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挺遺體運回延安,毛主席未現身追悼會,楊尚昆:我們勸他別去

2023年11月12日09:07:07 歷史 1296

閱讀本文前,您可以點擊【關注】成為鐵粉,這樣才能每天第一時間收到最新的文章推送,免費了解黨史熱點、領袖過往等相關內容,不忘歷史,永記先輩!

1946年4月8日上午,延安飛機場。

天上下著小雨,延安機場卻早早就聚集了許多人,大家懷著喜悅、激動的心情望著天空,翹首以盼,等待一架飛機的出現。

毛主席也很早就來到機場,時間一分一秒過去,飛機卻始終沒有出現,眾人一直等到晌午,毛主席、朱總司令、還有延安各位黨政軍代表懷著焦慮不安的心情,默默地離開了延安機場......

葉挺遺體運回延安,毛主席未現身追悼會,楊尚昆:我們勸他別去 - 天天要聞

所有人都在翹首以盼的,是葉挺他們。

1941年國民黨反動派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新四軍軍部和駐皖南部隊遭到國民黨軍重兵圍困,在這場事變中,新四軍副軍長項英被殺害,新四軍軍長葉挺被捕入獄。

葉挺被國民黨扣押後,先後轉移到上饒、恩施、桂林、重慶等地,在獄中度過了5年多的時光。獄中,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葉挺始終堅貞不屈,不為所動。

葉挺遺體運回延安,毛主席未現身追悼會,楊尚昆:我們勸他別去 - 天天要聞

周恩來、葉挺、項英

正是在重慶的看守所里,葉挺寫下了那首讓人肅然起敬的《囚歌》,「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將我連這活棺材一起燒掉。我應該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一字一句,述說了他「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革命氣節。

他做好了犧牲的準備。幸運的是,1945年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經周恩來多方疏通,終於以釋放國民黨將領馬法五為條件,成功交換葉挺的人身自由。

葉挺遺體運回延安,毛主席未現身追悼會,楊尚昆:我們勸他別去 - 天天要聞

1946年3月4日,被關押5年之久的葉挺終於走出囹圄,恢復自由。

3月5日,他出獄的第二天,葉挺就給身在延安的領袖毛主席發去電報,電報中他誠摯表示:「我已於昨晚出獄,我決心實現我多年願望,加入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在你們的領導下,為中國人民的解放貢獻我的一切。」

葉挺的請求得到毛主席、黨中央的批准,重新接受他入黨,並歡迎他再回到延安來,加入戰鬥。

葉挺遺體運回延安,毛主席未現身追悼會,楊尚昆:我們勸他別去 - 天天要聞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葉挺被任命為新四軍軍長,他在延安停留了一周的時間,毛主席與他徹夜暢談,陪他參觀延安的機關、學校等,葉挺離開延安回到武漢,當即著手組建新四軍。

新四軍任職期間,葉挺與項英等人指揮部隊,轉戰華中敵後,開展游擊鬥爭。他雖不在延安,卻心系延安,始終堅決執行黨中央、毛主席的戰略決策。

1946年恢復自由後,葉挺心心念念的也是回到延安去。

葉挺遺體運回延安,毛主席未現身追悼會,楊尚昆:我們勸他別去 - 天天要聞

1946年4月8日,葉挺重獲自由的第36天,葉挺搭乘美國空軍C47型運輸機,朝著延安的方向飛去。與葉挺同行的,有他的妻子李秀文、女兒葉揚眉、幼子阿九、阿九的保姆高瓊,還有王若飛、博古、鄧發等中央領導人,再加上隨行人員,機上十餘人歸心似箭,期待著落地延安。

在延安,毛主席等中央領導人同樣見葉挺心切。

當時毛主席身體狀況不佳,醫護人員要求他靜心休養,盡量不外出。葉挺歸來,毛主席特意向醫護人員提出:無論如何,他也要去迎接這幾位為黨做了許多工作、受了許多苦的同志。在毛主席的百般要求下,醫護人員陪同他前往機場。

葉挺遺體運回延安,毛主席未現身追悼會,楊尚昆:我們勸他別去 - 天天要聞

上午,毛主席、朱德、林伯渠、任弼時、博古夫人、鄧髮妻兒、葉挺的兒子們,還有各個黨政軍代表、人民群眾就已經冒著雨聚集在延安機場,等待著葉挺一行的飛機的降落。

可直至等到下午,飛機始終沒有出現,宣布「各單位暫回,查明情況後另行通知」後,大家不得不懷著不安、疑惑的心情,先行離開延安機場。

葉挺遺體運回延安,毛主席未現身追悼會,楊尚昆:我們勸他別去 - 天天要聞

毛主席一返回駐地,就馬不停蹄地布置軍委機要部門拍發加急電報,詢問葉挺一行的去向。

之後他們等來的,是一則壞消息:葉挺他們乘坐的飛機,既沒有到北平,也沒有回重慶。

葉挺遺體運回延安,毛主席未現身追悼會,楊尚昆:我們勸他別去 - 天天要聞

從4月9日起,陝甘寧、晉綏邊區數以萬計的軍民開始進行嚴密搜尋,到11日,在山西興縣黑茶山附近發現一架燒毀了的飛機殘骸。

與此同時,兩封來自山西興縣晉綏軍區的加急電報也被送到毛主席、朱德總司令的面前。之前葉挺他們的飛機沒有音訊,毛主席和朱德就判斷,或者強迫降落,或者遇險墜毀,如今,最糟糕的結果就出現在他們面前。

葉挺遺體運回延安,毛主席未現身追悼會,楊尚昆:我們勸他別去 - 天天要聞

飛機失事,機上所有人都不幸罹難,在延安機場期盼著的、等待著的親人朋友再等不到他們好好歸來。

毛主席下令:一定要盡最大努力找到烈士遺體。

葉挺遺體運回延安,毛主席未現身追悼會,楊尚昆:我們勸他別去 - 天天要聞

4月13日,以毛主席為首的治喪委員會在延安成立,委員會妥善安置所有烈士的遺體,並修建墓地,有序安排各項後事。

4月18日,在葉挺踏上延安歸途的10天後,延安、重慶兩地都為他們舉行追悼大會。

朱德、劉少奇、賀龍、林伯渠、蔡暢、還有來自各個解放區的代表們、以及延安的上萬名群眾,聚集在公祭大會廣場上,沉痛悼念在這場災難中獻出生命的革命先烈。

葉挺遺體運回延安,毛主席未現身追悼會,楊尚昆:我們勸他別去 - 天天要聞

毛主席沒有出現在追悼大會上。事實上,毛主席原本執意要求出席追悼大會。

對葉挺等人犧牲的噩耗,毛主席心中悲痛,他身體有恙,再加上噩耗帶來的劇烈精神刺激,自葉挺他們出事後,毛主席許久未能安眠。

他每天要一邊關注東北戰場上的作戰局勢,另一邊還時刻挂念烈士們的後事安排。毛主席再三叮囑:「要把烈士們的家屬儘可能請到延安來,讓他們向親人遺體作最後的告別。」

葉挺遺體運回延安,毛主席未現身追悼會,楊尚昆:我們勸他別去 - 天天要聞

葉挺的遺孤被接到延安時,日理萬機的毛主席抽空將孩子們接到自己身邊,關心他們的生活,並堅定向孩子們承諾:「我的家,也是你們的家。你們的父母為革命犧牲了,黨就像你們的父母一樣,會好好地照看你們。」

他溫暖的話語、深切的關懷帶給失去父母的孩子們許多溫暖。

葉挺遺體運回延安,毛主席未現身追悼會,楊尚昆:我們勸他別去 - 天天要聞

可廢寢忘食的工作、無法安睡的夜晚、再加上超強負荷的精神壓力,毛主席的身體又怎能受得了,醫護人員和身邊人都勸他不要參加追悼會了,毛主席這才無奈聽了大家的話。

楊尚昆晚年與後輩們回憶往事時說起:「毛主席本來執意要去,我們極力勸阻才作罷。」

在他的回憶錄中,也提到,毛主席是一個極其重感情的人,悲不自勝。一提到葉挺的名字,毛主席總是難過非常,大家擔心毛主席觸景生情,身心更受打擊,便勸他不要去。

葉挺遺體運回延安,毛主席未現身追悼會,楊尚昆:我們勸他別去 - 天天要聞

4月18日,毛主席最終沒有出現在追悼大會上,在一片沉重的哀樂聲中,親友們泣淚送別革命烈士,毛主席也派人送來輓聯:「為人民而死, 雖死猶生。」

這天中午,朱德、劉少奇等中央領導人親自執紼,率領送葬隊伍,在上萬人的哭聲中,烈士靈柩被葬入四八烈士墓地,心系延安的葉挺最終長眠在了延安這片革命聖地。

葉挺遺體運回延安,毛主席未現身追悼會,楊尚昆:我們勸他別去 - 天天要聞

如果,飛機沒有失事;

如果,他和毛主席如期相見;

歷史,又會怎樣發展?......

由於平台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點贊、評論、轉發),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後每天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聽到岳飛遇害,李清照做了什麼? - 天天要聞

聽到岳飛遇害,李清照做了什麼?

紹興十一年,岳飛在一天之內被十二道金牌緊急召回至臨安。隨即解除兵權,任樞密副使。但這只是一個幌子,是個緩兵之計,不久就被誣陷謀反,下了大獄。一時間朝野大駭!韓世忠當面質問秦檜 :「你們誣告岳鵬舉謀反,究竟有何真憑實據?」秦檜奸笑一聲:「其事
統一後,台灣叫什麼名?台84歲老將王建煊給出答案 - 天天要聞

統一後,台灣叫什麼名?台84歲老將王建煊給出答案

兩岸關係一直是個敏感話題,尤其是「統一」這事兒一提起來,大家的耳朵都豎得老高。對此,台灣省84歲的前「監察院長」王建煊跳出來,拋出了一些關於統一後台灣叫啥名的看法,搞得網上網下議論紛紛。歷史咋回事兒?台灣跟中國大陸的關係,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
董小姐們最憎恨的人,是他 - 天天要聞

董小姐們最憎恨的人,是他

改革開放後,商鞅、秦國遭到了全方位的抹黑,好事者甚至發明了「秦制」這個概念。在他們看來,中國落後的根源就是商鞅,就是秦制。秦制反民主、反自由,所以導致了落後,商鞅罪大惡極,竟然還寫了個《商君書》,提出「馭民術」,教君主們怎麼進行愚民,簡直十
世界最長壽老人去世!百歲長壽老人往往有這些特點 - 天天要聞

世界最長壽老人去世!百歲長壽老人往往有這些特點

據法新社5月1日報道,世界上最長壽的人、巴西的伊娜·卡納巴羅·盧卡斯4月30日去世,享年116歲。美國老年醫學研究組織和「追求長壽」組織稱,現在世界上最長壽的人是115歲的英國薩里居民埃塞爾·卡特勒姆。「活到100歲,健康又長壽」,這是許多人嚮往的目標。長壽不僅取決於基因,更與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大量研究已...
曹縣莘冢集村 - 天天要聞

曹縣莘冢集村

宣統二年地圖莘冢集村位於曹縣城西北8.2公里處。聚落呈正方形,東西、南北長約500米。全村總面積約為1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53公頃,總人口6000餘人。屬青菏辦事處。莘冢集村有夏莘國莘仲君墓,明朝初年,名為伊尹耕莘太平寨。明朝中期成集,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