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七旬之年,在結束最後一次南巡後,在涿州稍作休息。清晨的平靜被一名僧人和一個少年的出現打破,他們的到來給場景帶來了微妙的變化。僧人自稱少年是皇帝在民間的遺落孫子,這個信息使乾隆皇帝的臉色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乾隆清晰地記得,他年輕時曾在江南地區遊歷,並對一些女子施過恩。古老的民間傳說,關於他未知的皇孫,也曾縈繞在他的耳邊。乾隆心中有所揣測,但卻難以確定。因此,他讓侍衛們退下,安靜地聽僧人描述這個孩子的身世。
僧人稱,這個少年是乾隆的四皇子永珹的次子。永珹的次子出生後不久就被調包,但孩子命大,沒有被殺死,反而被僧人所救。乾隆沉默了片刻,然後下令把僧人和少年帶回皇宮,並派人去永珹府中調查此事的真相。
皇宮中的人對少年的身世以及乾隆的四皇子永珹的歷史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嫡福晉親自證實次子因病早夭,這與僧人的話相吻合。乾隆皇帝坐在龍椅上,審視著少年站在大殿中央,他身處困境,卻顯得鎮定自若,有著皇家的氣質。
然而,突然,一位深受皇室信任且對皇族事務非常了解的大臣走上前來,給了少年一個響亮的耳光。這位大臣,雖然外表嚴厲,卻是忠誠度最高的皇家大臣,他總是時刻維護著皇室的尊嚴和純潔性。大臣瞪著眼睛,斷言少年並非皇孫,而是一個騙子。
他認出,少年戴的玉佩並非皇家專用的玉佩,而是市面上常見的款式。而且,他提到在永珹次子夭折時,他親自處理過相關事務,並親眼看到過永珹次子的遺體,因此不可能存在替換的可能。 少年在這種壓力之下,表現出的反應,讓在場的所有人都信服了大臣的話。在無法抵抗的壓力下,少年坦白,他承認這一切都是那個僧人的主意,他們的目的是為了獲取皇家的榮華富貴。
這個事實一旦被揭露,乾隆皇帝感到深深的憤怒。但是,他對四皇子永珹的情感,以及對他孫子的深深關愛,最終使他以較輕的處罰來對待這個冒充皇孫的少年。乾隆的決定是驅逐少年離開皇宮,不再允許他踏入皇宮一步。而對於那個僧人,乾隆皇帝更是怒火中燒,他命令侍衛將這個僧人送至刑部,接受應有的懲罰。
事件結束後,乾隆皇帝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早已知道權力背後隱藏著無數的陰謀詭計,但他沒有想到,他的皇孫會被用作這樣的陰謀。他為自己的四皇子永珹感到哀傷,因為他的孫子無辜地被捲入這場陰謀中。然而,他也深感慶幸,因為他在最後一刻識破了這個陰謀,阻止了陰謀者的野心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