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廷爭到撤藩,三藩之亂是如何影響康熙朝黨爭的?

2023年05月22日20:36:08 歷史 1293

明珠進入中樞之地並與索額圖各自結黨抗衡,最終將後者逐出內閣,是在平定三藩即將結束時。

舉行大閱的第二個月,平南王尚可喜奏請回遼東的請求疏就上達到清廷。靖南王耿精忠平西王吳三桂也隨後表達了同樣的請求。一場關於撤藩的廷爭已不可避免。

三藩」是康熙親政後切切不忘懸之宮中柱上的三件大事的第一件。從向廷臣傳諭太皇太后的旨意,到舉行盛大的閱兵式,這些舉動已使解決三藩問題成為近乎公開的秘密。

值得注意的是,在撤藩前後,康熙就朝政如何服人、天下治安、求治緩急等問題向他信賴的老師熊賜履多次討教。

十二年(1673年)八月二十四日,康熙手詔諭吳三桂令其遷移家口。越一日,康熙召熊賜履至御前,就治道緩急徵詢老師的意見。

從廷爭到撤藩,三藩之亂是如何影響康熙朝黨爭的? - 天天要聞

君臣的這段對話對理解撤藩決策及其廷臣的不同意見有很大幫助。熊賜履開宗明義,曰:「為治固患廢弛,然求治甚急,將紛更叢胖,為弊滋甚,所講欲速不達也。」

康熙曰:"致治誠不宜太驟,只合日積月累做將去,久之自有成效。"熊對曰:「求治太急,還是人慾用事,必無欲然後可以言王道。」

康熙曰:「有純心才有純政。以後只看道理如何,合理的方行,不合理的只不行便了。"熊對曰:"合理的決行,不合理的決不行,雖二帝三王不過如是。

然何以為合理,何以為不合理,必須講究爛熟,方能泛應曲當,不然,恐未免毫釐千里之謬也。」

康熙親政後,確有「求治銳切」的問題。對於三藩的處理似也應從這一角度觀之。對於尚、耿二藩之撤,包括索額圖在內,並沒有不同意見。

爭論的焦點是對吳三桂。按五月初三日令尚藩全撤之詔令送達廣東,吳三桂和耿精忠先後於七月初三日、初九日上書請撤藩,二十八日議政王大臣會議,議定南王官兵家口全行撤離,而於吳藩頗懷疑慮,廷議久不決。

從廷爭到撤藩,三藩之亂是如何影響康熙朝黨爭的? - 天天要聞

至八月初六日,仍以二議上。一議:將吳三桂及所屬五十三佐領官兵家口均行遷移,在山海關外安插,雲南有地方土司,苗蠻雜處,不得稍疏防禦,今既將王遷移,應派滿洲官兵戍守,候戍守官兵到,吳三桂部即起程。

另一議:吳三桂鎮守雲南以來,地方平定,今若遷移,不得不另派官兵戍守,則兵丁往還與王之遷移,使沿途地方苦累,應仍由吳三桂鎮守雲南。

時兵部尚書明珠、戶部尚書米思翰、刑部尚書莫洛等堅持主撤,而大學士索額圖等以為不可。在康熙「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發制之"的旨意下,廷議決定撤藩。

玄燁三藩並撤的決策是否有失,這裡不做評述,但索額圖與明珠意見相左,而後者「稱上旨」,堅定地站在康熙一邊,這似乎預示兩位近臣以後的命運了。

客觀而言,索額圖是天子近臣,他肯定知曉康熙對三藩的態度,並以幾可左右局面的大學士之尊位,敢於提出不同意見,不論他的目的是出於何種,但顯見的事實是他把自己與皇帝對立起來。

從廷爭到撤藩,三藩之亂是如何影響康熙朝黨爭的? - 天天要聞

平定三藩這一戰,是對康熙親政後的又一次挑戰。他後來多次心有餘悸般地論及倘再遷延數年,不知局面如何、"不知如何待朕」之類的話,告誡大臣們勿忘這段艱難的歷史。

玄燁還多次談及平定三藩使他認識到凡事不能想得容易。戰爭結束後他拒上尊號,發出圖治不易的肺腑之言。

可以說,平定三藩在玄燁的心靈深處有一個重重的陰影,憂大於喜,有抹不掉的"傷痛",對他的心理是一次磨難。

十八年底,孝庄以康熙「此數年間種種憂勞心懷不暢",令他到南苑休養,在大自然中釋放久郁心中的苦楚,也說明了平定三藩對康熙的影響。

在這樣的情形下,我們再考察明珠、索額圖之爭就會更深刻些。玄燁對索額圖看法的改變並非始於後者不同意撤藩,而是三藩已舉叛幟,索額圖卻建議「當斬議遷三藩之人」,這才是康熙耿耿於懷、口吐不快的事。

從廷爭到撤藩,三藩之亂是如何影響康熙朝黨爭的? - 天天要聞

三藩之戰爆發後,所在搖動,江南幾不為清有。朝中官員有秘密遣回家眷者,在康熙看來,這是另一種"背叛",即不與朝廷同生死的逃避行為。

在人心搖動的情況下,索額圖提出斬主撤藩之人,無疑會滅己之威,鼓敵之勇,帶來更大的動蕩和渙散。

晁錯授首,吳楚七國之亂的殷鑒不遠,康熙沒有來納索額圖的建議,確為明智之舉。這一年的十月,明珠改調吏部尚書,其原因雖不見明載,但可以認為是康熙為避免二人正面衝突的舉措。明珠進入內閣後,兩人益相水火,索額圖也遇到了最強勁的政治對手。

康熙十八年(1679年)七月二十八日,京城發生強烈地震。順承、德勝、海岱、彰義等城門倒坍,城牆坍毀甚多,宮殿、官廨、民居十倒七八。

大學士勒德洪壓傷,壓死內閣學士王敷政、工部尚書王光裕一家四十三口,其他文武官及士民死者甚眾。

明後兩日又大震,通州、良鄉等城牆俱陷,裂地成渠,流出黃黑水及黑氣。康熙帝避震於景山三晝夜,居民生者露處枵腹,死者穢氣薰蒸。

從廷爭到撤藩,三藩之亂是如何影響康熙朝黨爭的? - 天天要聞

此後仍時有微震。八月初八、十二、十三日復大震,京城附近三百里,人民被壓死者極多。在相信天人感應的傳統社會裡,康熙及大臣們很快把這次異常的大地震與人事牽聯起來,並認為地道乃臣道,是大臣失職所致。

地震是日,左都御史魏象樞上三疏後回到寓所,震後他「立奔入朝,躬請聖安」。並請求誅索額圖以謝天下。魏的自訂年譜中有意迴避事實真相,稱"奏對語失記"。

陳廷敬言地震後,象樞「獨被召對,近御座前語移時,或至泣下,其言秘不傳」。徐乾學說魏災變陳言,"語侵權貴尤亟,下部院科道議之"。

康熙帝當即指責"內外臣工,不能精白乃心,恪盡職掌。或罔上行私,或貪縱無忌,或因循推諉,或恣肆虐民,是非顛倒,措置乖方,大臣不法,小臣不廉",又命部院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各省督撫,就"目今應行應革事宜"明白條奏。

康熙帝在隨後宣諭的"六事"中,有"大臣朋比徇私者甚多"一條,即指索額圖。索額圖率先表態,稱:「聖諭及此,臣等真無地自容,敢不洗心惕慮,以圖修弭。"

大學士明珠奏言:"內外弊源,聖諭一一洞悉。大小臣工,若不實加修省,縱能逃國法,亦不能免天誅也。」

從廷爭到撤藩,三藩之亂是如何影響康熙朝黨爭的? - 天天要聞

京師大地震是對索額圖權位的一次撼動。隨後,康熙帝又發動了一次風聞言事的大辯論(詳後),雖然未即允行,但欲以言路大開而威懾結黨貪污之權臣的目的昭然。

一年以後,索額圖還是無奈地離開了他擔任十餘年之久的大學士之任。其中明珠的作用是明顯的。十九年八月十九日,大學士索額圖因病奏請解任。

康熙帝問明珠:"此票簽爾等查例擬否?"明珠奏曰:「前一段,照從前自陳本所奉之旨。自用兵以來之下,系臣等公同擬票。」

康熙帝命:「照此票著更加優異,仍擬兩票來奏。」二十日,明珠等又奏索額圖請病事。帝以「知道了。其票簽尚有應改之處"答之。

二十一日,大學士、學士隨捧折本就此事面奏請旨,康熙曰:"爾等云何?"大學士勒德洪、明珠奏曰:"此處惟在睿裁。"

康熙曰:"著依朕所改票簽批發。"越數日,"索額圖以病求罷,命於內大臣處上朝」。康熙之所以諭明珠票擬"優異",後又堅持以其所改之票簽發,可見明珠與康熙在評價索額圖用兵以來的功績時是有不同看法的。

從廷爭到撤藩,三藩之亂是如何影響康熙朝黨爭的? - 天天要聞

康熙所簽發之旨是這樣的:"卿輔弼重臣,勤敏練達。自用兵以來,翼贊籌畫,克合機宜。覽奏,情詞懇切,著於內大臣處上朝、加意調攝,以副眷懷。」

朝鮮使臣給其國王的奏報中也說:前方奏報送抵時,"皇帝親自開見,只與皇后父率哈(指索額圖)及兵部尚書(明珠)密議之",又有"清主(玄燁)……委政於其臣索額圖"等語。

可見康熙當時的評價是公允的,其解除索額圖大學士之職在內心也是矛盾的,這與明珠的幾次積極奏請是不同的。

索額圖於平叛戰爭即將結束時,離開了中樞之地,解大學士職。儘管平定三藩期間明珠的勢力大張,但索額圖旋即東山再起,二者的鬥爭並沒有結束。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川普關稅落地,印度第一個舉白旗,中國快速實施對等反擊 - 天天要聞

川普關稅落地,印度第一個舉白旗,中國快速實施對等反擊

特朗普所發起的全球貿易戰,打了全世界所有國家一個措手不及,特別是由他本人所規定的所謂「基準稅」更是離了大譜,因為如果疊加美國先前向其他國家徵收的關稅來算,總關稅已經超過了70%。從這一點我們也能看出,特朗普的「關稅武器化」較之於他的第一個任期,變得更加具象化了
中國反制之後,特朗普連夜發文:美國必須堅持住,結果將載入史冊 - 天天要聞

中國反制之後,特朗普連夜發文:美國必須堅持住,結果將載入史冊

日前,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公布公告對原產於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加征關稅,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關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等法律法規和國際法基本原則,經國務院批准,自即日起,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商品加征關稅。有關事項如下:一、對原
美國闖大禍了?希拉里突然出山,特朗普始料未及,美盟友被徹底激怒 - 天天要聞

美國闖大禍了?希拉里突然出山,特朗普始料未及,美盟友被徹底激怒

《大西洋月刊》記者爆料美政府高層作戰計劃群聊泄密事件後,英國、加拿大、奧地利近日均對此作出回應。CNN稱,奧地利總統亞歷山大·范德貝倫表示,「美國的局勢再次說明,我們必須考慮(建立)一個強大、自信的歐洲,走自己的路,通過自身力量從戰略上確保歐洲的和平。」英國首
最後期限已至,特朗普不演了,直言用降低關稅來換取Tik Tok - 天天要聞

最後期限已至,特朗普不演了,直言用降低關稅來換取Tik Tok

商務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表示,中方堅決反對美方單邊對華加征關稅,反對將經貿問題政治化、武器化、工具化。商務部新聞發言人 何亞東:中美雙方經貿部門一直通過各種形式保持溝通,中方在關稅問題上的立場是一貫的,我們堅決反對美方單邊對華加征關稅,反對將經貿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