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皇帝,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明成祖朱棣,等等。而今天我們要講的是宋朝的一個皇帝——趙恆。
宋真宗趙恆,是宋太宗的第三子,宋王朝的第三位皇帝。他是位守城皇帝,雖早年有些許政績,晚年卻昏聵,政治日益腐敗,而他性格軟弱,對遼屈膝求和,開了對遼國納幣輸絹的頭,百姓的負擔日益沉重,宋朝的國力也日益衰弱了。
公元968年,宋真宗趙恆初名趙德昌,後又改名元休、元佩、被冊立為皇太子後,又改名為趙恆。
趙恆是太宗的第三子,非嫡非長,然而最後坐上皇位的就是他。太宗是繼承兄長之位稱帝的,他做了皇帝後,就對自家人嚴加防範、生怕有人跟覦自己的位置。結果兩個侄子德昭和德芳都英年早逝,弟弟延美抑鬱而終,長子無佐被逼瘋,次子元偶暴亡了。
公元995年,太宗冊立28歲的三子元侃為太子,並改名為趙恆。公元997年三月,太宗逝世,太子趙恆繼位,即宋真宗,次年改元咸平。
宋真宗即位後,擁有奮發圖強的雄心。他一上台,就對政權核心人員做了一次大的調整。提拔輔佐他即位的功臣呂端、老師李至等人,同時貶黜李昌齡等人。
他還下詔廣開言路,鼓勵群臣直言進諫。公元998年十月、真宗又罷免了宰相呂端和李至,另任張齊賢和李沆為相,對中央政權的其他人員也進行了調整。接著真宗就著手整頓吏治,解決機構臃腫、貪污腐敗、官吏冗濫、科舉作弊等突出問題。同時他還約束皇親國戚和宦官的行為。
真宗在施行政治改革的同時,也十分重視發展農業。他曾言:「國家大事,是食為先。」他勸農課桑、賑濟災民、減免賦役、廣興屯田、獎勵墾荒。通過這些措施,真宗在位前幾年,宋朝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出現了小康局面、被後世稱為「咸平之治」。
真宗在內政上頗有才幹,在外交上卻很無能。他在深宮長大,養成了儒弱優柔的性格。在對待與鄰邦遼國的關係上,他缺乏太祖的雄心膽識,甚至還不如兩次伐遼失敗的太宗。他的軟弱和消極,在對遼問題上徹底暴露出來了。
自太宗伐遼失敗後,宋對遼就一直消極抵抗,而遼軍則轉守為攻,不斷南下侵擾宋朝,咄咄逼人。此時奉守邊境的楊延昭,乃名將楊業之子,人稱楊六郎,他積極抵抗,多次打敗遼軍,令遼人聞風喪膽。可是宋朝皇帝懦弱,僅靠個別武將的孤軍奮戰,根本無法抵擋強悍的遼人。
公元1004年,遼國文武雙全的女強人蕭太后又與兒子遼聖宗,率領20萬契丹軍侵宋。遼軍來勢凶,很快就攻下了宋朝的天雄、德清兩大重鎮,直抵澶州(,嚴重威脅到宋都濟京的安全。宋真宗聽說後,立即下詔令各路大軍「勿與戰」。但是,遼軍的氣勢太盛,一時間連戰連勝,戰局形勢十分危急。
宋朝舉國皆驚,真宗與群臣商議對策,大臣們意見不一,爭執不休。宰相寇準等人主戰,並請皇上御駕親征;大臣王若欽等建議真宗遷都金陵避難。真宗雖然害怕打仗,但又覺得遷都不能解決問題,就硬著頭皮親征抗遼。
這年十二月,真宗駕臨澶州,接見了守城眾將。皇帝親征,極大地鼓舞了宋軍的士氣;而此時遼軍孤軍深入宋地,後援不足,糧草也接濟不上,所以戰爭局勢很快發生了轉變。
宋軍不斷取勝,遼軍舉步維艱,蕭太后和遼聖宗就有了罷戰議和之心。宋軍此時正處優勢,可是真宗很怕打仗,就憑著戰略優勢與遼人議和。最後宋遼兩國達成協議;雙方休戰,結為兄弟之國,宋每年向遼「歲貢」銀10萬兩,絹20萬匹。因協議在澶洲(又叫澶淵)簽訂,所以史稱「澶淵之盟」。
因為宋朝在自己佔據優勢的情況下,卻向別人屈服,所以「澶淵之盟」對宋人來說是個極其屈辱的條約。宋朝不但沒有收回燕雲十六州,而且每年要送給遼人大量的財物,這也為後來宋朝每位皇帝都向遼納貢開了頭,從而給百姓增添了沉重的負擔。
不過「澶淵之盟」後,宋遼兩國保持了長達百年的和平,也促進了兩國的經濟和文化交流。宋遼矛盾暫時解決後,西北的党項政權也主動意與宋言和。党項就是後來的西夏,党項首領李明德由此獲得了真宗豐厚的賞賜。兩國在保安軍、延州等地設置集市,開展貿易互市。
這樣,宋真宗以高昂的代價,換取了與契丹、党項的和好關係,暫時穩定了宋朝的西部和北部邊境。真宗花費了巨大的精力,才消除了外患。此時,北宋朝廷內部矛盾尖銳,幾派人馬爭鬥不休。宋真宗性格軟弱,就不喜歡耿直的宰相寇準,他當時起用寇準,只是為了幫自己渡過難關。於是,宋江之戰後,主和派的王若欽、王旦等人就得到了真宗的重用。他們進讒言誣陷寇準,說當初寇準請皇上親征,其實是拿皇上來「孤注一擲」,真宗就順勢罷免了寇準。從此朝廷就由王若欽等奸佞小人把持,這樣朝政就日益腐敗了。
真宗到了晚年就逐漸懈怠,再也沒有鬥志了。他熱衷祥瑞,迷信祭祀,天天求神拜佛,希望神仙保佑自己,不少小人就趁機鑽營。
公元1018年二月,永興軍巡檢使朱能上奏稱「天書」降臨乾祐。真宗深信不疑,用隆重的儀仗奉接「天書」人宮,他還大赦天下,又召來13000多僧尼在天安殿為自己祈福延壽。
三月,真宗在文德殿召集百官入朝,在文德殿上,真宗宣布了一個令人吃驚的決定。他宣布取消大赦天下的命令,因為他認為:「大赦之恩,是上天的旨意;大赦之義,是順應天意。」真宗還為自己的延壽行為作了一些宣傳。「天書」是由僧人從民間搜集來的《老子》《道德經》等道教經典殘本或傳說而成。
真宗無心政事,天天忙於求福,結果他的身體卻越來越差了。公元1022年二月,真宗就病逝了,終年55歲。太子趙禎繼位,即宋仁宗。真宗死後,葬於永定陵,謚號「元孝皇帝」,廟號「真宗」。他在位25年,前期勤政,後期昏庸。他死後,宋王朝的社會危機就逐漸暴露出來了。
由於皇帝的荒淫,朝廷中出現了很多貪官污吏。他們搜刮民財,大肆搜刮,造成人民的生活非常困難。老百姓對此很不滿。
到了宋仁宗的孫子宋神宗時期,朝廷中又出現了一股新的力量——范仲淹、歐陽修等人。
他們主張改革和整頓吏治,實行「慶曆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