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出王儲的王后,其實就是個外國人,因為她在這裡沒有歸屬感……」
對於茜茜公主的一生來說,可能所有悲劇都因這種說法而得到加強。
自從嫁給表哥弗朗茨·約瑟夫的那一天起,她在婆婆、丈夫、奧地利人民眼中就是個為王室生繼承人的存在。
可真的生下繼承人,茜茜公主就會真的幸福嗎?顯然並不是。
有些東西是命運使然,哪怕你擁有了所有的決勝牌,最終依舊會敗。
1858年,茜茜公主終於生下了奧地利未來的國王魯道夫。
在她還沒有因此而高興起來的時候,婆婆便直接將孩子抱走了:你不會照顧孩子。
受到的否認太多,受到的打擊太多,茜茜公主失去了反抗的力量,她直接扔下一切,開啟了自己的自由篇章。
只是很可惜,所有命運的背後都是一張必須支付的賬單,茜茜公主一生沒辦法與自己的獨子相伴成長,也註定無法與其相伴到老。
魯道夫,茜茜公主獨子,奧匈帝國繼承人,上有父母下有妻女,卻選擇和情婦自殺,年僅31歲。
這恐怕才是茜茜公主日後根本無法承受的打擊,只是年輕的時候過於自我,將這些全都顧不上了。
一個人遠走世界各地,如同海鷗一樣飛翔、自由的茜茜公主,在丈夫、孩子都平安的時候,是不會有任何家庭羈絆的。
關於魯道夫那些從小到大的成長經歷,身為母親的她估計從未真正去想過。
她的丈夫,弗朗茨為什麼是個刻板又無趣的人?因為母親索菲王后的全力壓迫。
事實上證明,弗朗茨被索菲王后教育得很「好」,務實、敬業、不沉迷於愛情,如同一個機器般,一天超過12小時在書房處理國務。
魯道夫也是同樣,他被視為索菲王后視為「第二個兒子」,他是奧地利的未來,必須用嚴苛又傳統的手段來教育他,督促他。
弗朗茨雖然是個認真又務實的國王,但在政治方面他並不出彩,這讓他感覺非常累。所以他總想兒子可以比自己更優秀,從而快快幫自己挑起未來的重擔。
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弗朗茨本身似乎早忘記了,母親加諸於他身上的那些東西,其實並不是自己所喜歡的。
可無所謂,他使用了轉嫁的方式,將那些無助與壓力想要放在兒子身上。
魯道夫的苦,只有他自己知道,從小沒有母親的愛護,從小深受古板苛刻傳統的王室教條所引導,他感覺壓抑,感覺累,卻又逃不了。
茜茜公主雖然看齣兒子的不快樂,但魯道夫不會與她講,他們之間的關係是一種矛盾:想要靠近彼此,可又因為生疏而放不下自我。
特別是魯道夫,他敏感、沒有安全感,渴望母親的愛,但又不想靠近母親,覺得那並沒辦法保障自己的安全。
這就是可悲的開始吧?這就是悲劇的註定吧?茜茜公主毫不自知,只是抱怨著丈夫的不作為,仇恨著婆婆的壓迫,努力給了兒子一段希望之後卻在自己生下小女兒時又對他放手。
魯道夫就在這樣的不安、壓抑中長大了,說實話,他是老資格的憂鬱症患者,只是在那個時代,沒有人將憂鬱看成一種病。
大部在年輕人都有一樣的選擇,當生活困囿於人的時候,用放縱去回敬就對了。不考慮後果,哪怕代價巨大。
魯道夫也是同樣,他流連於女色之中不可自拔,一個又一個的情人讓他聲名在外。為此,弗朗茨是憤怒的,覺得兒子遠沒達到自己的優秀。
對父親的看法魯道夫從來不屑,因為他們父子間對政治的看法完全不同。甚至,魯道夫曾悄悄寫匿名信批判父親的政見。
父子關係緊張,母子關係疏離,這個家看上去美滿,卻內里早爛到了芯子里。魯道夫並不滿意自己的政治婚姻,茜茜公主也看不上兒子的結婚對象。
可不重要,弗朗茨覺得這有利於兒子成熟,也有利於國家利益。最終,魯道夫在父親的催促下娶了比利時的公主斯蒂芬妮。
這是又一段悲情的開始,但茜茜公主只想用它來掩蓋自己婚姻的不幸。她不但在兒媳面前刷優越感,還不斷擠兌斯蒂芬妮。
17歲的斯蒂芬妮嫁給了一個對自己無所謂的王子,雖然生下了一個女兒,卻也因為丈夫的風流而被傳染了疾病,從此再也沒辦法生育。
魯道夫也有過想要回歸家庭的想法吧?畢竟有孩子有老婆的生活不是那麼難過。
可自己的病傳給了妻子,她再也沒辦法生下帝國的繼承人,而自己也因為疾病對生活更加厭倦:「人活著有什麼意義?」
像母親茜茜公主一樣重新放飛自我,魯道夫這一招用得很溜,他帶著疾病結交一個又一個的女人,直到遇到17歲的瑪麗·維塞拉。
魯道夫似乎非常愛維塞拉,他想與無愛的婚姻斷絕關係,向教皇提出離婚的要求。但弗朗茨不允許,以繼承權要挾:趕緊結束這段不正當的關係。
最終是魯道夫的退讓,要求與維塞拉再見最後一面。弗朗茨欣然應允,在家裡辦了一場晚會,等著兒子歸來。
可誰也沒想到,魯道夫再也沒有回來,當弗朗茨派人去他所居住的梅耶林獵宮叫人時才發現,魯道夫與情人早已經死在房間里多時。
1889年1月31日,奧匈帝國皇帝通過報紙宣布:王儲魯道夫·弗朗茨·卡爾·約瑟夫死於心臟動脈瘤破裂。
可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魯道夫其實是開槍自殺,徹底拋下家人和江山了。
一條原本被賦予了重任的生命,帶著改變整個國家未來命運的重擔,在悲傷與放棄中遠離。留給父親、母親的又是什麼呢?魯道夫顧不上這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