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8日至12日,馬爾地夫新任總統穆伊茲應邀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這是他履職後第一次出訪外國,第一站就選擇了中國,而不是傳統的印度。五天時間裡,他先後造訪了廈門、福州,然後去了北京。
在北京,兩國領導人進行了會談,將兩國關係提升為全面戰略合作夥伴,並簽署了20多項重要協議。
這一趟,穆伊茲收穫很大,可以說碩果累累,從以往的經驗看,和中國簽署的這 一攬子協議,中國可以100%兌現,幫助馬爾地夫擺脫貧窮落後的局面。
回國後,穆伊茲第一時間發表聲明
他在訪問中國後返回首都馬累,並舉行了媒體見面會,就印度洋地區的政治態勢和馬爾地夫的外交政策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穆伊茲表示,馬爾地夫是一個主權國家,雖然國土面積不大,但這並不意味著其他國家可以隨意對其施加影響或干涉。他強調說:「馬爾地夫不是任何一個國家的後院,印度洋也不屬於任何一個國家。我們可能很小,但這並不是給你欺負我們的許可證。」
法新社報道指出,穆伊茲的此次中國之行是他的首次國事訪問,而且他在返回馬累時明確表示馬爾地夫不會被嚇倒,這顯然是針對印度的表態。在地緣政治上,馬爾地夫一向處於印度與中國兩個亞洲大國的競爭之中,穆伊茲此舉被視為是在平衡兩邊關係的嘗試,也是在捍衛自主外交政策的一次嘗試。

另外有媒體報道,穆伊茲已明確要求印度必須在3月15日前撤走在馬爾地夫的所有軍隊。這標誌著馬爾地夫在國際關係中採取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不願再成為任何大國影響力鬥爭的犧牲品。
很顯然,穆伊茲這趟中國之行,收穫的不僅是一系列合作項目,更多的是為國家追求獨立和自由的決心。他的發言不僅僅是對外界的一種通報,也是對內部人民的一種保證,即馬爾地夫的外交政策旨在保護國家利益,不受外來勢力侵犯。
穆伊茲的聲明和要求顯示出馬爾地夫正在重新評估和塑造其與印度和中國等鄰國的關係。面對複雜的國際局勢和區域安全環境,作為印度洋上一個戰略要點的馬爾地夫,顯然希望能在尊重其主權的前提下與各方建立起更加平衡和諧的外交關係。這一立場和動向,將對整個印度洋地區的未來走向產生重要影響。

印度退出馬爾地夫後,中國會取而代之嗎?
中國一向主張和遵循在國際交往中尊重各國主權與平等原則的外交政策。不同於印度,在馬爾地夫這樣的國家處理國際關係時,中國強調的是一個非干涉、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中國堅持認為不應將他國視為自己的影響範圍或是後院,而是應當基於平等互利的原則,進行友好互利的合作。
在這樣的外交框架下,中馬之間近年來的合作日益加強。無論是基礎設施建設還是經貿往來,雙方都展現出了高度的合作精神和實實在在的成效。這些合作充分體現了「互利互惠、平等對等」的原則,沒有強制性的條件,也沒有附帶政治上的干預。
外界猜測,馬爾地夫趕走印度駐軍後,會不會要求中國駐軍呢?中國是否會趁機在馬爾地夫駐軍,從而擴大自身在印度洋的戰略影響力?
答案是否定的。馬爾地夫外交部長阿卜杜拉·沙欣表明,他們沒有向中國提出過派遣軍隊的要求。就算是馬爾地夫提出類似的要求,中國也不會同意的。

中國的這種外交思路在國際舞台上已經獲得了諸多國家的認可。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接受,原因在於它為各國提供了平等合作的可能性,尊重了各國的獨立自主。穆伊茲正是觀察到了這種趨勢,才決定根據這一點重新規劃其國家的發展道路。
歷史上,馬爾地夫與印度有著緊密的合作與聯絡,但近年來,馬爾地夫開始尋求更為平衡的外交關係,旨在不過度依賴單一國家,以此保持自身的主權和政策自由。
馬爾地夫不再允許印度在其領土上駐軍,並通過與更多大國建立友好關係來尋找戰略平衡,這一努力顯然是為了確保國家的未來發展能步入一個更為穩定和繁榮的軌道。
所以,中國與馬爾地夫的關係不應被誤解為是地緣政治博弈的簡單延伸,而應被看作是基於相互尊重和合作利益的建設性夥伴關係。未來,隨著兩國進一步深化合作,這種關係有望成為區域內其他雙邊關係的範例,展現出如何在尊重差異和促進共同發展中尋求和諧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