中國軍隊如果都像25軍一樣,打敗日本人不成問題」。
台兒庄戰役之後關麟征晉陞為軍團長,成為黃埔軍校的佼佼者。那時黃埔軍團長只有他和胡宗南,而關麟征的軍團長職位完全是他憑藉自己的指揮才能贏得的。他提拔了自己的親信、老友張耀明擔任52軍軍長,並在自己的軍團中實現了多次軍事調整與改革。
曾擔任54軍軍長的黃維
他在組織內部也面臨著一些挑戰——例如,第2師師長鄭洞國因不滿關麟征將其升職為副軍長而離開了部隊。此舉被外界解讀為關麟征在調整軍隊權力結構時的「變相奪權」,但也展現了他在軍事管理上的果敢與決斷力。
隨後關麟征帶領部隊參加了武漢會戰,並在瑞昌地區堅守了19天之久,成功阻止了日軍的進攻。此戰關麟征再次證明了自己卓越的指揮才能和堅強的意志,使得日軍無法突破他的防線。
第54軍
1940年以後,關麟征的第15集團軍被調往昆明,負責保護雲南的大後方,並配合盧漢等人保衛這一戰略要地。隨著中國抗日戰爭的持續,關麟征的部隊也經歷了重要的調整與重組。原本隸屬於第九戰區的第15集團軍改編成了第9集團軍,旗下統轄第6軍、第52軍與第54軍。然而在這個過程中,關麟征深知想要進一步壯大勢力,勢必需要吞併其他派系的部隊,而最難吞併的便是歷史悠久且根基深厚的土木系部隊。
其中第54軍作為土木系的嫡系部隊,歷來不容輕視。關麟征雖然一心想要壯大自己的實力,卻明白,輕易動用此軍將可能引起嚴重後果。更何況過去的經歷也讓他心生忌憚,畢竟早在長沙會戰時,關麟征便曾嘗試吞併土木系的79軍。
關麟征和親信張耀明
然而關麟征的意圖並沒有如他所願。此時陳誠運用了職務之便,決定在第54軍中插手干預,任命了關麟征的老同學黃維擔任軍長,迅速佔據了先機。黃維的任命無疑令關麟征感到不滿,並且他立即採取行動,炮製了著名的「黃維貪墨案」將黃維擠走,以此為契機,力圖將軍長之位轉交給與自己關係密切的張耀明。
然而土木系的根基深厚,54軍內部的下級軍官聯合起來保舉黃維,使得張耀明無法順利上任。即使關麟征依然堅持自己的戰略目標,面對陳誠的嚴密反制,雙方的矛盾愈發顯現,最終在重慶的一個會議上,關麟征將陳誠氣得幾乎吐血,矛盾的公開化。
在寶島時期陳誠的咖位,何應欽都不如他
在接下來的歲月里,關麟征在雲南的局勢日益複雜,龍雲對他日益不滿,稱其軍紀敗壞,甚至與杜聿明、宋希濂等其他軍官的關係也不甚融洽。龍雲對關麟征的霸道作風表示強烈排斥,然而對杜聿明和宋希濂卻表現出了極大的禮遇。這種「排擠」讓關麟徵逐漸失去了雲南軍政的核心地位,甚至導致蔣中正不得不將他「打發」到越南邊境,遠離了中國的戰局核心。
1945年關麟征與杜聿明爭奪東北保安司令之位時,失敗在即,陳誠與杜聿明的聯合打壓使他不得不接受雲南警備司令一職,而後又因昆明學生運動中強硬開槍驅趕學生而被蔣中正免職。關麟征的命運愈發沉淪,52軍被調往東北,遠離了他手中的權力核心。在解放戰爭的關鍵時刻,關麟征僅短暫擔任陸軍總司令,但最終無法扭轉局勢。
老蔣五虎將的陳誠
1946年,關麟征被調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的教育長,但第二年蔣介石決定不再兼任各軍事院校的校長職務。隨著這一變化,關麟征接過了校長的職位,成為黃埔軍校的第二任校長,這也是他在軍事教育領域的一個重要位置。
這一時期國民黨在軍事體制上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改革。新任「國防部長」白崇禧,以及「參謀總長」陳誠的上任,導致了軍委會的取消。在新的軍事架構下,參謀總長成為國軍中最具權力的職務,直接對蔣介石負責,地位高於國防部長。這一職位賦予陳誠極大的權力,而關麟征在陳誠的掌控下,逐漸失去了在軍事指揮方面的實際權力。
一起跟隨去寶島的閻老西和白崇禧
陳誠的個人風格相當強勢,對待下屬也較為嚴苛,他的政權之下,關麟征的角色越來越局限。1948年陳誠由於連年失敗,聲譽大損,最終不得不辭去參謀總長及海軍總司令等職務,躲避公眾視線,在上海靜養。
陳誠離職後,顧祝同接任了參謀總長職務,儘管與關麟征有一定的私人交情,顧祝同還是為他安排了一個陸軍副總司令的職務。然而這一職務不過是一個空頭銜,關麟徵實際上並未參與任何陸軍司令部的具體事務,依然被局限在他原本熟悉的教育和軍校事務中。此時的關麟征雖然表面上看似地位依然不低,但實際上已經遠離了實際的軍事指揮和決策。
北伐時期的關麟征
1949年2月關麟征接任陸軍總司令,這一職務本應為他提供一個嶄新的舞台,尤其是在國軍節節敗退的局勢下。蔣中正希望通過這一任命,藉助關麟征的黃埔背景和抗日戰功,穩住軍心,鞏固中央軍的控制力,局勢並沒有如蔣中正預期那樣發展。
此時剛剛接任代總統的李宗仁看中了關麟征的軍事才能,主動邀請他加入政府,並提出讓關麟征擔任參謀總長。這一職務遠超陸軍總司令,讓關麟征在軍中擁有更大的話語權。李宗仁的算盤很清楚:一方面借關麟征安撫黃埔系,另一方面削弱蔣中正嫡系的顧祝同,關麟征面對李宗仁的誘惑,心中糾結不已。他與蔣中正的關係微妙,雖然不願完全背離,但與李宗仁的合作也讓他心動。
一直想要拉攏關麟征的李宗仁(劇照)
蔣中正顯然察覺到了這一點,立即召關麟徵到慈溪口進行嚴厲的警告,暗示他與李宗仁走得太近是不智之舉。最終李宗仁的提議未能實現,而關麟征也錯失了陸軍總司令的職位。蔣中正的信任裂痕愈發明顯,關麟征在國軍的前途也變得撲朔迷離。
面對內外局勢的劇烈變化,關麟征對未來的信心逐漸消失。他深知蔣中正即使撤退至台灣,面對解放軍的強大壓力,也未必能守住寶島。與其被迫站在蔣的陣營中,接受未來的政治風波,不如選擇遠離這一切。最終關麟征悄然離開,定居香港,徹底告別了曾經的權力中心。
解放戰爭時期的關麟征
關麟征在香港的晚年生活極為低調,深居簡出,幾乎與外界隔絕。他拒絕一切政治活動,遠離了新聞採訪與公眾關注,過著簡樸而規律的生活。他的日常就是讀書、寫字,研究古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他的草書作品曾在香港大會堂展出,顯示出他在藝術上的造詣。生活中他不喝酒、不抽煙,保持著潔身自好,遠離了曾經的紛擾與風雲。
1972年,他和家人前往美國和歐洲旅行,但他依然保持低調,不願參與任何社交。直到1975年4月,蔣介石病逝,關麟徵才決定前往台灣弔唁,儘管台灣方面多次邀請他留下,他依然拒絕了所有的政治職位和安排。晚年的關麟征,把自己從政界的漩渦中徹底解脫出來,過上了隱居般的生活。
橫刀立馬的關大將軍
儘管遠離政治,關麟征始終關注著祖國的變化。特別是當妹妹關梧枝當選為陝西省政協委員時,他十分高興,並在信中表示:「梧枝妹謬獲拔擢,尚望兄多多指教。」關麟征對改革開放後的中國經濟建設和文化發展充滿讚賞,特別對黃埔同學和老朋友們的近況感到關切。他說:「我是炎黃子孫,我盼望祖國早日統一!
直到1975年4月,蔣介石去世,關麟徵才決定赴台弔唁。抵達台灣時曾經的戰友與同學在機場迎接他,感情濃厚,尤其是與黃傑的重逢,更是淚眼相對,26年的離別讓兩人不禁抱頭痛哭。
在台灣停留的一個月里,關麟征拜訪了許多曾與他並肩作戰的朋友,尤其是當年他任軍校校長時的學員們,紛紛前來探望。儘管蔣經國提出要為他安排職務,關麟征卻堅決拒絕,表示自己不再參與政治。他更熱衷於與親友交流,回憶過去的歲月,偶爾也會沉浸在觀賞大陸戲曲的時光中。一次看《六月雪》時,他為劇中的秦腔唱腔感動落淚,思鄉之情溢於言表。
台兒庄戰役大勝的關麟征52軍等人合影
1980年7月30日凌晨,關麟征因病被緊急送往香港伊利莎白醫院,醫生在搶救過程中發現他的胸前傷痕纍纍,這讓所有人都感到震驚。關夫人解釋道這些傷痕都是他當年在抗日戰場上浴血奮戰時留下的。關麟征的抗戰經歷雖然已久,但那些歲月的傷痕依然銘刻在他的身體上。8月1日,關麟征因突發心臟病去世,享年75歲。
關麟征去世的消息迅速傳開,《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以及全國各大報紙都刊登了相關報道,悼念這位曾為國家和民族奮鬥的英雄。黃埔同窗們也紛紛表達了悼念,徐向前元帥特別向他在香港的家屬發去唁電,深感痛惜:「噩耗傳來,至為悲痛,黃埔同窗,懷念不已,特此致唁,諸希節哀。」關麟征雖然未能見證祖國統一的時刻,但他的一生依舊充滿了光輝,他的名字也永遠刻在了歷史的篇章中。
圖片來自網路
參考文獻:
關麟征:「關鐵拳」血戰台兒庄,http://www.enorth.com.cn,今晚報 ,2015-09-15 13:42:24
關麟徵辭任黃埔軍校校長前後,2014年04月03日,人民政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