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五千年的歷史文化長河中,有許許多多的民族他們從無到有,也從有到無。
可是有個部族他起源於我國的文字記載開始,綿延近二千多年,歷經夏商周三代,始終滅不掉的一個部族,最後卻統一了華夏,那這個部族到底是哪一個?究竟他有何魅力,歷經千年還越發健碩呢?
何為「東夷」?
話不多述,這個隨著中華民族而屹立不倒的部族,名叫東夷。
說到這可能有很多人要問?不對吧,是秦始皇第一次統一華夏大地的,秦始皇是秦國人呀?不錯,是秦國的嬴政,但也是東夷的嬴政。先放下秦國和東夷關係不表,我們先來說說東夷。
東夷,古語譯成東方之人,是古代中原對東部各部落的統稱,東夷族群形成距今約8500年前後。
最初主要分布在古河濟之間及泰山以東以南的區域,今天的山東、江蘇等地。「東」「夷」兩字最早出現在3300年前的的骨刻文字中。
「東夷」族群的發展
東夷最早的故事追溯到原始人類的早期活動之中,他們最早居住在山東魯山的洞中,以採集果實和狩獵野獸為生。
後隨著族權的擴大,逐漸遷徙到山東平原上,並在此開始馴化動植物,開啟了九州大地最早的農業活動,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三皇五帝」中的伏羲和少昊為上古時期東夷族的祖先和首領。
歷史推至大禹晚年,他有意學習堯舜傳位給與他一起治水的伯益。伯益,嬴姓,也屬於東夷部落,他很有才幹,他曾發明鑿井技術。
在後面的與夏啟之間爭奪部落首領之位,也是夏後氏和東夷部落之間的爭鬥,後伯益失敗,夏朝建立。
在夏啟晚年生活奢靡,朝政混亂,在其子太康繼位之後,東夷族首領后羿,在太康外出遊玩狩獵的時候,發動政變執掌權柄,這個歷史書上 「太康失國」和「后羿代夏」的故事。
隨後東夷各部落,與周邊部門相互融合發展,有很大部分融入上古的華夏族群。
東夷和秦國
關於秦國人的起源,最早出現在司馬遷的《史記》記載,說秦人在西戎地界,守衛國家西部,其實當時東方各國認為秦人為西部犬戎一族,但是他們說「秦為西戎」確實很大程度上的蔑稱。
在2008年在香港發現的一批戰國時期的竹簡(後捐贈給清華大學,也稱「清華簡」)記載,「秦人最早是是東夷的一隻,其祖先最早追溯到是盤古、少昊,生活在今天的山東一帶」。
在周朝的時候秦人為周王室養馬,並鎮守西部對抗西戎,後來與西戎的戰爭中,秦國取得大勝,被周王封為王公,在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後,北部少數民族進犯中原,因帶兵勤王護駕,秦國被封為西部諸侯,秦國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的一員。
其實,現今我們稱為的秦人,更多的是華夏民族形成早期,東夷文化、西狄文化、商文化、周文化等多種文化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東方華夏族的一員。
秦國到秦朝
初次看到「秦國」和「秦朝」,對歷史不太了解的人,以為他倆貌似一樣,傻傻分不清楚。其實很簡單,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封秦穆公為諸侯。
秦國建立,後經秦國歷任君王拼殺,在最後一任親王嬴政帶領之下,到公元前221年消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秦朝之前為秦國,秦朝實在秦國的基礎上建立的。
說回秦國,秦國在秦襄公贏開立為諸侯開始,到秦始皇帝嬴政為止,五百多年時間裡,共有31位君主,其中除去立國的襄公和滅西夷十餘國的秦穆公嬴任好,秦國的輝煌歷史開始於秦孝公嬴渠梁。
因為此時秦孝公時期秦國因為一場變法,而真正在百十餘諸侯中脫穎而出,秦孝公不拘典法古籍,發布面向天下的招賢檄文,召六國英才為秦圖強,承諾與強秦之人共享秦國之地,衛國人姬鞅(後受封商君,後才稱為商鞅)應召而來。
他以法家理論為基礎,革新變法的一系列舉措,得孝公全力支持進行變法。
在政治領域,革新戶籍、爵位、行政、民俗制度,制定並實施嚴苛法律,在經濟領域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重農抑商;
在軍事領域,獎勵軍功,帶頭收復河西之地,使得秦國國力得到飛速提升,擺脫不入流諸侯之位,一躍成為成為與齊、楚並霸的戰國列強。
至秦惠文王堅持變法制度,剷除頑固勢力,重用縱橫家張儀,連橫六國,吞併巴蜀,使得秦國領土進一步擴大,會後,會盟稱王,成為秦國國君由「公」到「王」。
至秦武王,平定蜀動亂,改革內部官員設置,廣修田產律法,接力為秦國謀強。
至秦昭襄王,大軍東出,發動長平之戰,攻佔大量城池,領土空前不斷擴張,消滅六國有生力量,使得之不能與之單獨抗衡。
及至秦孝文王和秦莊襄王時期,對內加強改革,對外剿滅滅周王室,繼續強大秦國實力。
來到最後,秦王嬴政,對實行軍政改革,平定內亂,剷除權臣呂不韋,對外採取遠交近攻外交國策,賄賂六國眾臣,離間朝堂關係,瓦解六國連縱盟約。
從公元前230年開始十年間覆滅六國,結束東周以來百年間的分裂混戰,創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中央集權制君主國家。
對於「秦」人們充滿了許多複雜感情。他從一個附屬周王室的一個附庸小國,憑藉是幾代君王不懈努力,和老秦人不畏艱苦地奮鬥。
在一次次改革之中逐步強大,也在一次次戰爭中脫穎而出,統一華夏大地,將中國歷史帶入新的階段。
但後面,他的領導者又大興土木,驕奢淫逸,僅僅傳二世而亡,不由讓人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