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起源自鮮卑宇文部,興旺於西拉木倫河附近。唐朝初年,契丹大部分進入了以大賀氏為核心的八個部落聯盟時期,除了這一個分支外在隋朝末年,由於受到戰爭的衝擊,還有一部分契丹人遊離於大賀氏聯盟之外。
唐太宗貞觀初年,突厥勢力日益衰落,契丹擺脫頡利可汗的控制,紛紛南下營州向唐朝靠攏。為了把這兩部分契丹人加以區分,因此將契丹八部稱為外蕃契丹,獨立於八部之外的契丹人可稱之為內蕃契丹。
唐太宗對契丹的政策
1.承認外蕃契丹的合法性並進行羈縻統治
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外蕃契丹在大賀氏聯盟長摩會率領下,投降唐朝。東突厥頡利可汗遣使以北方割據政權梁師都來換取契丹。
對此,當時的唐王李世民賞賜了「鼓纛」給他,隨後也是表示大賀氏聯盟長就是摩會。
唐朝滅亡東突厥汗國後,唐太宗設立東夷校尉一職並由營州都督兼任來管理契丹等東北諸族,第一任東夷校尉是營州都督薛萬淑。
貞觀十九年(645),唐太宗親征高麗,契丹在營州都督兼東夷校尉張儉的率領下攻打高麗。
但是可惜的是最終這場戰爭以唐朝的失敗而告終,可敗歸敗了對於契丹人的表現,當時唐太宗還是看在眼裡,稱讚在口頭上的。
在班師回京路過柳城(今遼寧朝陽)時,唐太宗會見契丹八部酋長,並賞賜大量物品,拜首領窟哥為左武衛將軍以表彰其戰功。
貞觀二十二年(648),聯盟長窟哥率領契丹八部請求內附,為了加強的東北的邊防力量以對抗高麗,唐太宗設置松漠都督府,拜窟哥為都督,封爵無極縣男,賜姓李氏。也是在這一年,東夷校尉被改成了東夷都護,而擔任這一職位的是張儉兼之。
在羈縻統治下,外蕃契丹有一定的行政自主權,經濟文化方面可以保留本民族的特色,但也要履行向唐朝朝貢,服從東夷都護調遣等義務。可知,在唐太宗時期,外蕃契丹的地位是有逐漸上升的趨勢。
2.對內蕃契丹實行編戶齊民
從時間上看,內蕃契丹進入唐朝的時間要早於外蕃契丹。武德四年(621),契丹內稽部首領孫敖曹內附唐朝,唐高祖在營州(遼寧朝陽)附近建立遼州安置,貞觀元年(627),將遼州改為威州。
貞觀二年(628),契丹松漠部落來降,唐太宗在營州西北設置昌州加以安置。第二年,契丹別部與室韋歸降唐朝,太宗在營州城旁建立師州進行安置。
貞觀十九年(645),契丹乙失革部落來降,唐朝在營州境內建立帶州接納。貞觀二十二年(648),唐太宗在營州附近設置玄州安置契丹曲據部——用於管理五個內蕃契丹。
不同於外蕃契丹的是,唐朝將他們的戶籍登記在冊,他們的生產方式「大多數已由游牧而漸入農耕,」他們要向中原王朝提供賦稅徭役。
雖然外蕃契丹在打擊高麗的過程中日漸受到唐太宗的重視,其地位逐漸提高。但是重視歸重視,最終內外兩蕃的契丹人也並沒有得到合併。唐太宗目的是在發揮外蕃契丹保邊安土的作用的同時,也要增強營州都督府的實力,防止外蕃契丹或其他勢力日後強大威脅唐朝。
唐高宗與武則天對契丹的政策
1.對外蕃契丹由武力鎮壓變為實行質子制度
隨著窟哥的離世,八部酋長便開始了新的聯盟長選拔經過一番努力最後阿卜固擔任了這個職位。唐高宗允許阿卜固繼承窟哥官職與爵位。由於外蕃契丹的實力經過多年的發展已漸強大,阿卜固改變了窟哥過去對唐朝的友好政策,聯合奚族一同侵擾唐朝東北邊境。
顯慶五年(660),唐高宗拜阿史德樞賓為沙磚道行軍總管率領諸將討伐契丹。最終在薛仁貴與辛文陵的帶領下,唐軍在黑山(今內蒙古包頭西北大青山)大破契丹,阿卜固被生擒。
關於唐朝如何處置阿卜固史書中並未記載,但是契丹的這次叛唐行為,使得唐高宗意識到了對契丹加強控制的必要性。
繼阿卜固之後,外蕃契丹選舉窟哥之孫李盡忠為聯盟長。唐朝為了穩定東北局勢,封李盡忠為松漠都督府都督,繼續實行羈縻統治。同時為了加強對契丹的控制,唐朝對其實行質子制度。
早在春秋時期,質子現象就已經存在。經過了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之後,進入隋唐時期,質子制度得以真正形成與完善。
唐高宗與武則天將質子制度用於外蕃契丹,可見其對唐朝的重要性。李盡忠不得不派妻兄孫萬榮作為契丹的質子入唐。在孫萬榮做質子的過程中,契丹與唐朝保持著友好關係,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牽制外蕃契丹的作用。
2.將內蕃契丹析化和進行移民
在唐太宗的基礎上,唐高宗與武則天仍舊內蕃契丹實行編戶齊民的政策。經過三四十年的發展,內蕃契丹的人口有了較快的增長。
為了處理人口問題,武則天下令「設立歸誠州」,與其他五個內蕃契丹州共同隸屬於營州都督府管理。這樣,內蕃契丹州的數目等同於外蕃契丹州的數目,進一步起到了分化契丹族的效果。
萬歲通天元年(696),李盡忠自稱「無上可汗」率領外蕃契丹攻陷營州並進犯唐朝邊境。這一下子可是給武則天氣壞了,當即派兵開始圍剿他們,除此之外,還將威州和沃州向南遷移移到了幽州(今北京),師州與帶州也被移到了青州,第二年,將昌州和信州又南遷到青州,將玄州南遷到徐、宋二州安置。
歸誠州在李盡忠叛亂之前在刺史孫萬榮的帶領下早已成為了外蕃契丹的勢力範圍。唐朝的目的是要防止外蕃契丹兼并內蕃契丹,或是制止內蕃契丹投靠外蕃契丹。
當外蕃契丹的叛亂被平定後,唐朝將安置在青州的師、帶、昌、信四州和徐、宋二州境內的玄州一同北遷至幽州附近,這樣八個內蕃契丹所在的州皆隸屬於幽州都督府管轄。營州都督府也移到幽州境內,僅領漁陽和玉田二縣。
唐玄宗對契丹的政策
1.對外蕃契丹實行羈縻統治與和親政策
開元四年(716),默啜可汗被殺,後突厥汗國衰敗。外蕃契丹在聯盟長失活的率領下依附唐朝。
唐玄宗重新設置松漠都督府,拜失活為松漠郡王兼松漠都督,又授左金吾衛大將軍,仍其府置靜析軍,以失活為經略大使,賜「李」姓。其所統率的八個部落,各因其酋長拜為刺史,實行羈縻統治。
同年,唐玄宗在柳城(遼寧朝陽)復置營州都督府,開始通過駐軍對當時的外蕃契丹進行管控。開元五年(717),李失活到京師朝見唐玄宗,唐玄宗冊封宗室外甥女楊元嗣之女為永樂公主嫁給他,實行和親政策。
李失活死後,其堂弟李娑固為聯盟長,按照契丹的婚俗,李娑固仍以永樂公主為妻。開元七年(719),李娑固與永樂公主來到長安,受到唐玄宗的熱情招待。但李娑固與權臣可突於矛盾很深,導致李娑固被殺。此後永樂公主不知所蹤。
李娑固死後,可突於立郁於為聯盟長。開元十年(722),唐玄宗將外甥女燕郡公主嫁給郁於。開元十二年(724),郁於死,其弟吐於即位,仍以燕郡公主為妻。
但吐於與可突於一直不和,最後在可突於的威脅下,開元十三年(725),吐於帶著燕郡公主逃奔唐朝,可突於又立卲固為聯盟長。
開元十四年(726),唐玄宗封外甥女陳氏為東華公主嫁給卲固。開元十八年(730),可突於又殺卲固叛唐依附於後突厥汗國,東華公主無奈逃往平盧軍(遼寧朝陽)避難。
天寶四年(745),外蕃契丹在遙輦氏聯盟長李懷秀的帶領下再次依附唐朝,唐玄宗將孫女靜樂公主嫁給李懷秀。但是安祿山為了向唐玄宗邀功,多次侵擾契丹,破壞了唐朝與契丹的友好關係。半年後,李懷秀殺靜樂公主叛唐而去。此後,唐朝再也沒有與契丹進行和親。
總之,唐玄宗在借鑒前任統治者對外蕃契丹實行羈縻統治的基礎上,還開創了對契丹採取和親政策,加以籠絡。可知,唐玄宗是想以外蕃契丹來對抗後突厥汗國,確保唐朝東北的穩定。
2.在外蕃契丹內部設置衙官與實行質子制度
在唐朝時期,衙官不僅指地方上的文職官員,也可包括在唐朝邊疆地區或者是少數民族內部設置的和軍事有關的官員。
失活投降唐朝後,唐玄宗拜他為靜析軍經略大使,同時又封可突於為靜析軍經略副使(衙官),從內部削弱李失活的權力。
在唐朝暗中支持下,可突於經過多年的發展,其勢力已經足以和聯盟長相抗衡。可突於恣意妄為,殺害聯盟長娑固與邵固,將吐於逼走唐朝,私立郁於,嚴重違抗唐朝的法令。但是唐玄宗卻將他的罪行赦免,可見對他的包庇與縱容。
開元十八年(730),外蕃契丹在可突於的帶領下背叛唐朝,這一結果出乎唐玄宗的意料之外。但當時「衙官李過折與可突於分掌兵馬,情不葉,(唐將張守珪)每潛誘之,過折夜勒兵斬可突於及其支黨數十人。」可見,唐玄宗在可突於之外,又任命李過折為衙官,使兩個衙官之間形成相互牽制的局面。
3.將內蕃契丹納入節度使的管理體系當中
唐玄宗繼位後,仍然將內蕃契丹隸屬於幽州都督府管轄。為了防禦外蕃契丹對唐朝邊境的寇掠以及加強對內蕃契丹的控制,唐玄宗於先天元年(713),設立幽州節度使,一些內蕃契丹人被應徵入伍。
天寶元年(742),唐朝將幽州節度使改稱范陽節度使。在有過了2年後,安祿山成了范陽節度使,隨後為了壯大自己的實力,大量招募內蕃契丹人從軍打擊外蕃契丹。當時內蕃契丹人孫孝哲、王武俊成為安祿山的心腹大將。
安史之亂後,唐朝陷入藩鎮割據的狀態,外蕃契丹逐漸發展壯大,為日後遼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唐朝對契丹政策的影響
1.對唐朝與契丹的積極影響
唐朝的統治者對外蕃契丹實行羈縻安撫與和親政策,加強了中原王朝與契丹的友好關係,使外蕃契丹能夠主動為唐朝保境拓土。
外蕃契丹首領窟哥,在唐太宗與唐高宗時期,主動幫助唐朝多次擊討高麗兵,確保遼西地區的穩定,有利於唐朝東北的安定。
從唐太宗時期開始,將外蕃契丹編入唐朝戶籍,向他們徵收賦稅和徭役。儘管內蕃契丹的人口不足兩萬,但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唐朝的經濟實力。
在唐朝的羈縻統治下,外蕃契丹無需向中央王朝提供賦稅與徭役。當契丹到唐朝朝貢時卻獲得大量的賞賜。長此以往,有助於外蕃契丹的實力日益強大。
內蕃契丹編入戶籍後,在唐朝的引導下開始從事農業生產。唐朝後期,內外兩蕃合為一體時,也將種植業帶到契丹族中,有利於契丹族日後經濟的發展。
2.對唐朝與契丹的消極影響
唐朝實行羈縻和親政策的同時,外蕃契丹的實力也在不斷的壯大。他們不需要向唐朝繳納租庸調,在行政上又擁有較為自主的權力。
強大後的外蕃契丹的獨立意識日漸增強,如阿卜固、李盡忠、可突於都最終走上了叛唐的道路,並對唐朝造成重大的損失。
唐玄宗後期將內蕃契丹納入范陽節度使的管轄之內,但安祿山趁機挑選內蕃契丹能征善戰的人員連同奚人組成了八千人的精良武裝即曳落河。安史之亂中,曳落河戰鬥驍勇,深受安祿山的喜愛。
唐玄宗在外蕃契丹聯盟長之外又設置衙官,暗中分化其內部勢力。雖然可突於的做法出乎了唐玄宗的意料之外,但是衙官李過折的親唐舉動說明了衙官設置的成功。
武則天時期,外蕃契丹首領李盡忠發動叛亂向河北道進攻,想要一舉統一契丹族,唐朝識破其意圖將營州附近的內蕃契丹所在的州南移到幽州安置。
唐玄宗時期,為了抵制外蕃契丹南下兼并內蕃契丹,便設立幽州節度使進行防禦。可知,唐朝將契丹族實行內外蕃分制,阻礙了契丹族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