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多分的縣狀元,人大高才畢業生,上海高科技創業公司CEO,嬌妻愛女,這樣妥妥的人生贏家,卻在煙火氣的生活中,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
他把資產變賣分給前妻和女兒後,突然音信全無,直到多年後,家人在爆火的短視頻里,看到了邋裡邋遢,破衣爛衫卻笑得超凡脫俗的他。
人生無常大腸包小腸,這個昔日的高考狀元、人中翹楚常學福,為何會流落街頭,又有什麼隱情呢?
01 寒門貴子,一朝得意
1997年6月,河南駐馬店汝南縣的一個小村莊沸騰了。
只因高考成績出來,老常家的小子常學福考了839分(1997年河南高考卷總分900分),成了他們縣當之無愧的高考文科狀元。
老常家所有人都喜笑顏開,呼朋喚友的大擺宴席,街坊鄰居也連續不斷地來祝賀沾喜氣,村長很大方的專門請了舞獅隊來熱鬧。
小城鎮出了狀元還是很轟動的,縣長帶著人敲鑼打鼓的來賀,還給常學福包了一個大紅包以示嘉獎。
自此常學福的名字頻繁出現在學校和政府部門的橫幅上,他還接受了記者採訪,一時間,常學福成了家喻戶曉的風雲人物,被人交口稱讚,風頭無兩。
彼時的常學福,青澀的學生氣掩不住少年的意氣風發,他的驕傲和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但為什麼,那麼高的分沒上清華北大呢?原來常學福估分比較保守,他的老師為了穩妥,建議報考中國人民大學。
就這樣,常學福成了人大哲學系的一名學生。
他也第一次知道了哲學的終極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寒門出身的他,初時很迷茫,尤其是乍然穿梭在光鮮亮麗人才濟濟的校園,他會窘迫會不安會無所適從。
於是他開始用哲學的思想去思考問題,思考人為什麼活著,又有意義?自己從小發奮讀書走出小山村考上名校後,歸途又在哪裡?
但哲學這座大冰山,只知其一難知全貌,於是他努力學習,除了看書還是看書,他讀四書五經,讀文學哲理,他熱愛這些書籍啟發他思考和感悟人生。
也許這個階段的他感悟到的人生意義是事業有成、光宗耀祖,成為父母的驕傲。所以,雖半工半讀,他的成績依然在人才輩出的學校名列前茅。
現在回過頭來看,大學選擇的哲學專業,是他人生轉折的誘因。
02 學霸屬性,跨行創業
2000年6月,四年的大學生活結束,常學福畢業了。但好巧不巧,正趕上大學生國家不再包分配工作,這也就意味著常學福和同學們只能自己找工作。
憑藉優秀的履歷、出色的能力,常學福被山東威海的一家公司錄取。
常學福是個頭腦聰明的學霸,很多東西一看就會,不過短短几個月時間,他就職位晉陞,工資翻倍增長。
可走出學校這個象牙塔,進入社會,不只是不再是學生這個身份的轉變,生活的節奏也大大不同。
常學福初入職場人,很受領導重視,隨著職位的晉陞,他常常需要應酬。
工作之前,他滴酒不沾,可中國人的生意場就是酒場,雖有意鍛煉酒量,可每次酒局之後的頭暈噁心難受,仍是讓他無力招架,尤其是應酬的過多,讓他的身體素質越來越差。
加上威海的慢節奏和北京的節奏完全不同,思索了一番後,常學福就辭職回到了北京。
然後找了一份工作,就這樣工作兩三年的時間,他存了不少錢。有了錢之後,常學福忽地就萌生了遊歷人間的想法。
無巧不成書,此時他大學好友的一番關於計算機將會讓整個世界縮小為地球村的言論,讓他看到了際遇。他決定搭上計算機這列飛速發展的快車,見識時代的新潮流。
於是他辭職去了上海,找工作沒多久,他就被一家不錯的公司錄取。
不得不佩服常學福,他一個學哲學的自學跨行到計算機公司,這其中付出的精力和毅力是難以想像。
因工作出眾,能力卓越,常學福很快又成了領導跟前的紅人,帶出去應酬又成了常態,常學福很不喜歡白天工作後,晚上吃吃喝喝的生活節奏。
於是,拖著疲憊身軀的他在深夜回到空蕩蕩出租屋後總是反思:這是我想要的生活嗎?什麼樣生活才是我真正想要的?
因為疑惑越來有越多,常學福想辭職的念頭蠢蠢欲動。他想既然這樣的方式我不喜歡也不適應,那我何不建立的自己公司制定我適應的規則呢?
想通了以後,他就提交辭呈,開始創業。事實證明,天才學霸一旦認真去做,無論在哪個領域都能做出一番成就。
他本就是奔著計算機行業,切身接觸後更覺得有搞頭,於是他做起了計算機服務類公司,提供專家技術諮詢服務及銷售各類計算機軟硬體。
當時正趕上高新科技發展的旺季,常學福的公司很快就開始盈利,經過堅持不懈地努力和奮戰,常學福終於在上海有了一席之地。
彼時,他創業成功,購房購車,手握巨額財富,用世俗眼光來看簡直是人生高光時刻。
03 別嬌妻愛女,人生失意
創業成功後的常德福,成功人士的氣質凸顯無疑,這也讓他遇到了一個同樣出色的姑娘。
沒多久,倆人攜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後還有了一個漂亮女兒。
常學福一個農村娃,憑藉自己的能力,在繁華的大上海立業成家,嬌妻愛女在懷,父母身體康健,成了妥妥的人生贏家。
所以,每次他帶著妻女回到家鄉時,都會受到鄉親們熱情的誇耀和羨慕,畢竟他是他們小城的驕傲,與有榮焉。
上海的快節奏、高消費,讓常學福深知錢的重要性,加上女兒的到來,作為新手爸爸,他期望給孩子更好的一切,所以他工作更加用心,常常為了項目加班加點,幾乎住在了公司。
付出在哪裡,哪裡就出成績,在常學福努力下,公司的業績非常好,可,他的婚姻卻亮起了紅燈。
常學福為工作早出晚歸,對產後妻子的焦慮情緒無法感同身受,起初,妻子只是埋怨他不顧家庭,接著懷疑他外邊有人,後來,兩人常因一點小事兒而爭吵,感情慢慢被消磨殆盡,婚後第4年,常學福的妻子提出了離婚。
女人是極其感性的動物,很看重另一半能給其提供的情緒價值。當她認為男人給的情緒價值只要痛苦時,那就是抽身離開的時候。
常學福最終同意離婚,孩子判給了母親。
空蕩的家庭,讓常學福內心深處那根一直擰緊的發條忽然鬆弛下來,他將公司轉手,變賣的財產幾乎全給了前妻和女兒。
一夜之間,常學福從外人艷羨的人生贏家變成了一無所有的窮光蛋,獨自一人回到了河南汝南縣老家。
他並沒有特別失落,反而內心很平和,他一直嚮往的是能夠自由隨心,可為了世俗的眼光,他力爭上遊,待在大城市追求人人艷羨的事業有成,如今慢下來,發現連呼吸都是自由的。
如今,繁華落盡,往事皆成煙雲,一無所有的他驟然明白,人生苦短,往後餘生他要為自己而活。
04 做賣水果郎,遺世獨立
2010年,一無所有的常學福回到了汝南老家。
不顧家人的勸阻,搭了一個簡易的水果攤,以水果攤為家。
遠離了大城市的繁華和喧囂,小城鎮閑適安逸的生活節奏,反而讓常學福覺得踏實又滿足。
他有了大把的時間,可以看喜歡的書籍,可以從容地慢悠悠地思考自己的人生,他對這樣的人生狀態很滿意,可不明就裡的外人就不這樣看了。
他們看他從昔日狀元郎落魄為賣水果郎,紛紛猜疑並指指點點,還說他腦子不正常,可,常學福並不在乎,他煢煢獨立,構建著自己的理想國,安逸的守著自己的水果攤和書籍。
常學福教書的哥哥曾勸他過一種更體面的生活,村裡人想顧他工作,可都被他拒絕了,他總說現在的他只想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
日子如流沙,常學福七八年賣水果的時光倏忽而過。
這期間他努力忽略父母擔心的眼神,因為他很清楚,生他疼他被社會馴化的父母並不懂他,理解,他也知道誰也不能給他想要的生活。
他深知人來世上一遭有自己的責任,如今他的責任是年邁的父母,好在父母身體康健,有他之前工作給的錢,存款足夠他們二老養老,於是,他做了一個家人都反對的決定,拆了水果攤去流浪。
05扔掉手機,流浪人生
在和家人表明態度後,他拆掉了水果店,把手裡存款都給了父母,就獨自出門週遊世界了,為了不被打擾,他甚至丟掉了手機。
因無法定位導航,他就全國漫無目的到處流浪,他並不像大多數流浪漢一樣撿垃圾,而是當兜里沒錢了,就打散工維持生活。
偶爾還會通過公用電話或者借別人的手機給父母報個平安。
流浪的前幾年,他回過一次老家,家裡人都極力勸他安定下來,畢竟流浪終歸不是長久之法,可他在流浪中似乎找到了歸屬,再次偷偷離開,這一離開走走停停許多年,他大半個中國幾乎被他走遍了。
每個地方他都不會待久,用其深深淺淺的腳步丈量著生活,在他穿梭過簡陋安靜的小鎮,躺倒過綠草招搖的草原,見到過浩瀚無垠的大海,蜷縮過喧囂繁華的馬路街頭後,他仍享受那種流浪的樂趣,享受那種靈魂和身心的自由。
直到2021年12月,他流浪到山東滕州步行街頭,被人拍了視頻上傳到網路,雖破衣爛衫,不修邊幅,但他談吐自信、不卑不亢,笑得通透洒脫,所以這樣活得脫凡超俗的他才爆紅網路。
對常學福來說,這是他的人生常態,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活,走到哪,哪就是他的人生。
所以當人們因常學福是人大高材生,創業公司CEO而過流浪生活不理解而唏噓時,常學福說:因為要過新的生活,新的信仰,那就是完全自由。
06結語
常學福的事情被傳到網上後,網友紛紛表達自己的看法。
有人說他自私、不負責任,也有人說他鬧市修行,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活法,尊重就好。
思想境界不同,角度不同,對一件事情的看法自然也不同。
但外人的評價只是口嗨,這是常學福真實的自己的人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每個人都有權選擇自己的活法。
就像他說的:希望人生能夠在幸福裡面永遠地活著,能夠平安、健康、富足、安逸沒疾病沒災難沒死亡,這就是我想要的,並不是以現在有多少錢來衡量。
余華在《活著》里說: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活著就是一切。」
人來世上一趟,有人為世俗所累,有人追求內心自由,也許常學福的人生之旅是頓悟之後的凡世間修行,去體驗不同的人生,活與眾不同的活法。
也有可能他頓悟之後便是王者歸來,但誰知道呢?
人在世俗便有太多身不由己,可若內心富足,又何必在乎形式,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分享完常學福的故事後,我想問大家兩個問題:
第一,如果常學福上沒老下沒小,沒有結過婚也沒有孩子,那麼他做現在這樣的選擇,是不是支持的聲音就會多一些,甚至嚮往的聲音也會多一些呢?所謂嚮往未必是真的像他一樣去過這種流浪漢的生活,一無所有很貧窮,而是嚮往過上了自己真正想過的生活。
第二,如果常學福不是高考狀元,也沒有考上人民大學這樣的學校,畢業後更沒有在工作上事業上一帆風順,創業賺了很多錢,在大城市生活的不錯,那麼他沒有什麼其他的選擇,只能到處打打零工,但是打零工的錢攢到一定的程度,他會到處去轉一轉,也就是所謂的流浪,是不是大家也覺得挺超脫的?
但是實際情況是他有父母兄長,有前妻有女兒,他很有才華,可以讓自己和自己身邊人過上更好的生活。所謂更好的生活可能是經濟上更寬裕,家庭更完整,在社會地位上更體面。
處於這種情況下,他現在的選擇就會引起很多爭議,有些人會覺得他不夠負責任,有些人會覺得他浪費自己的才華。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他的才華和能力就是他的璧。
我最近在思考的也是跟這兩個問題契合的:第一,每個人到底有多大限度的自由,尤其是在你上有老下有小,已經組建了家庭的這種情況下。
在中國的幾千年的傳統里,人是被人際關係所定義的。你小的時候人家會說,這是誰誰家的兒子或者閨女,長大了又會說這是誰的老公或者是老婆,老了之後又會說這是誰的老爸或者是老媽。所以絕大多數人是沒有辦法脫離這種家庭關係的。這種家庭關係所帶來的責任和義務就成了一個人一生都要背負的。
小時候你要滿足父母的期待,好好學習,找一份體面的工作。往大了說,叫光宗耀祖。成家立業之後你要養家糊口,養育自己的兒女。所以你做的事兒就得是最能滿足這份期待,承擔這份責任的事兒,但未必是你真正想做的事兒。這種生活方式也是按部就班地把你的人生安排好,未必是你真正想過的人生。
而常學福就恰恰是果斷地放棄了這些責任義務、家庭關係,嘗試著去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這是一種完全的自由。所以也會引起一些爭議。
第二,如果你有能力過上一個世人眼中更成功更體面的生活,或者正能量一點說你的才華和能力可以為這個社會貢獻更多的價值的時候,你選擇退出。這對於這個社會,包括對於自己算不算是一種浪費?畢竟有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觀,一種是隨心所欲,過上自由自在的,讓自己輕鬆的生活,還有一種是鼓勵大家把自身的潛能發揮到最大化,成就那種所謂的巔峰體驗。
這兩個問題其實都沒有標準答案,因人而異。也許在當前的形勢下,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能過上按部就班的普通生活就已經拼盡了全力。但是人生總是不斷地起伏變化的,如果有一天你可以選擇的時候,有沒有想過自己會怎麼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