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秋,上海街頭多了兩個流浪的孩童,在兩個孩子不知道的地方,有一群心急如焚的大人正在焦急地尋找他們。
這兩個孩子,正是毛主席的二子——毛岸英與毛岸青。其中毛岸青在與邵華結婚後,曾與妻子邵華請毛主席寫詩留念,毛主席在寫「我失驕楊君失柳」時,卻寫成了「我失楊花君失柳」,這是為什麼呢?
毛主席舊照
人生最痛苦之事
在毛主席的人生中,妻子楊開慧的壯烈犧牲無疑是他最自責和一旦想起就肝腸寸斷的經歷。楊開慧是岸英和岸青的母親,她於1930年11月14日,因為國民黨反動派的迫害下永遠離開人世。毛主席聽說這個消息後仰天長嘆:
「開慧之死,百身莫贖。」
而楊開慧犧牲時,毛岸青只有7歲。
楊開慧與岸英、岸青
失去了母親的毛岸青與哥哥岸英、弟弟岸龍相依為命,只是他不曾想到,小弟岸龍會在這不久後因病早逝。
岸龍的離開讓兄弟倆非常難過,再加上寄人籬下的生活非常不好過,1935年秋天時,岸青與哥哥離開了暫時的「家」,他們寧可在街上流浪,也不想面對精神上的苛責。
在流浪期間,岸青因為受到特務巡捕的毒打,導致兩耳失聰,留下了腦震蕩的病根。本以為這樣的流浪生活還要過很久,但所幸上海特科的同志找到了兩個孩子,這才讓毛氏兄弟生活好過一些。
岸青與哥哥岸英
1947年,毛岸青與賀子珍一起回到哈爾濱,而後毛主席又將岸青接到了自己身邊,經年的分隔兩地並沒有影響到主席與毛岸青的父子之情。
在毛主席的鼓勵和建議下,毛岸青於新中國成立後選擇進入中宣部工作。親人就在身邊,工作順心生活和諧,這種淡淡的溫馨和美好讓毛岸青眷戀不已。然而1950年時,岸青的哥哥毛岸英犧牲了。
消息傳回來時毛岸青簡直難以置信,根本無法接受自己至親離世的毛岸青很快舊病複發,身體和精神上的折磨讓毛岸青愈加消瘦。
1950年毛岸英犧牲了
彼時毛主席也為岸英的犧牲傷懷不已,他不能接受岸青也出事,所以安排岸青前往蘇聯養病。一直到1955年,毛岸青才再次回到祖國。回國後毛岸青一直在大連療養,雖與父親時常通過電話書信交流,但因為毛主席工作繁忙,父子倆甚少見面。
1957年夏天,毛主席特地趕去大連,想看看毛岸青身體情況是否有所好轉。在談話間,毛岸青忽然有些懷念和惆悵地對父親說:
「爸爸,其實我已經有好幾十年沒有夢見媽媽了。但是昨天她來了,笑著的樣子跟以前一樣好看。她還跟我說,『孩子,我不能給你爸爸抄文章了,你要好好練字啊!』」
岸青與岸英的母親楊開慧女士
說到這裡岸青又不可避免地回想到哥哥和弟弟,不免開始落淚。毛主席的眼底也流露出悲傷和苦悶,半晌,毛主席默默掏出一張信紙,對兒子說:
「岸青,這是我不久前寫的一首詞,你看看。」
毛岸青接過信紙,之間上面寫著:
「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颺直上重霄九。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
毛主席曾寫過一首《蝶戀花·答李淑一》
正是《蝶戀花·答李淑一》,毛岸青邊讀邊哭,他清楚這是父親寫給母親楊開慧的,而毛主席當時坐在一側,一根接一根地抽煙,強忍淚水不願意哭出來。
正如毛主席曾字字泣血說的那樣,「開慧之死,百身莫贖」,就和毛岸青一樣,毛主席也從未忘記過楊開慧。一直到兩年後,毛主席在接見楊開慧的好朋友——李淑一時,還曾提及自己寫得這首詞:
「前年,她把悼念柳直荀的詞寄給我,我就寫了《蝶戀花·答李淑一》這首詞和她,完全是照她的意思和的。」
李淑一女士舊照
主席寫詩留念
《蝶戀花·答李淑一》對毛主席、對李淑一、對毛岸青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在毛岸青和邵華結婚後,夫妻二人於1963年9月1日請毛主席寫詩留念時,毛主席提筆開始寫《蝶戀花·答李淑一》。
不過在第一句寫完時,毛岸青和邵華都感到奇怪,因為毛主席寫成了「我失楊花君失柳」,二人沒忍住提醒毛主席說:「不是『驕楊』嗎?」毛主席沉默了片刻,回答說:「稱「楊花」也很貼切。」
毛主席舊照
為什麼毛主席要這樣寫呢?從《蝶戀花·答李淑一》的創作背景來看,這首詞是毛主席在收到李淑一悼念丈夫柳直荀的詞時,寫的一首和詞,以表達自己對楊開慧、柳直荀的深切的懷念和痛悼的深情。
「我失驕楊君失柳」,一個「失」字,明確寫出自己與李淑一當時愛情的損失、友誼的損失,還有革命的損失。在回答章士釗先生「『驕楊』兩個字怎麼理解」時,毛主席也直言:
「女子革命而喪其元,焉得不驕?」
這是毛主席對楊開慧女士為革命而犧牲的驕傲與敬仰。
毛主席正在寫東西
但是關上門,在只有兒子與兒媳立於身旁的場合,毛主席就不僅僅是偉大的共和國領袖。
如果說「驕楊」是毛主席作為一國領袖對革命烈士的頌揚,那麼「楊花」就單純的只是屬於夫妻之間的昵稱,是丈夫對妻子的愛戀,是毛主席想要帶上楊開慧的那一份,給兩個孩子送上關懷和祝福。毛岸青和邵華在聽完毛主席的回答後也曾感慨:
「稱『驕楊』表達了爸爸對媽媽的讚美。稱『楊花』,又表達出爸爸對媽媽的親近之情。」
毛岸青夫妻與毛主席合影
不是第一次寫
實際上這也不是毛主席第一次給毛岸青、邵華寫詩,早在1959年時,毛主席就已經認識了邵華,因為邵華當時就讀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史專業,毛主席很喜歡和這個晚輩一起談史論詩。
在談論到曹操以及曹操的兩個兒子——曹丕和曹植時,毛主席還問過邵華喜歡三人中的哪一個。
後來二人還聊到了王勃、陸遊……毛主席均手寫了一些詩詞送給邵華,這些「禮物」都被邵華妥帖地收藏起來。
毛主席與邵華
後來到1960年,邵華與毛岸青走進婚姻的殿堂,在大連生活了兩年後,邵華隨毛岸青回到北京,邵華原計劃是繼續到北京大學讀書,但她因為缺課太多,學習跟不上,情緒一直很低落。
再加上毛岸青因為早年腦震蕩的病根,身體很不好,一點兒刺激就使得他不得不居家卧床修養。
學習壓力加上照顧丈夫的壓力,讓這對小夫妻之間不免出現了一些摩擦。毛主席知道後搖搖頭,他作為一個過來人,其實很理解邵華的心情。
毛主席與邵華合影
1962年時,毛主席給邵華寫了一封信:
「要好生養病,立志奔前程,女兒氣要少些,加一點男兒氣,為社會做一番事業。企予望之。《上邪》一篇,要多讀。」
這段內容的下面就附帶著《上邪》全詩:
「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毛主席與岸青夫妻等人的合影
《上邪》是《饒歌》中的一首情詩,此詩自「山無陵」一句以下,使用了五件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來表達自己的愛情到底有多麼「生死不渝」,全詩不長,但充滿了磐石般堅定的信念和火焰般熾熱的激情。
毛主席隨信寄來的這首詩,讓邵華不免想到自己和毛岸青曾經經歷的種種,之後邵華與毛岸青的感情趨於穩定,二人時常去探望毛主席,喜愛詩詞的邵華會拉著丈夫一起,央求毛主席寫詩留念。
岸青與家人
而這一舉動,也正好讓《蝶戀花·答李淑一》多了另一個柔情的版本:
「我失楊花君失柳,楊柳輕颺直上重霄九。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