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標誌著彭老總人生的一次巨大轉折,也可謂新中國軍史上的重要時刻。這位昔日軍功卓越的元帥,直至1974年離世,都未能完全恢復他的聲譽。當時,面對複雜的政治環境,幾乎所有高級幹部都被要求表態,因各種原因,很多人發表了不太真誠的言論。那麼,其他九位元帥的立場如何?為何有四人沒有在會議上發言?這場紛爭的源起實際上更突顯了彭老總的無私。作為國防部長,他本可不介入經濟建設問題,即使上級詢問,他也能以工作繁忙為由推脫,至少不會干擾自己的本職工作。然而,彭老總之所以加入辯論,是因為他參與革命的初衷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既然他發現了問題,他無法置之不理。因此,他寫下了那篇影響一生的長篇報告。
彭老總只是想提出問題並尋求解決之道,然而事情卻失控,會議規模擴大,過去的問題也被挖了出來,一些軍事將領也被捲入其中。在這個關鍵時刻,敢於頂住壓力,不參與批評的元帥需要勇氣。其中四位元帥分別是劉帥、徐帥、聶帥和葉帥。
劉帥與彭老總歷史上多次意見不合,這種分歧可以追溯到紅軍時代,一直延續到一年前。1958年,彭老總主持了反對「教條主義」的運動,對此劉帥所在的南京軍事學院受到了嚴重衝擊。在當年的軍委擴大會議上,劉帥雖然身體不適,卻堅持參會,接受了批評,然後基本上退出了決策層。僅僅一年後,彭老總成為批判的對象,如果劉帥選擇攻擊彭老總,很可能會帶動一批二野系統的人,加劇彭老總的困境。然而,劉帥是個寬容的人,他只是簡單地表達了一些看法,沒有打壓彭老總的意圖,這些話語未被記錄在會議紀要中,彰顯了劉帥的寬容與剋制。
徐帥自草地分兵後一直保持低調,他自知情況尷尬,但他理解自己的角色。他知道,無論發生什麼爭論,只要他認真做好本職工作,為國家朝著正面方向前進,他就心滿意足。徐帥的性格非常低調,他沒有參與批評彭老總的想法。
聶帥一直以來都非常尊敬彭老總,兩人合作的時間很長,不論是在戰爭時期還是建國後。在會議開始前,聶帥和彭老總還進行了深入交流,彭老總握著聶帥的手說:「聶總,兩彈一星的任務就拜託你了。」然而沒多久,情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聶帥後來回憶說,或許當時彭總已經預見了結局。在會議早期的討論中,聶帥提出了一些對「大鍊鋼鐵」的看法,委婉地批評,顯示了他在某些問題上與彭老總的觀點一致。因此,他沒有發表激烈言論。
葉帥對彭老總也有深厚感情,在會議間隙,他與聶帥一起拜訪彭老總,希望彭老總能認錯,以平息爭端。彭老總的筆記中也提到了這一點:他們來勸我反思自己,即使有些批評不完全符合事實,只要對黨和人民有利,就不要過於糾結細節。他們說:「你常說共產黨員應該能吃苦耐勞。今天當自己反思時,就要表現出吃苦耐勞的精神。」儘管葉帥等人的關心是真誠的,但這場討論後,彭老總仍然內心痛苦。
除了這四位元帥外,還有兩位元帥未參加會議。陳毅留守在北京,因為即使在重要會議期間,首都也需要有高級幹部坐鎮。羅榮桓因病在治療,解放戰爭中就已查出重病,建國後身體逐漸惡化,出於對他的健康考慮,沒有要求他參加會議。這兩位元帥因未出席會議,也未參與彭老總的批評。
剩下的三位元帥是朱總、林總和賀總,儘管他們在會議上發表了言論,但態度各異。朱總與彭老總有著多年的合作和深厚的感情,一開始,朱總希望能幫助老戰友度過難關,他儘力為彭老總打圓場,影響了一部分人。然而,當風頭越來越猛烈時,朱總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批評,他只能不情願地表達對彭老總的「問題」看法。
賀總的態度則完全相反,早在會議定性之前,他就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認為目前只是「幹勁不足」,認為彭總對先前的成就過於否定,誇大了短期困難。在一次發言中,賀總還提到了彭總曾在火車上說過的一句話:「如果中國工農不行,可能就要請紅軍來。」這句話當時引起了一些誤解,無意中也加劇了局勢。林總的態度相對奇怪,他是後來才到達會議現場的,當時已經定性,因此他的發言大多是批判性的。不過林總也公正地提到了一件事,澄清了彭老總20多年來的歷史誤會。
會議結束後,軍隊領導層發生了重大變化,彭老總退出核心,朱總也因一開始的同情態度不再擔任軍委副主席。隨後的軍委常委排名為毛主席、林總、賀總、聶總、朱總、劉帥、陳毅、鄧公、羅榮桓、徐帥、葉帥、羅瑞卿、譚政。軍委日常工作由林總主持,但由於身體等各種原因,林總有時會不在北京,這時賀總代為主持軍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