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信封的正面收信人和地址:河南郾城縣鄧襄鄉河東李中學,中間寫著康魯偉同學收,下面寄件地址八個紅色的大字: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仔細看信封上蓋的紅色郵戳:1991、1、14、北京
這是一封距今將近32年前的信件,居然還在,真是太令人驚喜和意外了。
感謝我自己的堅持,一直沒有賣了在別人眼中就是廢品的書報雜誌,也感謝每次我回到老家都嘮叨一遍的母親,沒有狠狠心賣給某一個收廢品的老頭。讓這封塵封已久的信件重現在眼前。我不讓賣掉的理由很簡單:放在在家裡,也不佔地用地方,啥時候找資料,還有個地方扒拉。
從信封里抽出來一張對摺的白紙,小心地鋪展開,看到用列印出來的一段文字。從這段文字的內容中得知,除了這封信外,隨信還附有一張新年賀卡。下面的落款是: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少兒俱樂部節目 月月 1990年歲末。
看到這裡,有人可能會問,32年前,真的很有年代感。還有一部分朋友會說,那時候還沒有我呢。更有一些朋友會問,你就叫康魯偉啊!接下來,讓我打開記憶的閘門一一告訴你。
32年前的郾城還是一個縣,但比漯河有名。他還不屬於漯河市管轄。如今成為漯河的一個區。
32年前的郾城還有一個管轄的鄉叫鄧襄,距離俺村4公里。如今她升格為鎮,並且由於區劃的緣故,現在隸屬召陵區,更準確地說屬於漯河市經開區。
32年前的河東李村有一座鄉鎮初級中學,為了方便那時候鄧襄鄉西南片的農村孩子就近上學而建成的。
據說那時候,不僅隸屬於鄧襄鄉的河東李村、伊庄村、後鄉村、下坡村的孩子就近上學,還吸引了學校周邊河南西平先人和鄉高橋村、花牛村、郜庄、黃庄村的孩子前來上學。
那時候,不是因為這座學校環境優美,教學質量好,而是源於孩子就近有學上,放學了直接背起書包就跑到家了,家長不用太操心。如今,不但這所中學撤併了,就連三個村整合到一塊的河東李小學都沒學生了,只留下一座空落落的校園。就近上學,終於在去年的9月份畫上了句號。
信封上收信人並不是我,是我哥。這封來自北京的信件就是寄給他的。其實他身份證上名字並不是這個魯字。
記得,我哥那時候給我講過。他上學時,在課本里學習魯迅的作品。或許聽了當時語文老師的講解,他喜歡上了魯迅和他的作品,非常崇拜魯迅。說不清當時是自己把名字改了,還是這位老師把他的名字該了,我已經記不清了。
在他心中,他有一個自認為教書非常好,深受學生喜歡的、年輕的教語文的胡老師。具體叫什麼名字已不記得了。好像這位老師的老家在河南西平縣五溝營某村。
後來,河東李中學撤併,這位老師並沒有跟隨原校師生去新的學校,回老家小學教書去了。因為那時候河東李中學的老師大多都是民辦老師或者代課老師。
之所以沒有跟隨去新學校,大概因為距離老家太遠,真的無法照顧家庭,不能及時去地里干農活。主要是那時候的民辦老師待遇太低。
那時候,一個農村孩子和遙遠的北京的國家電台通信是很少見的。可是,我哥抱著試試看的心情,鼓足勇氣寫信和主持人聯繫上了。
那時候的農村,電視對大部分家庭來說還是一件奢侈品。家裡的大人獲得信息和娛樂的方式就是收音機。父親在我們哥倆很小的時候,就買了一台收音機作為擺設。父親喜歡聽新聞河南豫劇。而哥哥喜歡聽小說廣播劇之類的節目。我跟隨哥哥聽。他聽啥我就聽啥。
那時候,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除了《新聞和報紙摘要》《小喇叭》,有《午間半小時》《今晚八點半》《四三九播音室》少兒節目有《星星火炬》哥哥喜歡聽張悅主持的《青春年華》。不知道信中的月月是不是當時的張悅呢?或者另有其他主持人。
可能有人會問《青春年華》是一檔青年的節目,為什麼寄信人來自少兒俱樂部呢?我想有可能主持人看到來信是一名中學生,就把信件轉到少兒俱樂部了吧。現在也無法求證了。深受父親和哥哥的影響,我也愛上廣播,並且一直到如今,未來也會一直深愛著········
翻到這封信後,我拿出手機拍照,把照片發給哥哥。哥哥看到後顯然很激動,從他的話語中:「哦,想起來了。這時間長了。你在哪裡扒出來的?」我能真切感受到他久違的激動和喜悅。
2023年來了,你有多久沒有收到信件了。元旦,你有多久沒有收到新年賀卡了?好懷念收到新年賀卡的那些年,好想念我們彼此給對方郵寄新年賀卡的朋友。這麼多年過去了,你們還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