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是人類文明中難以揭過的罪惡,但在人類世界中,戰爭卻又具備著不可否認的某些積極作用。
一個強大國家的崛起,一個偉大民族的興盛,往往都離不開戰爭。
人們厭惡,懼怕著戰爭,但卻切切實實的享受著戰爭所帶來的紅利。
縱觀古今中外,無有不流血之革命,無有不犧牲之奮進。
黃帝戰蚩尤於涿鹿,終成華夏始祖,秦始皇橫掃六合,伏屍百萬,方奠定中華兩千年封建王朝之根基。
漢武帝漠北一戰,擊潰匈奴,奪取亞洲大陸乃至世界霸權,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強國,至今無數人都以強漢為驕傲。
偉人曾經說過:「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真理只存在於大炮的射程之內,抗美援朝正是新中國的立國之戰。
無數先烈血灑異國他鄉,據不完整統計,被美軍俘虜的志願軍戰士約有2萬餘人,但最終卻只有7千餘人回國。
剩下的兩萬多人去了哪裡?他們身在何方呢?
抗美援朝
新中國建國之後百廢待興,神州大地滿目瘡痍。
不僅是八年抗戰和解放戰爭,中國的發展早就停滯在了清末。
近一個世紀以來,華夏大地無時無刻不籠罩在黑暗分裂的烏雲之中,內憂外患接踵不斷,根本就沒有時間和資本去建設和發展。
雖說已經是處於20世紀中期,但和其他經過工業革命,乃至兩次世界大戰洗禮的歐美列強相比,其間的差距是以世紀為單位計算的。
萬事開頭難,雖說距離世界強國的標準是一條常人難以想像的鴻溝,但先輩們卻並不氣餒,自信我們的民族從來不會輸給任何人。
可就在我們準備紮根建設當中去的時候,距離我們不遠的鄰居,朝鮮半島上卻爆發了一場戰爭。
美國絲毫沒有顧及新中國的感受,強行組織起了聯合國軍,由麥克阿瑟指揮,實施了著名的「仁川登陸」。
這一戰略大獲成功,基本上可以說是消滅了北朝鮮的所有有生力量,戰爭的天平頃刻間便傾向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列強。
朝鮮半島距離我國的東三省不過是咫尺之遙,中間只隔了一條短短的鴨綠江。
老祖宗說的一句話,叫作「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而且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意圖也非常明顯,就像是鴻門宴上的「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新中國正是這個沛公,可當時卻是形勢比人強。
正如先前所說的,我們的實力與歐美列強相比,不論是從武器裝備,還是後勤補給綜合國力等方面來說,雙方不可同日而語。
在那個時代,真正從國力和各方面實力能夠與美國抗衡的,也只有同為超級大國的蘇聯了。
不過蘇聯可不會公然下場出手,能夠出手的,就只剩下剛剛建國沒有多久的新中國了。
於是,一代偉人力排眾議,親自任命彭德懷元帥為志願軍總司令,就此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壯烈序幕。
戰爭的殘酷,遠超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的想像。
血肉橫飛,殘肢斷臂灑滿荒野不過是家常便飯,最可怕的是不知從哪裡襲來的流彈,在你絲毫沒有反應過來的瞬間,就會奪走一條鮮活的生命。
面對美軍的鋼鐵洪流,志願軍戰士手裡卻只有小米加步槍。
一把炒麵,一把雪,美軍卻能坐在溫暖的帳篷里加熱牛肉罐頭,擁有制空權的他們,甚至能夠為戰壕中的士兵空投給養。
但物質條件的缺乏,卻沒有打垮我們這支鋼鐵鑄成的人民軍隊!
俘虜問題
五次戰役之後,雙方也打得精疲力竭,戰場上各有勝負。
但說白了,戰爭只不過是政治的延伸手段,美國無法徹底掌控朝鮮半島,那這場戰爭就基本上算是輸了。
中國贏了,但卻是慘勝,正好印證了那句話:戰爭中沒有贏家。
戰後的各項問題中,關於俘虜一事的處理也十分讓人頭疼。
因為傳統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中國自古以來對於被敵方俘虜的戰士,往往都不會給予同等戰士的尊重和照顧。
中國人講究氣節兩個字,被史書所歌頌的正面典型,也基本都是寧死不降的大將文臣等,這些人被歌頌為民族英雄。
諸如文天祥,史可法等等。
其中最為著名的一個例子,就是漢武帝時期的大將李陵。
李陵部下五千餘人被匈奴數十萬大軍圍困,李陵率領部下拚死抵抗,殺傷匈奴數萬,最後羽箭告罄,被迫投降。
漢武帝聽說之後當即下令將李陵全家滅族斬首,司馬遷僅僅只是為其辯護了一句,就遭受了腐刑。
僅此一點就不難看出,中華文明數千年傳承下來的傳統觀念,對於戰爭俘虜究竟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態度。
戰後雙方交換俘虜,據不完全統計,志願軍被俘的戰士有2萬餘人。
其中七千多人在戰後簽訂完合約之後,就隨志願軍大部隊一起返回了大陸。
經過一系列的審查甄別。
八十年代之後,慢慢為這些老兵恢復了名譽。
至於剩下的兩萬多人,則是在美國情報部門的循循善誘下,最主要的恐嚇和要挾。
最終選擇去了台灣。
遠在台灣的蔣介石,要求美軍司令部將這批人送往台灣。
而美國對此則是順水推舟,這批人就此來到台灣定居生活。
對於每一個走上戰場,為國家和人民浴血拚殺的戰士,都應該給予他們最高的禮遇和尊重。
不是只有為國捐軀才算是英雄,這些因為戰爭而被俘虜的戰士,不能因為他們被俘,就剝奪了他們曾經為國浴血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