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征究竟有多難?

2024年02月06日07:45:28 歷史 1154

長征是土地革命時期紅軍主力放棄中央蘇區轉戰兩年後到達陝北的戰略轉移行動,堪稱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蹟。自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至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甘肅會寧地區會師,紅軍共進行了600餘次戰役戰鬥,攻佔700餘座縣城,途經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草地、過雪山,行程25000里,可謂是困難重重。要是將這困難具象化,可以大致分為四點。

紅軍長征究竟有多難? - 天天要聞

首先,路途遠、行路難

參加長征的紅軍分為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四部分,其中紅一方面軍行程約25000里,紅二方面軍的行程約16000里,紅四方面軍的行程約8000里,紅二十五軍的行程近萬里。我們以紅一方面軍的25000里來看紅軍行路有多難。

正常人一步大概45到60厘米,取最大的60厘米為標準,25000里就需要2083萬餘步,假設一天走2萬步,就需要1042天,也就是2.85年。如今微信記步已經十分便利,平心而論,誰能天天2萬步一走走近三年呢?而紅軍僅僅用了兩年就走完了,這意味著平均下來每天都要走近3萬步。這還是在前有堵截、後有追兵的情況下走出來的,可見長征途中行路有多困難。

紅軍長征究竟有多難? - 天天要聞

其次,吃飯難

古語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後勤補給對於戰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紅軍長征是放棄了中央蘇軍這塊經營多年的根據地,所過之地大都沒有群眾基礎,因此面臨著糧草短缺問題。

過草地時,糧食稀缺,紅軍攜帶最多的就是用青稞麥做的炒麵,這可不是我們今天的炒麵條,而是炒麵粉。青稞炒麵一吃進嘴裡就會吸走所有的唾液,讓口腔變得十分干,所以都要配合著水一起吃。但水也是稀缺資源,可以想像到干吃炒麵粉有多麼難受。還有的戰士在進草地前來不及將青稞麥磨成麵粉,只能吃麥粒,還得精確到每一顆,盡量節省著多吃幾天。

紅軍長征究竟有多難? - 天天要聞

但是青稞麥數量也不多,再怎麼節省都無法支撐紅軍走過草地,戰士們只能挖野菜,野菜吃完了吃草根、樹皮,吃路上看到的能下口的所有東西。前面部隊將野菜、草根、樹皮吃完後,後面的部隊就只能吃身上的皮帶、皮鞋、皮毛坎肩甚至是馬鞍子。如果都吃完了,就只能宰殺馬匹和氂牛。可這些終究是杯水車薪,很多戰士都因為長期的飢餓勞累永遠地倒在了草地上。

根據統計,紅一方面軍過草地損失了六千餘人,紅二方面軍過草地損失了三千餘人,紅四方面軍過了三次草地,共計損失一萬多人。這每一個數字背後都是一條鮮活的生命,可見長征途中吃飯有多難。

紅軍長征究竟有多難? - 天天要聞

然後,禦寒難

要論世上有哪些東西是變幻莫測的,天氣絕對佔據一席。在長征途中一天之內天氣變化數次都不稀奇。早上太陽還未完全升空,天氣還有些微涼,需要裹緊單衣;中午烈日當頭,悶熱難當,戰士們又汗如雨下;下午突然電閃雷鳴,瓢潑大雨頃刻而下,打濕衣裳;夜晚氣溫就會降到零度左右,晝夜溫差極大,此時最需要的就是禦寒物資。

禦寒的首選肯定是衣物,可只有少部分紅軍有棉衣和皮衣,大部分人身上只有單衣。為了禦寒,有人披獸皮,有人戴斗笠。除了衣物外辣椒和酒也是不錯的禦寒物資,可這兩樣也是緊缺貨,每個戰士所分的辣椒和酒只夠幾天所用,吃完後就只能靠頑強的意志抵禦寒冷了,因此在長征途中被凍死的戰士也不在少數。

紅軍長征究竟有多難? - 天天要聞

最後,宿營難

長征途中沒有根據地,在大部分的夜晚紅軍都只能在外宿營,這也是一大難題。以過草地為例,在天氣多變、環境惡劣的情況下草地上滿是泥濘,無法夜宿。紅軍只能儘力找稍微高一點、干一點的地方安營,倘若找不到就只能睡在濕漉的草地上。而用於安營的油布又很稀少,遇到風雨交加的夜晚根本就防不住雨水和大風,有些睡熟的戰士甚至會不小心翻身滾進深水泥沼里,被人發現時早已沒了氣息。所以紅軍吸取了教訓,在宿營時輪流安排人值班,可即便這樣也無法完全掃除夜晚暗藏的危機。

紅軍長征究竟有多難? - 天天要聞

行路難、吃飯難、禦寒難、宿營難加在一起就是生存難。紅一方面軍長征前有8.6萬人,到達陝北後僅剩7千餘人;紅二方面軍長征前有1.5萬人,到達陝北後剩1.1萬人;紅四方面軍長征前有8萬人,到達陝北後剩3.7萬人;紅二十五軍長征前有2900餘人,到達陝北後兵力增至3400餘人。算下來紅軍長征共損失兵力12.5萬餘人,等於每前進一公里就要有三到四名戰士犧牲,能活著抵達陝北、完成長征任務的戰士著實不容易,他們保留了中國革命的火種,為開創中國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礎。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為什麼曹操字「孟德」而不是「伯德」?看看古人名和字的講究 - 天天要聞

為什麼曹操字「孟德」而不是「伯德」?看看古人名和字的講究

與今天我們的名字不同,古人在起名字時,名是名,字是字。《顏氏家訓》有言:名以正體,字以表德,就是說「名」是用來區別彼此的,「字」則是體現一個人的德行。在古代,嬰兒出生三個月之後便有父親給孩子取名,「三月之末……父執子之右手,咳而名之」。
陳谷嘉同志逝世 - 天天要聞

陳谷嘉同志逝世

5月14日,湖南大學嶽麓書院發布訃告稱,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著名思想史家、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陳谷嘉先生,於2025年5月14日上午8時逝世,享年91歲。陳谷嘉陳谷嘉先生1934年5月出生於湖南寧鄉,1959年8月畢業於武漢大學歷史系,並執教於湖南大學。1959年11月赴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師從著名史學家侯外廬先生。嗣後回湖...
曹丕逼弟弟七步作詩,結果被一首詩懟得下不來台 - 天天要聞

曹丕逼弟弟七步作詩,結果被一首詩懟得下不來台

曹操死後,他大兒子曹丕當了皇帝。這曹丕一直看自己弟弟曹植不順眼,為啥呢?因為曹植太有才了,以前老爹曹操最喜歡他,差點讓他接班。現在曹丕當了皇帝,越想越氣:這小子留著遲早是個禍害!這天上朝,有個大臣打小報告:"陛下,您弟弟曹植整天寫詩發牢騷,
三支侵華日軍細菌戰部隊成員信息文件公開展示 - 天天要聞

三支侵華日軍細菌戰部隊成員信息文件公開展示

日本國立公文書館14日公開展示侵華日軍細菌戰部隊1644部隊、8604部隊和8609部隊的留守名簿。5月14日,在日本東京,日本細菌戰研究專家、滋賀醫科大學名譽教授西山勝夫召開說明會。新華社記者 賈浩成 攝5月14日,在位於日本東京的日本國立公文書館,工作人員展示侵華日軍細菌戰部隊1644部隊的留守名簿。新華社記者 賈浩成 攝...
民國人物張宗昌 - 天天要聞

民國人物張宗昌

給了我們所知道的很多負面形象,如荒淫好色、迎娶大批姨太太或殘暴冷血,鎮壓勞工,,扼殺新聞自由、橫徵暴斂等等。
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為何要堅持「第二個結合」? - 天天要聞

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為何要堅持「第二個結合」?

「兩個結合」是我們黨在深刻總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百年奮鬥歷史經驗、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發展規律基礎上取得的重大理論創新與原創性貢獻。其中「第二個結合」,即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僅為新時代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築牢了深厚文化根基、注入了磅礴精神偉力,更為我們黨以徹底自我...
明朝奇聞:道士與皇帝的「長生不老」大冒險! - 天天要聞

明朝奇聞:道士與皇帝的「長生不老」大冒險!

在明朝嘉靖年間,歷史的舞台上上演了一出「皇帝與道士」的奇妙戲碼,簡直可以用「道士駕到,皇帝傻眼」來形容!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這位名叫陶仲文的道士,以及他如何在宮廷中掀起一陣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