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執政61年,「他」造反70次,康熙為除後患: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2023年04月04日19:17:28 歷史 1121

康熙執政61年,「他」造反70次,康熙為除後患: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 天天要聞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古人常說:江山易打,不易守。

風雲人物康熙,在位的61年里,就有這樣一個「人」多次動搖他的江山,康熙為了以絕後患還下令「誅全族」。

這個「人」到底有多大的能耐,可以讓康熙如此生氣,我們一起從歷史上「朱三太子頻頻起義」中追尋「此人」的事迹。

康熙執政61年,「他」造反70次,康熙為除後患: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 天天要聞

康熙執政61年,「他」造反70次,康熙為除後患: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 天天要聞

朱三太子的出現

清朝作為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雖然最終沒落的讓人忍俊不禁,但是清朝也曾有輝煌的時刻。

較為繁榮的時期,出現在康熙和雍正在位時期,在兩位明君的統治下,國力強盛、人民生活安居樂業,因此那段時間國庫也是最充盈的。

最為鼎盛的就是「康熙盛世」,康熙利用自己精明的政策,各種利民的政策接踵而至,也更好的促進了清王朝的發展。

他為了減少老百姓的賦稅壓力,特意下令減少每年的稅收政策,通過這一舉措,也贏得了百姓的擁護,這樣一來,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國家內部局面的穩定。

康熙執政61年,「他」造反70次,康熙為除後患: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 天天要聞

康熙不僅自己身體力行,他還教育自己的後代,要成為一個明君,在之後太子們的臨朝中將清朝逐步推向了鼎盛。

盛景的背後,也有讓人心煩的時候,作為清朝的皇帝,「朱三太子」困擾了康熙在位的每一時期。

康熙在位的61年間,「朱三太子」總共造反了70次,算下來幾乎每年一次的概率,令康熙很是惱火,就連曾經的鰲拜吳三桂,也沒讓康熙這樣不痛快過。

「朱家三太子」的反抗,就像野火一樣,接連出現,卻沒有人能找到他的身影,他就像一片陰雲一樣,隨處飄蕩,隨時都會飄到康熙的頭頂上。

朱三太子的名字,在清朝的歷史舞台上掀起了駭人聽聞的滔天大浪,成為了大明落幕的最後一個符號,也成為了歷史遺留問題,

康熙執政61年,「他」造反70次,康熙為除後患: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 天天要聞

圖源影視

話還要從明朝末代皇帝說起,崇禎皇帝在苦苦支撐著搖搖欲墜的江山時,他後宮的妃子們陸續為他生下了七位皇子。

別看後代多,但是之後的幾個月里,幾個孩子陸續夭折了,只留下了太子朱慈烺、三皇子定王朱慈炯和四皇子永王朱慈炤

李自成的大軍攻進京城時,已經是「殘喘」的皇宮了,而崇禎這邊,將自己的三個孩子託付給了自己信任的老太監,並且告訴他們:如果今後有機會,要為父母報仇。

之後留下一封血書,披頭散髮的登上煤山,自縊在壽皇亭內,近三百年的江山社稷,就崩塌了,而皇子們,在喬裝打扮下,逃離了皇城。

而崇禎皇帝最後所謂的「英勇就義」和血書內容的公布,讓之後皇子們的反清復明的氣勢更加的助長了。

康熙執政61年,「他」造反70次,康熙為除後患: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 天天要聞

明朝就在這樣的情況下,瞬間垮台了,明朝的殘餘勢力也就此四散開,皇子們的下落也成為當時存在的巨大謎團, 從此朱三太子到底是什麼情況,是死是活,人到底在哪裡,沒人知曉。

康熙執政61年,「他」造反70次,康熙為除後患: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 天天要聞

南北「朱三太子」案

朱三太子的傳言,在民間的謠傳愈演愈烈,大街小巷,大家都在討論關於前朝的事情,這樣清政府很是不滿,但是也堵不住悠悠眾口。

原本不穩定的清局勢,讓想趁機掌權的人也冒充其中,不久之後,南北兩地就此出現了兩個不同的朱三太子,都想試圖借勢來反抗。

「北太子」其實是真實的太子朱慈烺,但是被自己的外家給出賣了,奈何宮中的人員都說他是假冒的太子,其實無論真假,全部都會落得被殺的結局。

後來的歷史研究中,發現此人很可能是真的朱慈烺。

康熙執政61年,「他」造反70次,康熙為除後患: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 天天要聞

圖源影視

而「南太子」的出現,也是在崇禎皇帝之後被讓人在南京擁護為帝,最後就導致兩方都想成為所謂太子的代表人物。

這就是著名的「南北皇太子案」,兩方出現的「朱三太子」謠傳,都是一些試圖想要冒充真正的掌權人的勢力,雖然在後來的審訊中,都確定了這些人都是為了獲取榮華富貴才選擇走上這條路。

接下來他們的勢力在清政府的打壓下,氣焰逐漸消散,奈何之後的幾十年里,發生的起義數不勝數,將清朝之後的三代皇帝攪的不得安寧。

到底誰才是真正的太子,每次的起義,名字都在變換,起義已經從一個人變成了一個組織,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漢人的勢力似乎統一在了一起,都是打著「朱太子」的名號。

康熙執政61年,「他」造反70次,康熙為除後患: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 天天要聞

圖源影視

眼睜睜看著自己的朝代滅亡,作為臣民,作為皇子,他們的想法就是有朝一日,可以東山再起,這樣就需要有一個起義的正當理由。

而以明朝後裔為名義,打著反清復明、擁立故國的旗號,就成了最好的媒介。

因此朱三太子的相關勢力,時刻想著通過起義謀反來對抗清政府的朝廷。

光明正大的理由就需要一個尊貴的身份來支持起來,才有了流傳後世的口號——反清復明。

殉國的崇禎皇帝的幾個兒子就是最好的尊貴身份的代表,他們下落不明,就是冒名頂替了他們,也沒有什麼不可取的地方。

康熙執政61年,「他」造反70次,康熙為除後患: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 天天要聞

康熙十二年十二月十二日,在康熙焦頭爛額忙著處理吳三桂叛亂時,楊起隆以「朱三太子」的名義在京城裡攪起反清復明的活動,他們以「廣德」為年號,甚至穿著統一的服飾,在京城舉著火把鬧事

康熙得知後,立即下令關閉京城所有大門,對參與者進行抓捕,可惜的是當場並沒有抓住楊起隆,但是相關的造反人,都被康熙誅殺了,那場面可謂是「屍山火海」

從此以後就一發不可收拾,像楊啟隆這樣的起義層出不窮,又有一個自稱是朱三太子的人,秘密進行了反清的活動,但是清朝卻還是沒有抓到人。

此時,朱三太子已經不是一個人的存在,康熙也逐漸發現,相關勢力越來越大,幾年的發展,他們已經變成了一個完整的組織。

康熙執政61年,「他」造反70次,康熙為除後患: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 天天要聞

圖源影視

康熙十六年三月十二日,蔡寅打著「朱三太子」的旗號,率領萬人起義,「朱三太子」已經成為了一個想要摧毀清朝統治的一個代名詞。

「朱太子」似乎有一種號召力一樣,之後所發生的多次起義,都是以這樣的名義進行的,甚至還有一部分人想要用一個七十多歲的老頭為「朱三太子」的頭目。

不過最後還是被康熙伏誅了。

「朱三太子」的名氣越來越大,但是康熙並不害怕,只是「朱三太子」的號召力是不容小視的,因此只要爆發了有關「朱三太子」為名的起義,康熙次次都會如芒在背。

但每次的結果都是失敗而終,導致康熙日日寢食難安,真正的朱三太子究竟是何等身份呢?

康熙執政61年,「他」造反70次,康熙為除後患: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 天天要聞

滅不掉的「朱三太子」

其實說起來,朱三太子也就是一種名正言順「起義」的代名詞。

我國歷史記載中的每一次記錄都顯示,起兵要有一個理由,要麼是擁立前朝的血脈,要麼是反抗暴政、清君側等理由,就是明朝的棣起義,也是為了反對無能的政權。

以及我們經常看到的「挾天子以令諸侯」、「魚腹丹書」都是需要得到大眾人民的支持,因此「朱三太子」在不斷起義的同時也在擴大自己的勢力,就像野火一樣,春風吹又生。

康熙執政61年,「他」造反70次,康熙為除後患: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 天天要聞

圖源影視

想要造反的人就越來越多,朱三太子的名氣就被吹捧起來,在康熙的執政期間,少說也有70餘次的相關造反事件。

康熙每天都在擔心江山什麼時候發生危險,可想而知,康熙的精神壓力有多大。

康熙元年,蘇北地區又出現了「朱三太子」的勢力,但是勞心勞肺的抓捕之後發現,對方也是個冒牌貨,而且本人與明朝王室一點關係也沒有,對方就是一名普通的商人,大家開始懷疑,「朱三太子」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原本這一年的叛亂打壓在了萌芽狀態,但是第二年,猖獗的「朱三太子」又出現了,甚至比之前的更加猖狂了。

他們的人員不僅增多,而且還在天子腳下紮根了,還創建了自己的勢力範圍,甚至有的還加官進爵,關係網已經擴大到了朝政中。

康熙執政61年,「他」造反70次,康熙為除後患: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 天天要聞

圖源影視

造反人的權利在幾年的建設中逐步壯大,應了那句話: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康熙也派出了大將鰲拜親自前去鎮壓,只是大費周章後,被抓的人並不是真正的「朱三太子」。

很多人以為朱三太子是三皇子朱慈炯,但朱慈炯其實一直下落不明,被稱為「朱三太子」是四皇子朱慈炤

朱慈炤李自成起義後就撤回了北京,期間被李自成的部下秘密帶到了河南一帶,一段時間後,部下也因為個人問題,無法將皇子隨身攜帶,無奈情況下,朱慈照也只能獨自逃亡。

朱慈炤擔心自己的身份暴露,改名後處處小心謹慎,後來也只能苟且的生活,流落在民間的朱慈炤找了一處廟,落髮為僧。

幾年後,明朝遺子的謠傳逐漸減弱,他也開始步入正軌的生活。

還俗娶妻生子後的朱慈炤,為了生計,成為了一名教書先生,誰也不知道,這位兢兢業業的老師,有學問,有能力,怎麼就沒有考取功名,成為了當地的私塾先生。

康熙執政61年,「他」造反70次,康熙為除後患: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 天天要聞

但是誰又曾想到,自己身邊有才學的先生,居然是先朝的皇子。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收到來自山東的加急件,看過信後,康熙如釋重負,糾結在自己心中的事情,終於有了定論,信中特彆強調:他們抓住了真正的朱三太子——朱慈煥,如今的他只是一名教書先生,安分守己。

康熙執政61年,「他」造反70次,康熙為除後患: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 天天要聞

造反多次,最終被「誅九族

「朱三太子」造反了70多次,最後在76歲的時候,被「誅九族」,改名喚姓的朱慈炤叫王之明。

精通朝事的康熙一眼就看出名字的「詭異」之處,王之明,「明之亡」如此明顯的紀念前朝家族的名字,看戲一眼就看穿了。

困擾了康熙幾十年的人物,怎麼可能因為對方的安分,就掉以輕心呢?

康熙執政61年,「他」造反70次,康熙為除後患: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 天天要聞

圖源影視

清朝政府有明文規定,要善待崇禎皇帝的後代,但是朱三太子案的持續爆發,也讓清政府陷入兩難的境地,一方面,康熙想要將「反動勢力」一網打盡,另一方面,如果殺了崇禎的後代,勢必會引起民眾的憤怒。

最後沒辦法,康熙只能利用假冒皇子的罪名,給朱慈炤安了一個「莫須有」的罪名,將年逾古稀的「朱三太子」及其妻子、孩子、孫子們共計九人全部殺害,就此一來,明朝皇室的僅剩人員,全部被殺殆盡。

雖然老實人朱慈炤並沒有真正參與過謀反一事,奈何前朝遺孤,留下只會造成更大的後患之憂。

造反者利用他的身份給清朝的統治造成了極大的危險,如此一來,康熙也只能選擇「殺雞儆猴」。

只有將朱慈炤一家人滿門抄斬,才能解決持續在康熙心頭多年的心病,就這樣,造反「70多次」的朱三太子案,朱慈炤全部背鍋。

康熙執政61年,「他」造反70次,康熙為除後患: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 天天要聞

就此,康熙的一大心頭難也算是解決了,但是令康熙沒想到的是,自此之後利用「朱三太子」名義起義的事件每年還是存在,「朱三太子」已經成為了歷史上不倒的旗幟,但是遺留下來的影響,卻成為了康熙一生中揮之不去的噩夢。

康熙的心頭恨雖然一直存在,但是也促進了康熙的鬥志,這這樣奮進的王朝也會更加進步。

歷來朝代的更新,需要新的政權來將舊政權進行推翻,清朝只有推翻明朝的統治,才能創造出後來的盛景,時代需要前進的腳步,才能有更好的發展。

作為明朝統治者,他們對自己政權的滅亡心存不滿,這是我們能理解的;清朝的統治者要維護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也是無可厚非的。

這就是時代變化所需要的更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迎接更好的社會。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民國時期的銀圓哪幾種價值高?其中一種竟然拍賣達2599萬 - 天天要聞

民國時期的銀圓哪幾種價值高?其中一種竟然拍賣達2599萬

民國銀元作為特殊歷史時期的貨幣見證,部分珍稀版本在近年拍賣市場中價格斐然,極具收藏價值。下面為你介紹 5 種拍出高價的民國銀元。民國十五年張作霖戎裝像陸海軍大元帥紀念銀幣樣幣:2021 年北京誠軒秋拍,此幣以 2599 萬元的高價成交。
一種創新的新疆銀圓——喀什民國餉銀五錢 - 天天要聞

一種創新的新疆銀圓——喀什民國餉銀五錢

民國二年(1913年)至民國五年(1916年),喀什銀元局用土法機具打造有一種特殊的銀元,就是喀什民國餉銀銀元,面額只有五錢一種,鑄額甚多,版式龐雜。此種餉銀銀元是民國二年停鑄前清的喀什背龍餉銀五錢後接著開始改鑄的。銀元正背面圖文均系創新。
紀念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一次全俄總動員 - 天天要聞

紀念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一次全俄總動員

俄羅斯將在5月9日迎來「衛國戰爭勝利日」這一全俄最隆重的節日之一。因這場勝利的背後是軍民的巨大犧牲,所以這個節日在俄羅斯地位特殊、意義重大。為了紀念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無論俄羅斯官方還是民間都全面動員起來,以高度的熱情參與到這一重大節慶活動中。七座城市勝利日當天將恢復舊稱近期,俄羅斯多地的地方議會作出...
諸侯割據VS集權稱帝:項羽為何分封不稱帝?改寫歷史或自掘墳墓 - 天天要聞

諸侯割據VS集權稱帝:項羽為何分封不稱帝?改寫歷史或自掘墳墓

《史記 秦始皇本紀》: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始皇下其議於群臣,群臣皆以為便。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也就是剛剛統一天下的那一年,丞相王綰等人建議說:各國諸候剛被消滅,燕、齊、荊地遼遠,不在那裡立王,就沒有人來安定燕、齊、荊。請把皇帝的幾...
苦澀的荒唐 - 天天要聞

苦澀的荒唐

文革後期的73年,小學四年級時一個班級搞了一場隨堂批判會,校長都來參加了,因為校長聽說這個民辦身份的班主任能力挺強的,讓「啞巴」都開口說了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