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益澧是湖南湘鄉人,與曾國藩系同鄉,同時他也是由鎮壓農民起義起家,湘軍出身以軍功官居一方督撫的34人當中的一住。
為了方便讀者閱讀,現將這36人位列如下:1、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曾國藩;2、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3、閩浙總督、陝甘總督、兩江總督左宗棠;4、湖北巡撫胡林翼;5、安徽巡撫江忠源(湘軍鼻祖,楚勇創立者);6、新疆巡撫劉錦棠;7、陝甘總督楊載福;8、署兩江總督彭玉麟;9、廣東巡撫郭嵩燾;10、陝甘總督、兩江總督曾國荃;11、湖南巡撫、湖廣總督、兩廣總督李瀚章;12、湖北巡撫、安徽巡撫李續宜;13、江西巡撫、兩江總督、兩廣總督劉坤一;14、江西巡撫、兩江總督沈葆楨;15、湖南巡撫、廣西巡撫潘鼎新;16、兩廣總督、直隸總督、雲貴總督劉長佑;17、湖南巡撫、兩廣總督毛鴻賓;18、江蘇巡撫丁日昌;19、山西巡撫、安徽巡撫、廣西巡撫王之春;20、貴州巡撫田興恕;21、雲南巡撫劉岳昭;22、貴州巡撫劉蓉;23、廣東巡撫許振禕;24、浙江巡撫、陝甘總督楊昌浚;25、山西巡撫、兩江總督李宗羲;26、署湖南巡撫龐際雲;27、兩廣總督、閩浙總督何璟;28、廣東巡撫蔣益澧;29、湖南巡撫陳寶箴;30、安徽巡撫唐訓方;31、江西巡撫、兩江總督李興銳;32、廣西巡撫、廣東巡撫倪文蔚;33、湖廣總督塗宗瀛;34、署安徽巡撫李孟群。
上述諸人,不管他們是忠是奸或惡但皆是一時之人傑。其中這位曾任廣東巡撫的蔣益澧,儘管他在湘軍組建之初就是湘軍中的一員,而且還屢建功勛,但由於他的性格不為曾國藩所容,雖然他亦曾與李續賓齊名,並為湘軍得力的悍將,最終卻成了曾國藩棄用之人。如果不是左宗棠慧眼識珠,及時啟用了在家閑居的蔣益澧,就沒有蔣益澧這位日後為國建功立業的一方大員。
湘軍組建之初,作為湘鄉人蔣益澧便加入了湘軍。但由於性格的原因,蔣益澧在軍中發展緩慢,雖然他作戰勇猛,但數年間僅擢為知縣。羅澤南在世時,蔣益澧與李續賓皆為羅澤南器重的部下。
羅澤南戰死武昌城下時,曾國藩命自己喜歡的李續賓為其部統帥。蔣益澧素與李續賓不睦,雖然他在湘軍再陷武昌時立有殊功,本身亦擢為知府,但他素知曾國藩專寵李續賓,所以他便藉機告假還鄉,曾國藩當即照準。
咸豐七年(1857年),廣西再次發生農民起義,由於當地官員防守不力,起義軍先後佔領了柳州、平樂、慶遠等地。其聲勢雖遠遜於太平天國運動,但也嚴重的影響了廣西的局勢。
面對危局,廣西巡撫勞崇光緊急求助於湖南巡撫駱秉章。駱秉章便請左宗棠出面,邀請在家閑居的蔣益澧出山。
為此蔣益澧從家鄉新募1500人,同時帶著駱秉章配給他的永州綠營兵3700人殺向廣西。
蔣益澧不愧是羅澤而調教出來的湘軍悍將,雖然他部下僅有五千餘人,但在他的正確指揮下,僅用月余便打敗了擁有數萬人馬的起義軍,同時收復了被農民起義軍攻佔的諸城。
消息傳到北京,咸豐帝大喜,當即提拔蔣益澧為道員,並加按察使銜,留廣西候補。
咸豐九年(1859年),死灰復燃的起義軍在北走灌陽,與另一股起義軍匯合後,一時又聲勢大振,兵鋒直指廣西省城桂林。
蔣益澧聞報,當即率部下向桂林方向挺進。但他還在途中時,由於蔣益澧於人情世故處理久缺的原因,他竟然被廣西學政李載熙秘密告狀,朝廷便以「貽誤戰機,冒餉貪功」的莫名其妙的罪名被革去按察使銜。
蔣益澧皆在平亂從沒想到升官發財,他趕到桂林時,已經被他打怕的農民軍便聞風遁去。
農民軍雖然逃走,可蔣益澧自然不會放過他們。於是他帶著幾千湘勇乘勝追擊,先後拿下農民軍佔領的昭平、平樂、潯州等地。至此廣西之亂基本平定,而蔣益澧亦因此功直升廣西按察使。
左宗棠創建楚軍以後,特別向駱秉章請求將蔣益澧調至自己的軍中。
蔣益澧在湘軍時因為個性等原因,不但為曾國藩所不容,就是素以雅量著稱軍中的胡林翼亦不得意他,就因為有共性,左宗棠偏偏喜歡蔣益澧這樣的人。
關於這一點,《清史稿》明文記載說:「益澧少戇急,曾國藩、胡林翼素不滿之,而左宗棠特器重。」
同治元年(1862年),已任浙江巡撫的左宗棠向朝廷力薦蔣益澧為浙江布政使,蔣益澧受命後再回家鄉招募新兵8000人。
人員招齊時,蔣益澧便帶著這些人赴廣東,在得到兩廣總督勞崇光配齊的武器與軍餉後,蔣益澧當即率領他們由廣東奔向浙江戰場。
到達浙江前線,蔣益澧在浙江按察使劉典的配合下,於浙江蘭溪裘家堰以少勝多的大敗太平軍李世賢部,就連李世賢亦幾乎被蔣益澧活捉。
太平天國覆滅後,左宗棠奉命以閩浙總督的身份去福建攻打太平軍殘部。臨行前,左宗棠向朝廷舉薦蔣益澧署浙江巡撫職,代表自己治理戰亂後的浙江。
蔣益澧在浙江兩年,浙江在他的精心治理下,成為當時經過戰亂的東南諸省中重建工作最好的省份。
有關蔣益澧浙江的重建工作《清史稿》是這樣讚譽的:「疏陳善後事宜,籌閩餉,濬湖汊,築海塘,捕槍匪,又覈減漕糧,酌裁關稅,商農相率來歸。增書院膏火,建經生講舍,設義學,興善堂,百廢俱舉。東南諸省善後之政,以浙江為最。」
正因為蔣益澧治理浙江的成績,經左宗棠再次力薦,蔣益澧於同治五年(1866年)取代郭嵩燾成為廣東巡撫。
蔣益澧一上任就大行興利除弊之政,但他的改革觸及了守舊官員的切身利益,尤其是裁減關稅4萬兩,撤銷大量的收稅丁胥,同時還為中國商人與洋商爭利,這種種舉措令即得利益者為之側目,均欲將他去之而後快。
同治七年(1868年),兩廣總督瑞麟與閩浙總督吳棠聯手彈劾蔣益澧,結果朝廷以蔣益澧「任性不依例案」的罪名,將蔣益澧連降兩級,以按察使留任廣東。隨後,瑞麟又找個借口將蔣益澧踢出廣東。
身心疲憊的蔣益澧不願再在官場與那些人周旋,便借口身體有病再次回鄉閑居。
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侵略台灣,已經閑居數年的蔣益澧奉命復出,但當他趕赴北京以後,卻因一病不起、醫治無效而去世,時蔣益澧年僅50歲。
蔣益澧去世後,朝廷念其往日之功,下詔復其官職,追謚曰「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