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隊女子表情被製成車貼,「快意恩仇式」監督要不得|新京報快評

2023年05月04日19:39:20 歷史 6256

插隊女子表情被製成車貼,「快意恩仇式」監督要不得|新京報快評 - 天天要聞

▲某電商平台商家售賣插隊女子相關的汽車貼紙。截圖來自電商平台

據極目新聞報道,4月30日,一條定位在浙江金華某景區內,兩名女子被指插隊後情緒失控的畫面被人上傳到網路後,引發輿論關注。

而隨著插隊事件熱度的不斷升高,一些商家竟然蹭起了熱度,將兩名女子扭曲的面孔和激烈的言辭,如「我就要插隊,我們不是好惹的」,選擇性地製作成車貼進行公開銷售,以此謀取私益,從而引起了新一輪的議論。

有網友留言,製作表情包的網暴行為是不道德的;還有法律博主指出,製作出售插隊女子表情包車貼,侵犯了當事人的肖像權和人格權,是一種違法行為。

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的《民法典》在第1019條中明確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醜化、污損,或者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偽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權。未經肖像權人同意,不得製作、使用、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未經肖像權人同意,肖像作品權利人不得以發表、複製、發行、出租、展覽等方式使用或者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

很明顯,銷售平台上那些扭曲面孔的車貼,應該沒有徵求當事人的同意,就製作、傳播並謀取私利了。因此,從法律的角度看,這種行為侵犯了兩女子的肖像權、人格權。

積極的輿論監督,是公民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也是公民社會進步的標誌。隨著社交媒體的普及,我們越來越具有利用社交媒體來監督他人不文明的習慣。

這種積極的社交媒體監督方式,當然具有正面效應。一方面讓侵犯公共利益的行為沒有地方可以隱藏形跡、身影,赤裸裸地展現在人們面前;另一方面,網路監督也警醒其他公民,出門在外,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從而推動整個社會文明水平的進步。

然而,不正確的監督方式往往事倍功半,反而走到道德和法律的對立面。在該事件中,隨著事件的熱炒,部分網民不但對兩名女子的真實身份進行人肉搜索,還對其日常行蹤進行偷拍,甚至還出現了地域攻擊、人格貶損等網路暴力行為。

這種行為實際上已經脫離了樸素正義和輿論監督的範疇,變成了一場以正義冠名的暴力「狂歡」,以及對於不文明現象的不滿悄然轉變為「流量至上的利益追求」。

正確的輿論監督,需要剋制的傳播行為。剋制的傳播行為,指的是在事實清楚的基礎上充滿人性關懷的信息傳播,而不是基於感性的、動物性的、報復性的甚至置人於死地的「快意恩仇式」傳播。

插隊是違背公序良俗的不道德行為,理應受到譴責。但是,我們還需要弄清楚或設身處地想一想,在那個人擠人的、嘈雜的高壓環境下,對方是不是有什麼特殊情況?

即便是插隊,上傳視頻的傳播者也需要停留1分鐘反思一下:是不是非得選擇扭曲的面孔和激烈的言辭畫面,而不用給當事人打上馬賽克遮蔽一下嗎?實際上,當天警方未接到報警,也就是說,兩女子的行為,還達不到擾亂公共秩序和尋釁滋事的程度。

克制的傳播,不但需要傳播者慢下來檢查自己上傳作品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還需要傳播鏈條上那些製作車貼的商家反思一下,銷售侵犯當事人肖像權的車貼,會給當事人帶來怎樣的人格侮辱以及會產生什麼樣的法律後果。

如果我們在處理內部矛盾時,都以不計法律後果的方式進行輿論監督,那麼無知之幕中的惡果遲早會降落在每個傳播者頭上。因此,有序的公民社會離不開文明行為的支持,也離不開文明的輿論監督方式。

撰稿/聶書江(中國政法大學法治傳播中心副主任,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

編輯/徐秋穎

校對/吳興發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以前人們非常重視貞操觀。現在為啥不那麼重視了? - 天天要聞

以前人們非常重視貞操觀。現在為啥不那麼重視了?

人都有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其實在以前還有一個貞操觀。明清時期,人們是非常看重貞操觀的。貞操本來是指堅貞不移的節操。後來就演變成了專指女子不失節。有句話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說明貞操對於女子是非常重要的,比生命還重要。那麼,從古
蘇聯當年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戰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 天天要聞

蘇聯當年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戰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大家好,今天嘮個硬核歷史!咱今天要聊的這個事兒啊,絕對比電視劇還魔幻——當年號稱世界第一「戰鬥民族」的蘇聯,明知道阿富汗是「帝國墳場」(英國、沙俄都栽過跟頭),卻非得頭鐵往裡沖,結果把自己整解體了!這事兒聽著離譜吧?具體怎麼回事,今天我就給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個瓷盤賣了六十萬,三年後,發現在鄰居家裡 - 天天要聞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個瓷盤賣了六十萬,三年後,發現在鄰居家裡

鄰居的瓷盤"六十萬啊,這瓷盤怎麼又回到了李老頭家裡?"我望著鄰居家牆上那熟悉的花紋,心裡五味雜陳。我叫周建國,今年四十有五,在咱河北這小縣城生活了大半輩子。九十年代末的中國,多少人的命運都在那場改革浪潮中被重新書寫。我們這些"國企大軍",轉
這個時代最後的「擔擔軍」 - 天天要聞

這個時代最後的「擔擔軍」

上周,我和來自上海的好兄弟盧博士相約,一起探訪了位於廣東湛江北部的廉江市河唇鎮,近距離接觸與了解每天上午挑著水果坐火車去廣西、下午乘火車返回村裡的「擔擔軍」。前一天下午四點,我們抵達河唇鎮北部的HW村,滿眼都是番石榴,一條鐵軌就在村子旁邊,不時有呼嘯而過的綠皮火車。這一帶盛產水果,依靠便利的交通條件,...
明朝藩王列傳之英宗篇(二) - 天天要聞

明朝藩王列傳之英宗篇(二)

蔣志格 英宗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廢景泰帝仍為郕王,尋崩,葬祭如親王禮。免襄王親來朝賀。 按《明大政紀》:天順元年二月乙未朔,皇太后誥諭廢景泰帝仍為郕王,歸西宮。戊戌,命郕王所立皇太后吳氏復為宣廟賢妃,廢皇后汪氏復為郕王妃。癸丑,郕王
哈爾濱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前有市民宣傳電影《731》,女童自發留言「愛我中國」 - 天天要聞

哈爾濱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前有市民宣傳電影《731》,女童自發留言「愛我中國」

極目新聞記者 王柳欽5月4日,極目新聞記者在哈爾濱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現場看到,雖然天空飄起了小雨,但門口還是排起了近百米的長隊,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前來銘記歷史,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遊客在雨中排起長隊在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遺址入口處,有市民攜帶電影《731》海報進行自發宣傳。極目新聞記者了解到,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