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道夫:茜茜公主獨子,奧匈帝國繼承人,有妻有女,卻和情婦自殺

2023年10月03日19:22:04 歷史 1672


「生不出王儲的王后,其實就是個外國人,因為她在這裡沒有歸屬感……」

對於茜茜公主的一生來說,可能所有悲劇都因這種說法而得到加強。

魯道夫:茜茜公主獨子,奧匈帝國繼承人,有妻有女,卻和情婦自殺 - 天天要聞

自從嫁給表哥弗朗茨·約瑟夫的那一天起,她在婆婆、丈夫、奧地利人民眼中就是個為王室生繼承人的存在。

魯道夫:茜茜公主獨子,奧匈帝國繼承人,有妻有女,卻和情婦自殺 - 天天要聞

可真的生下繼承人,茜茜公主就會真的幸福嗎?顯然並不是。

有些東西是命運使然,哪怕你擁有了所有的決勝牌,最終依舊會敗。

魯道夫:茜茜公主獨子,奧匈帝國繼承人,有妻有女,卻和情婦自殺 - 天天要聞

1858年,茜茜公主終於生下了奧地利未來的國王魯道夫

在她還沒有因此而高興起來的時候,婆婆便直接將孩子抱走了:你不會照顧孩子。

魯道夫:茜茜公主獨子,奧匈帝國繼承人,有妻有女,卻和情婦自殺 - 天天要聞

受到的否認太多,受到的打擊太多,茜茜公主失去了反抗的力量,她直接扔下一切,開啟了自己的自由篇章。

只是很可惜,所有命運的背後都是一張必須支付的賬單,茜茜公主一生沒辦法與自己的獨子相伴成長,也註定無法與其相伴到老。

魯道夫:茜茜公主獨子,奧匈帝國繼承人,有妻有女,卻和情婦自殺 - 天天要聞

魯道夫,茜茜公主獨子,奧匈帝國繼承人,上有父母下有妻女,卻選擇和情婦自殺,年僅31歲。

這恐怕才是茜茜公主日後根本無法承受的打擊,只是年輕的時候過於自我,將這些全都顧不上了。

魯道夫:茜茜公主獨子,奧匈帝國繼承人,有妻有女,卻和情婦自殺 - 天天要聞

一個人遠走世界各地,如同海鷗一樣飛翔、自由的茜茜公主,在丈夫、孩子都平安的時候,是不會有任何家庭羈絆的。

關於魯道夫那些從小到大的成長經歷,身為母親的她估計從未真正去想過。

魯道夫:茜茜公主獨子,奧匈帝國繼承人,有妻有女,卻和情婦自殺 - 天天要聞

她的丈夫,弗朗茨為什麼是個刻板又無趣的人?因為母親索菲王后的全力壓迫。

事實上證明,弗朗茨被索菲王后教育得很「好」,務實、敬業、不沉迷於愛情,如同一個機器般,一天超過12小時在書房處理國務。

魯道夫:茜茜公主獨子,奧匈帝國繼承人,有妻有女,卻和情婦自殺 - 天天要聞

魯道夫也是同樣,他被視為索菲王后視為「第二個兒子」,他是奧地利的未來,必須用嚴苛又傳統的手段來教育他,督促他。

魯道夫:茜茜公主獨子,奧匈帝國繼承人,有妻有女,卻和情婦自殺 - 天天要聞

弗朗茨雖然是個認真又務實的國王,但在政治方面他並不出彩,這讓他感覺非常累。所以他總想兒子可以比自己更優秀,從而快快幫自己挑起未來的重擔。

魯道夫:茜茜公主獨子,奧匈帝國繼承人,有妻有女,卻和情婦自殺 - 天天要聞

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弗朗茨本身似乎早忘記了,母親加諸於他身上的那些東西,其實並不是自己所喜歡的。

可無所謂,他使用了轉嫁的方式,將那些無助與壓力想要放在兒子身上。

魯道夫:茜茜公主獨子,奧匈帝國繼承人,有妻有女,卻和情婦自殺 - 天天要聞

魯道夫的苦,只有他自己知道,從小沒有母親的愛護,從小深受古板苛刻傳統的王室教條所引導,他感覺壓抑,感覺累,卻又逃不了。

茜茜公主雖然看齣兒子的不快樂,但魯道夫不會與她講,他們之間的關係是一種矛盾:想要靠近彼此,可又因為生疏而放不下自我。

魯道夫:茜茜公主獨子,奧匈帝國繼承人,有妻有女,卻和情婦自殺 - 天天要聞

特別是魯道夫,他敏感、沒有安全感,渴望母親的愛,但又不想靠近母親,覺得那並沒辦法保障自己的安全。

魯道夫:茜茜公主獨子,奧匈帝國繼承人,有妻有女,卻和情婦自殺 - 天天要聞

這就是可悲的開始吧?這就是悲劇的註定吧?茜茜公主毫不自知,只是抱怨著丈夫的不作為,仇恨著婆婆的壓迫,努力給了兒子一段希望之後卻在自己生下小女兒時又對他放手。

魯道夫:茜茜公主獨子,奧匈帝國繼承人,有妻有女,卻和情婦自殺 - 天天要聞

魯道夫就在這樣的不安、壓抑中長大了,說實話,他是老資格的憂鬱症患者,只是在那個時代,沒有人將憂鬱看成一種病。

大部在年輕人都有一樣的選擇,當生活困囿於人的時候,用放縱去回敬就對了。不考慮後果,哪怕代價巨大。

魯道夫:茜茜公主獨子,奧匈帝國繼承人,有妻有女,卻和情婦自殺 - 天天要聞

魯道夫也是同樣,他流連於女色之中不可自拔,一個又一個的情人讓他聲名在外。為此,弗朗茨是憤怒的,覺得兒子遠沒達到自己的優秀。

對父親的看法魯道夫從來不屑,因為他們父子間對政治的看法完全不同。甚至,魯道夫曾悄悄寫匿名信批判父親的政見。

魯道夫:茜茜公主獨子,奧匈帝國繼承人,有妻有女,卻和情婦自殺 - 天天要聞

父子關係緊張,母子關係疏離,這個家看上去美滿,卻內里早爛到了芯子里。魯道夫並不滿意自己的政治婚姻,茜茜公主也看不上兒子的結婚對象。

可不重要,弗朗茨覺得這有利於兒子成熟,也有利於國家利益。最終,魯道夫在父親的催促下娶了比利時的公主斯蒂芬妮

魯道夫:茜茜公主獨子,奧匈帝國繼承人,有妻有女,卻和情婦自殺 - 天天要聞

這是又一段悲情的開始,但茜茜公主只想用它來掩蓋自己婚姻的不幸。她不但在兒媳面前刷優越感,還不斷擠兌斯蒂芬妮。

17歲的斯蒂芬妮嫁給了一個對自己無所謂的王子,雖然生下了一個女兒,卻也因為丈夫的風流而被傳染了疾病,從此再也沒辦法生育。

魯道夫:茜茜公主獨子,奧匈帝國繼承人,有妻有女,卻和情婦自殺 - 天天要聞

魯道夫也有過想要回歸家庭的想法吧?畢竟有孩子有老婆的生活不是那麼難過。

可自己的病傳給了妻子,她再也沒辦法生下帝國的繼承人,而自己也因為疾病對生活更加厭倦:「人活著有什麼意義?」

魯道夫:茜茜公主獨子,奧匈帝國繼承人,有妻有女,卻和情婦自殺 - 天天要聞

像母親茜茜公主一樣重新放飛自我,魯道夫這一招用得很溜,他帶著疾病結交一個又一個的女人,直到遇到17歲的瑪麗·維塞拉。

魯道夫似乎非常愛維塞拉,他想與無愛的婚姻斷絕關係,向教皇提出離婚的要求。但弗朗茨不允許,以繼承權要挾:趕緊結束這段不正當的關係。

魯道夫:茜茜公主獨子,奧匈帝國繼承人,有妻有女,卻和情婦自殺 - 天天要聞

最終是魯道夫的退讓,要求與維塞拉再見最後一面。弗朗茨欣然應允,在家裡辦了一場晚會,等著兒子歸來。

可誰也沒想到,魯道夫再也沒有回來,當弗朗茨派人去他所居住的梅耶林獵宮叫人時才發現,魯道夫與情人早已經死在房間里多時。

魯道夫:茜茜公主獨子,奧匈帝國繼承人,有妻有女,卻和情婦自殺 - 天天要聞

魯道夫:茜茜公主獨子,奧匈帝國繼承人,有妻有女,卻和情婦自殺 - 天天要聞

1889年1月31日,奧匈帝國皇帝通過報紙宣布:王儲魯道夫·弗朗茨·卡爾·約瑟夫死於心臟動脈瘤破裂。

可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魯道夫其實是開槍自殺,徹底拋下家人和江山了。

魯道夫:茜茜公主獨子,奧匈帝國繼承人,有妻有女,卻和情婦自殺 - 天天要聞

一條原本被賦予了重任的生命,帶著改變整個國家未來命運的重擔,在悲傷與放棄中遠離。留給父親、母親的又是什麼呢?魯道夫顧不上這些了。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藝術呈現中國報人形象 - 天天要聞

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藝術呈現中國報人形象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7月7日電 (記者 應妮)時值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和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7日在京聯合宣布,雙方聯袂打造的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於今年底搬上舞台,並在北京和香港
荊漢運河一旦開通,對傳統的長江航運將會有多大的影響呢? - 天天要聞

荊漢運河一旦開通,對傳統的長江航運將會有多大的影響呢?

荊漢運河早在2015年就被湖北省的專家團隊提出來建設的水利工程,湖北省的專家團隊為何要提出建設荊漢運河工程呢?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徹底解決長江中游地區的河道彎道太多的航運瓶頸問題,以提升我國第一大江河長江的運輸效率並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 天天要聞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端午納福#1937年7月7日,那個被血與火浸透的夜晚,如一道永遠無法癒合的傷口,深深刻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卷之上。88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再次回望,盧溝橋的每一塊石板、每一尊石獅,都在靜靜訴說著那段不能忘卻的記憶,「七七」事變,不僅是全面抗戰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 天天要聞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新華社香港7月7日電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新華社記者黎雲1942年的一個夜晚,一條小船從維多利亞灣悄然駛出。船上乘坐的,有國民黨左派領袖何香凝、著名詩人柳亞子。
跨越時空的歷史迴響:長沙醫學院學子走進何叔衡故居 - 天天要聞

跨越時空的歷史迴響:長沙醫學院學子走進何叔衡故居

團隊參觀何叔衡故居。紅網時刻新聞7月7日訊(記者 任曄 實習生 周子怡 通訊員 殷雨涵 忻晨)7月5日,長沙醫學院基礎醫學院「同心振鄉,同心燃夢」團隊來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參觀學習。團隊參觀何叔衡故居。走進何叔衡故居,團隊成員們彷彿穿
(抗戰勝利80周年)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 天天要聞

(抗戰勝利80周年)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中新社北京7月7日電 題: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作者 杜燕 周錦麒 烈日下,盧溝橋上,已不見那位戴著草帽、向世界各地遊客講述抗戰歷史的老人。映入眼帘的,是身著藍色志願者馬甲的「90後」——鄭然。 接過93歲爺爺鄭福來的「歷史接力棒」,鄭然站在橋頭,向過往遊客講述銘刻於古橋的抗戰歷史與不屈精神...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 天天要聞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新聞8點見,多一點洞見。每天早晚8點與你準時相約,眺望更大的世界。如果人生是一幕戲劇,主人公黃石文的故事仍在上演。98歲,頭髮花白,走路要拄拐杖,但他始終把上身挺得直直的。近兩個月,每天晚上7點到9點,趁著這段最安靜,也是頭腦最清醒的時候,黃石文坐在養老院5樓的房間里,一字一字講出過往人生,面前的電腦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