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經緯》:從一根纖維談紡織品如何塑造世界

2024年09月01日22:33:06 歷史 1078
《文明的經緯》:從一根纖維談紡織品如何塑造世界 - 天天要聞

《文明的經緯:紡織品如何塑造世界》

[美]弗吉尼亞·波斯特雷爾 著 張潔 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收藏了一塊由金線織成的蒙古織物,這件織物將伊朗獅身鷹首獸的圖案和中國祥雲的圖案結合在一起,獅子的翅膀上就是中國的祥雲。深棕色的絲綢上金線把金屬固定在紙質底面上,再縫合織出圖案,這是中國發明的一種針織技術。而織這塊圖案用到的另一種被稱為「彩花細錦緞」的織法,則起源於伊朗。

這種融合交流,讓短期內,中國、中東、馬穆魯克和盧卡的絲綢都出現了這種國際化的裝飾風格。但是在文化交融的背後,是蒙古人通過對紡織品的壟斷從而展示絕對的強權,蒙古人劫掠城市,但格外重視工匠,比如他們橫掃阿富汗赫拉特城後,將一千多名懂得金線針織的織布工,轉移到現在新疆地區。而打下撒馬爾罕後,蒙古人將來自撒馬爾罕的織布工運送到現北京附近的洗馬林,將中國的織布工移到了撒馬爾罕。這樣野蠻生硬的遷徙,只為了供給統治階級足夠的針織品,那些各國的工匠被遷走被「圈養」著,蒙古統治者將本土產品與舶來品混用,在蒙古包帳篷中,外牆是白色的傳統毛氈,而內襯則是被征服的國家所擁有的獨特的紡織品,這種混合彰顯了蒙古作為征服者的榮譽。

人類從原始社會的一片樹葉到由針織物匯聚成的文明,紡織品的發展也是文明的發展。紡織品從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到提升人類對美的理解、對美的享受。從古埃及的羊毛到中國的絲綢,美國獨立學者、專欄作家弗吉尼亞·波斯特雷爾精妙地述說了布匹貿易如何塑造古代社會、紡織業如何推動社會革新。在她的著作《文明的經緯:紡織品如何塑造世界》中,她通過考古、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研究成果以及親身實踐和深入訪談,為讀者帶來對紡織歷史的全新認識。這本書向我們展示了一件件普通布匹背後的非凡故事。豐富的圖文資料使得每一頁都生動有趣,作者弗吉尼亞·波斯特雷爾不僅只講述西方的故事,而是立足於全球視野,將東方有關紡織的歷史也囊括在書中。

蒙古的統治之後,書中的中國部分,元末農民起義朱元璋脫穎而出,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在推翻蒙古人統治掃平其他競爭者後,首先要做的就是恢復他理想中的「傳統秩序」。他開始制定上到皇帝下到百姓的服飾規範,用紡織品為社會等級制定標準,將貴族與平民區分開,將官員的等級區分開,將老百姓按照儒家等級制度區分開。

平民的等級按照:士、農、工、商分為四級,其中規範了各等級的衣服面料、顏色、袖子長度、頭飾、珠寶和刺繡圖案。這些規則限制的並非服裝的款式,而是限制紡織品的類型,比如平民禁止穿著絲綢、緞紋或錦緞。雖然洪武十四年(1381年),出於皇帝對農民的好感,放寬了對農民的服裝限制,允許農民穿著絲綢、紗羅和錦布。但如果這個農民家庭有人從事商業活動,那就必須按照商人這一檔來穿著,不可能穿絲綢等高級布料。通過對穿著的規定,實現對國家的控制,並且塑造明朝的道德基礎。

在明朝近三個世紀的統治里,這些服飾規定基本上沒變,但人們對於這套制度的敬畏也隨著朱元璋的死去,以及時間越來越久被人們逐漸遺棄。明朝的服飾制度的核心是儒家秩序理念,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商業的發展,違反服裝規定的行為也在增加,富有的平民開始穿著貴族階層的面料與款式,貴族階層則追求著更為高端奢侈的紡織品或者紡織技法。

歷史學家陳步雲提到,雖然明朝的普通人無視服飾的制度,但矛盾的是他們並不是要藉此推翻儒家的秩序階級之分,反而是競相穿上國家權力認可的那些高級服飾,藉此讓自己與皇帝的統治權力有了關聯。

在日本,明朝與同時期的江戶時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德川幕府建立了自己的一套受到儒家思想啟發的等級制度,並制定了與之匹配的規定,但這些法律不斷遭到蔑視,並且經過了多次的修改,削弱了其權威性。

江戶時代的日本,雖然城市工匠和商人被歸類為地位低下的「町人」,當他們富有後並沒有模仿所謂的上層階級,而是發明了新的裝飾圖案與穿戴方式,規避了限制,並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品位。法律禁止他們使用扎染出的圖案,他們就手繪絲綢。不被允許穿著鮮艷的顏色,他們就保持最外層衣服的樸素,而將奢華的衣服藏在內襯中,形成了一種被稱為「粋」的審美品位,將美濃縮在細節中,避開了階級的制約。

在朱元璋的同時代,絲綢之路的另一端,義大利諸商業共和國也開始對紡織品、服裝和裝飾採取限制。從1300年到1500年,義大利城邦頒布了300多條不同的禁奢法令。比如帕多瓦限制婦女只能擁有兩條絲綢連衣裙,博洛尼亞對佩戴鍍金銀紐扣的人罰款,威尼斯禁止法國時裝,佛羅倫薩規定死者下葬時所穿的衣服只能是內襯亞麻布的素色衣服。在以商人為統治者的城邦里,規則更關注的是遏制普遍的鋪張浪費,而不是等級制度。奢華會破壞宣揚禁欲主義基督教,以及傳統商人推崇的節儉,當然也是為了在以財富為核心價值的社會,讓人們約束自我,控制自己的慾望,用這種方式尋求宗教與社會發展的和諧。

紡織品本身並沒有價值,而人類不同文明賦予了紡織品與其文明相匹配的價值,這才讓紡織品生出了經濟、權力、道德、時尚等等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價值體驗。作者從一根纖維開始講起,在全球的視角下,看看紡織品如何深入各種文明與人們的社會生活,是如何塑造我們的世界的。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周恩來在東北的求學歲月(姜義軍) - 天天要聞

周恩來在東北的求學歲月(姜義軍)

鐵嶺的周恩來少年讀書舊址紀念館從1910年春到1913年春,少年周恩來曾在東北求學3年,這也是他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1946年9月,已經成為黨的重要領袖人物的周恩來在同美國記者李勃曼談個人的求學和成長經歷時說:「12歲的那年,我離家去東北
傾聽尼山2025|李敬澤:我們是在世界中 - 天天要聞

傾聽尼山2025|李敬澤:我們是在世界中

傾聽尼山2025 編者按:2025年7月9日至10日,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將在山東曲阜舉辦。從2010年9月創立至今,尼山論壇彙集全球專家學者,匯聚世界文明智慧,共同為解決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為人類文明的未來發展貢獻智慧,正日益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平台、凝聚人類文明共識的重要紐帶。當...
「感謝黨接納了我」,92歲高齡游本昌宣誓入黨 - 天天要聞

「感謝黨接納了我」,92歲高齡游本昌宣誓入黨

「感謝黨接納了我。終於有這樣一天,我成為了預備黨員。太光榮,太不容易了。感謝黨,接納了我。」七一前夕,在鮮紅的黨旗下,92歲的中國國家話劇院一級演員游本昌宣誓加入中國共產黨。宣誓完畢,他用微微顫抖的手,珍重地撫摸著胸前閃亮的黨員徽章,他說,「現在,我是黨的一名『老學生』了。」為這一天,等了太久出生於1...
王進喜鍾南山張桂梅......上海藝術家15天「煉」成百枚勞模肖像 - 天天要聞

王進喜鍾南山張桂梅......上海藝術家15天「煉」成百枚勞模肖像

昨天,「印見榮光——慶祝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全國職工篆刻作品展」在北京中華世紀壇開幕。展覽上,王進喜、鍾南山、張桂梅等百位全國勞模的肖像印章引人注目,它們不僅承載著歷史記憶,更展現了勞動者的精神風貌。這些肖像的背後,是上海畫家劉雙和他的團隊在短短半個月內攻克難關、完成創作的故事。傳統版畫邂逅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