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均一:張兆和繼母,因終日猜忌淪為怨婦,與繼子繼女鬥法多年,臨終卻「無葬身之地」

2023年02月09日18:30:12 歷史 9311

「後媽難當」,似乎在每個時代都是社會共識。

百年前,安徽有一位著名的後媽,與繼子繼女「爭寵」多年,最終竟「死無葬身之地」。

1921年,在為沈從文的岳父張武齡連生9個孩子後,年僅36歲的陸英因病去世。

韋均一:張兆和繼母,因終日猜忌淪為怨婦,與繼子繼女鬥法多年,臨終卻「無葬身之地」 - 天天要聞

臨終前,陸英對圍在病榻前的9個兒女留下囑託:

「娘走後,你們父親定然會另娶,日子會更難熬,萬事都要當心。」

說完,陸英便咽了氣,只留下一堆兒女哭天搶地,最小的兒子甚至還在襁褓之中。

正如她所料,僅僅半年過後,張武齡便另娶新歡,迎娶21歲的女子中學校長韋均一過了門。

韋均一本以為,合肥張家底蘊深厚,嫁進門後便可以享盡清福。

誰知,婚後不久她便發現,丈夫對自己並不甚疼愛,娶她只是為了家中有個能操持事務的女主人,僅此而已。

韋均一:張兆和繼母,因終日猜忌淪為怨婦,與繼子繼女鬥法多年,臨終卻「無葬身之地」 - 天天要聞

一進張家門,韋均一便祈盼著能早日為張武齡生下個孩子,從而穩固自己在張家的地位。

然而,世事卻偏偏不能如她所願,連懷兩胎都沒能保住。

得知陸英臨終前曾拿出大筆私房錢,委託家僕們悉心照料她的子女,韋均一甚至一度懷疑,她兩度流產乃是家中僕人和繼子繼女們動了手腳。

為此,韋均一懷上第三胎時竟連忙躲回娘家,直到生下了唯一的兒子張寧和,才敢大大方方地回張府。

有了親生兒子之後,韋均對陸英的孩子們更加忌憚又厭惡,利用繼母的身份處處加以打壓。

自陸英的大女兒張元和考上大學之後,韋均一便開始伺機使絆子,以家中孩子太多為理由,勒令張元和退學回家,給弟弟妹妹們節省學費。

不得不說,韋均一實在小瞧了這群兄弟姐妹們的團結。

幾個毛頭孩子一合計,竟然來到韋均一供職的中學,逢人便將繼母的所作所為和盤托出,利用輿論壓力給韋均一施壓。

事情鬧大之後,韋均一也只得認了栽,繼續掏錢供陸英的孩子們讀書。

韋均一:張兆和繼母,因終日猜忌淪為怨婦,與繼子繼女鬥法多年,臨終卻「無葬身之地」 - 天天要聞

隨著兒子日益長大,韋均一的生活重心也放在了唯一的兒子張寧和的教育上,與繼子繼女們依然維持著微妙的關係,不再明目張胆地刁難,卻也只是如客人一般以禮相待。

此後數年間,繼子繼女們逐漸成家,陸續搬離老宅,張家四位姐妹更是成為了合肥女性的名片,在各行各業成為翹楚。

得益於張家兒女的遍地開花,韋均一作為繼母,在老家也沾了不少光,對待孩子們的態度也逐漸發生了轉變。

韋均一:張兆和繼母,因終日猜忌淪為怨婦,與繼子繼女鬥法多年,臨終卻「無葬身之地」 - 天天要聞

在哥哥姐姐們的資助下,張寧和也得以遠赴法國求學,在巴黎音樂學院圓了自己的夢想。

然而自此之後,張寧和也在歐洲安了家,低調地結婚生子,極少再回國。

往後的歲月里,張寧和與年紀漸長的母親斷了聯繫,反倒常與哥哥姐姐們互相幫襯,盡顯人情冷暖。

韋均一:張兆和繼母,因終日猜忌淪為怨婦,與繼子繼女鬥法多年,臨終卻「無葬身之地」 - 天天要聞

自丈夫過世後,晚年的韋均一獨自一人守著張家老宅,雖然活到96歲高壽,卻也在人生最後幾十年中飽嘗孤寂的滋味。

1995年,韋均一悄然離開人世,由於親兒子遠在比利時,後事只得交由繼子張寰和料理。

許是無法接受繼母與父親合葬,張寰和決定採用海葬的方式為繼母送行。

眾所周知,中國人素來安土重遷,最忌諱「身首異處」,即便是在如今,「死無葬身之地」的海葬仍然沒能被廣為接受。

然而諷刺的是,為母親海葬的這一提議,最終也獲得了親生兒子張寧和的應允。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 天天要聞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新華社香港7月7日電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新華社記者黎雲1942年的一個夜晚,一條小船從維多利亞灣悄然駛出。船上乘坐的,有國民黨左派領袖何香凝、著名詩人柳亞子。
跨越時空的歷史迴響:長沙醫學院學子走進何叔衡故居 - 天天要聞

跨越時空的歷史迴響:長沙醫學院學子走進何叔衡故居

團隊參觀何叔衡故居。紅網時刻新聞7月7日訊(記者 任曄 實習生 周子怡 通訊員 殷雨涵 忻晨)7月5日,長沙醫學院基礎醫學院「同心振鄉,同心燃夢」團隊來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參觀學習。團隊參觀何叔衡故居。走進何叔衡故居,團隊成員們彷彿穿
(抗戰勝利80周年)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 天天要聞

(抗戰勝利80周年)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中新社北京7月7日電 題: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作者 杜燕 周錦麒 烈日下,盧溝橋上,已不見那位戴著草帽、向世界各地遊客講述抗戰歷史的老人。映入眼帘的,是身著藍色志願者馬甲的「90後」——鄭然。 接過93歲爺爺鄭福來的「歷史接力棒」,鄭然站在橋頭,向過往遊客講述銘刻於古橋的抗戰歷史與不屈精神...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 天天要聞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新聞8點見,多一點洞見。每天早晚8點與你準時相約,眺望更大的世界。如果人生是一幕戲劇,主人公黃石文的故事仍在上演。98歲,頭髮花白,走路要拄拐杖,但他始終把上身挺得直直的。近兩個月,每天晚上7點到9點,趁著這段最安靜,也是頭腦最清醒的時候,黃石文坐在養老院5樓的房間里,一字一字講出過往人生,面前的電腦將他...
國際安徒生獎得主分享會在鹽城舉行 - 天天要聞

國際安徒生獎得主分享會在鹽城舉行

中國日報7月7日電,以"本土根基與人類情懷"為主題的"水鄉生態 文學點亮"國際安徒生獎得主分享會近日在鹽城草房子文學館舉行,標誌著"我心中的樂園——世界兒童文學草房子之旅系列活動"正式拉開帷幕。 本次活動由生命樹文化促進中心、中共鹽城市鹽都區委宣傳部主辦,江蘇大縱湖文旅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承辦。鹽都,這片位於長三...
明明黃河比長江短,為何卻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 天天要聞

明明黃河比長江短,為何卻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黃河明明比長江短,為何被稱為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像中國一樣,獨佔兩條河流究竟有多難?黃河vs長江數據顯示,黃河全長5464公里,比6300公里的長江短了836公里,更扎心的是,長江年徑流量9600億立方米,是黃河574億立方米的16.
平型關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 天天要聞

平型關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不可一世的日軍進逼山西「七七事變」爆發後,日本帝國主義挑起了全面侵華戰爭。平型關之戰是八路軍出征抗日的第一仗,意義十分重大。1937年9月23日凌晨,八路軍指揮部向115師下達了作戰命令。於是,朱德電令第115師「向平型關、靈丘間出動,機動側擊向平型關進攻之敵」。八路軍第115師主力由紅一軍改編,在平型關戰鬥中投入...
「80後」縣長戴吉國,主動投案!他曾要求下屬不當反面案例「主角」 - 天天要聞

「80後」縣長戴吉國,主動投案!他曾要求下屬不當反面案例「主角」

據云南玉溪市紀委監委7月7日消息:玉溪市華寧縣委副書記、縣長戴吉國涉嫌嚴重違紀違法,主動投案,目前正接受玉溪市紀委監委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戴吉國(資料圖)公開簡歷顯示,戴吉國,男,漢族,1982年8月生,大學本科學歷,中國共產黨黨員。戴吉國歷任江川縣委政研室主任,共青團江川縣委副書記、書記、青聯主席,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