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短視地放棄完善的養馬政策,給北宋滅亡埋下了伏筆。
寇準敢「綁架」宋真宗去前線和遼國硬剛,不只因為河北名將李繼隆、高瓊、楊延昭等名將,家底的殷實也是他的勇氣,除了軍隊質量和數量、糧草、各類戰備物資非常充足外,連北宋最缺的戰馬,在宋真宗時也達到了巔峰。
北宋初期經過軍事家太祖趙匡胤和軍事愛好者太宗趙光義兩代人的努力,到宋真宗時,戰馬規模已達最大。
當時僅都城開封就有養馬院二個,叫做左右騏驥;四個養馬監,叫做左右天駟第一、第二;兩個養馬坊,叫做左右天廄。在外面各地還有養馬監十四個。
孳(zi)生馬的地方也有七個,專門挑選優質的馬種進行培育。
不但開發工作做得好,維護工作也到位,專門設置牧養上下監,用來給療養兵馬。可以說是從選苗到飼養再到養護,形成全方位的養馬工程項目。
這也是當年宋太宗兩次北伐失敗,損失慘重,也不缺馬的原因。
宋真宗時單單養馬的士兵就有一萬六千多人,軍馬有二十萬左右。
如此家底,雖然比遼國的馬數量有差距,但澶淵之盟是主場作戰,局部區域就連戰馬方面也都佔優。
目光短淺的宋真宗在澶淵之盟後居然覺得天下太平,養馬太費錢,要廢黜兩代皇帝努力建立的馬政。
尼瑪,願意每年遼國錢,都不願意為了國防花錢養馬,宋真宗在北宋九帝能力也只比亡國那倆廢柴宋徽宗和宋欽宗強一點。
此時,倒是當年鼓搗宋真宗逃跑的陳堯叟站出來阻止這件事,還放出了深深的諷刺:讓當兵的回家種地不得了!
既然皇帝不支持,北宋的馬政從澶淵之盟後開始崩壞。
到宋真宗天禧元年,軍馬已經開始向民間販賣,從此之後,各類養馬監相繼廢除。
一直到神宗時,由於要對外用兵,馬匹急缺,神宗開始恢復馬政,然而混亂的北宋中後期,新舊黨爭是全方位的,從朝堂到外交到用兵再到養馬,新黨在舊黨眼裡是全錯,舊黨在新黨眼裡也是一無是處。
所以,新舊黨對各種馬政廢來廢去,循環往複,北宋再也沒有像太祖太宗朝建立起系統的養馬政策。
這種養馬政策的失敗,也是北宋後期宋軍面對遼金大規模騎兵衝擊卻無法組織成建制的騎兵進行對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