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國的歷史上,陳永貴的經歷非常傳奇,他以農民的身份,走到了最高的政治舞台,成為國家的副總理,這個殊榮屬實難得。
農業是他的長處,但他也有短處,由於沒有接受過系統性的文化教育,陳永貴的知識水平不太高,對很多新事物難以接受,所以在毛主席去世後,他與鄧公產生過矛盾。
1980年,自覺已經跟不上時代的陳永貴主動辭去了職務,僅僅六年後他就病逝了,這實在是一大憾事。
當時相關工作人員還有一個頭疼的地方,那就是該如何安排他的追悼會規格。
如果設置高了,他去世前並沒有什麼職務在身,如果設置低了,他又曾經當過副總理。最後還是鄧公一錘定音「就按副國級那樣辦吧」。
要知道當年陳永貴可是極力反對鄧公復出的,鄧公能如此回報,可見心胸之寬廣。
陳永貴之所以在農業上特別賣力,原因就在於他從小吃了很多沒糧食的苦。1914年,陳永貴出生於山西昔陽的一個貧苦家庭,貧困到什麼程度呢?
在他6歲那年山西遭了大旱,父親為了生存,硬生生將這個家拆成兩半,一半是父親帶著陳永貴,另一半將妻子與一對年幼的兒女送給了地主家換取糧食。
此舉的確讓全家都勉強活了下來,但賣老婆、賣兒女,陳父也一直被人指指點點。最終在一天,承受不住譴責的陳父選擇了自盡,陳永貴就成了孤兒。
這真的是為糧食所迫造成的家破人亡,陳永貴受到了極大的刺激,往後他就特別喜歡在農業上鑽研,只期望不要有人再受沒飯吃的苦。
這個念頭一直在激勵著他前進,新中國成立後,他表現特別出色,於1952年當上了大寨黨支部書記。
當時的大寨是名副其實的貧困村,由於當地多是高山和陡坡、良田難有幾畝,解放初期整個村子的糧食平均產量,每畝還不到80斤,村民的生活水平非常落後。
陳永貴把這些情況看在眼裡,上任後就開始帶領群眾開墾貧瘠的石頭坡地,誓要將這裡改造成保水、保土、保肥的良田。
雖然有很多質疑的聲音,但陳永貴沒有在乎,在他看來,與其去做無用的口舌之爭,不如把力氣省下來種地。
事實證明,他的方法是有效的,1953年冬,大寨村民共同努力了48天後,500多米長的白駝溝被開闢出5畝良田!
既然能有好的結果,大家幹起來就更努力了,隨後不斷在附近的山區收穫。到1956年時,大寨的糧食畝產達到了349斤,幾年時間就翻了幾倍!
陳永貴還是一個非常有原則的人,「浮誇風」刮起來之際,他如實上報糧食產量。本來他先前的事迹已經得到宣傳,只要此時稍微報高一點,就有可能作為農業「明星」去天安門受毛主席的接見,當時也有人這樣勸過他。
但陳永貴每次都是搖頭回答:寧可不去天安門,也不多報一斤!他的務實對大寨來說是一種幸運,那幾年大寨沒有人挨餓,並且都完成了上交餘糧的任務,這在當年那個環境下,是極為難得的。
1963年,大寨遇到一次大洪災,暴雨下了七天七夜,整個村子慘被淹沒。陳永貴很早就組織了人員轉移,沒有出現傷亡事故,但好不容易建設起來的家長就這樣毀了。
有村民看到一片廢墟時,跪在地上嚎啕大哭,陳永貴強忍心中的悲痛教育道:哭什麼?這不是沒有一個人被沖走嘛!家之前是我們親手建起來的,現在毀了我們還可以再建一次!
危難時刻,有一個人站出來做主心骨,其他人的負面情緒就能得到有效控制,大家也就不再難過,繼續齊心建設大寨。
當時整個昔陽都受災嚴重,國家派人前來慰問時,陳永貴卻大寨什麼都不要,希望組織把救濟撥給其他地區。
他不是逞強,第二年大寨真的完成了任務,每人保留了足夠口糧的同時,還向國家上交了24萬斤。
不要錢、不要人、不要物資,光憑自己的雙手就把家園重新建設好了,這如同一顆炸彈響徹了全國,毛主席也稱讚「窮山溝里出好文章」。
不久後毛主席點名邀請陳永貴到人民大會堂向全國其他地區傳授農業經驗,這次機會讓陳永貴實現了飛躍,往後他的職務越來越高,1975年更是被毛主席提名為國務院副總理,主管農業方面的事務,這時,他與鄧公成為了同時。
客觀來說,陳永貴很適合做一個基層幹部,卻不適合成為國家級的領導人,他在一些地區不顧實際推行大寨經驗,導致有些水土不服,糧食產量不增反減,這就讓部分中央幹部對他有了一些意見。
1976年初,在批鄧公一事上,陳永貴比較積極,毛主席去世後,陳永貴又多次找到華同志說:華主席,你可千萬不要把鄧小平「解放」出來,不然別人會說我們背叛了老人家。
這些事情,鄧公都知道,不過鄧公沒有放在心上。十屆三中全會,中央決定恢復鄧公的領導職務,在會議正式開始前,陳永貴對鄧公說:
想不到我們又在一起工作了,小平同志,你這回可要吸取教訓了啊,否則還會犯錯誤的,你年紀也不小了,就別折騰了,按毛主席的指示辦吧。
話里的意思很明顯,就是讓鄧公做個「花瓶」,鄧公也沒有氣惱,只是耐心地跟他講解了一番毛主席思想的精髓。可惜話不投機,雙方誰也沒說服誰。
後來鄧公在中央的地位越來越高,也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擁護,於是他開始推行改革開放以及全新的思想路線。這種種政策,陳永貴完全看不明白,在他想來這樣搞下去,可能會出問題。
所以1980年1月15日的國務院會議結束後,陳永貴單獨跟鄧公進行了會談,他問:究竟還執不執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線?究竟還要不要高舉毛澤東思想的偉大旗幟?
由於鄧公先前多次耐心跟他解釋都沒有效果,所以鄧公不想再多說,只讓陳永貴好好審視自己,隨即離去。
1980年9月,不堪壓力的陳永貴主動辭去了領導職務,中央予以批准。
從前面這些經歷可以看出,陳永貴與鄧公的確有矛盾,不過這都是公事上的,私人方面倒沒有過節。所以在陳永貴的晚年,鄧公批示要給予照顧,這讓陳永貴都不得不感慨:他是一個好人,沒想到我下來以後他還讓我吃好的住好的。
1986年,陳永貴因患癌症去世,當時組織關於怎麼給他辦追悼會,還存在著一定的爭議,鄧公得知後一句話定了調:按什麼標準?這不用爭論嘛,當然是副國級標準。
其實鄧公也給予了陳永貴一定的肯定,認為他在農業上的確有能力,但就是放在了不合適的位置,死者為大,應該給到足夠的尊重。
這是鄧公廣闊的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