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彼得大帝》,「技術才是核心,強權即是真理」嗎?

2022年11月24日22:12:18 歷史 1958

讀《彼得大帝》,「技術才是核心,強權即是真理」嗎? - 天天要聞

不過,小彼得還有個同父異母的姐姐——索菲婭·阿列克謝耶芙娜·羅曼諾娃,這是個權力慾望極重的女人,在小彼得成為沙皇后,這位索菲婭射擊軍(地位類似於正規軍中的中央軍)的力量發動政變,把自己的親弟弟伊凡五世也推上了沙皇寶座,搞出了「赫赫有名」的「雙王共治」。

由於當時16歲的伊凡五世病弱低能,彼得大帝年僅10歲,整個沙俄的實際權力掌握在這位「索菲婭女皇」手裡——事實上,只是攝政王,如果說有女帝名號的,還得是彼得大帝的第二任妻子,凱瑟琳一世(葉卡捷琳娜一世)和更彪悍的葉卡捷琳娜二世

對了,上文提及的《尼布楚條約》,實際正是這位「索菲婭女皇」主導簽訂的。

如果擱在中國,像小彼得這種隱患肯定是要斬草除根的,不過,索菲婭只是將小彼得放逐到帝國的邊緣區域——也不知道索菲婭在7年後是否會對這個決策而後悔。

這是一個靠近外國僑民區的放逐之地,由於小彼得再也沒能接受「根正苗紅」的帝王正規教育,也沒有受到東正教從小開始的影響。這就導致了小彼得開始了完全意義上的自學,於是,當時以航海知識和造船技術為代表的先進西歐文化開始熏陶小彼得,宗教信仰自由風氣也影響著他思考世俗與宗教的邊界。

1689年,小彼得想要回到莫斯科親政,索菲婭發動軍事政變未成,(暫時)徹底告別權力中心;之後,帝國實權由彼得母親納塔利婭掌管,大貴族集團輔政。

直到1694年納塔利婭逝世,彼得才開始真正親政。

讀《彼得大帝》,「技術才是核心,強權即是真理」嗎? - 天天要聞

為自己的帝國打開新時代,年輕的彼得先後做了這麼幾件事:

第一,發動軍事力量得到了亞速,解決了亞速海的出口問題;

第二,派遣近250人的使團,前往西歐學習先進的技術與文化,這就是前文提及的,彼得自己藏身其中的於1697年的考察活動;

第三,訪問西歐的同時,遍尋(造炮)軍事、(造船)技術專家,進行大規模的人才引進;

第四,進行地方行政機構改革,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直接控制;成立監督職能機關,整頓官場;打破階級壁壘,為人才向上流動提供機會;

第五,為了能讓帝國在波羅的海開闢出海口,先與薩克森、丹麥三國形成了一個反瑞典的「北方同盟」,並於1700年7月開啟了長達21年的「北方戰爭」;

第六,遷都聖彼得堡,從瑞典手中奪得了芬蘭灣、里加灣沿岸的土地,並取得波羅的海出海口,不斷增強俄國對波羅的海區域的話語權。

到了1721年,綜合實力已經讓俄國有底氣稱自己為「俄羅斯帝國」,彼得也有了【大帝】的頭銜。

其實這段歷史在汗青堂新出的這部巨厚的《彼得大帝》中,已經有詳盡描述,由此衍生出的疑問,即是「技術才是核心,強權即是真理」嗎?

讀《彼得大帝》,「技術才是核心,強權即是真理」嗎? - 天天要聞

由於同時還在看北京大學出版社的《世界經濟千年史》,不得不說,過去幾百年的世界歷史告訴我們,對於一個國家而言,【技術】真的是核心,而大國與大國之間的較量,有時是沒有所謂的「法」,誰的拳頭硬誰就有「最終解釋權」。

俄國雖然擁有廣袤的土地,但大部分領土常年冰封、異常寒冷,大部分人口集中在東歐的那一片地,而俄國起初是沒有出海口,這就意味著無法像威尼斯、荷蘭、西班牙、葡萄牙、英國、土耳其奧斯曼等國那樣通過貿易賺取大量財富進行國家建設。

所以,對俄國而言,想要發展,第一步就是擁有自己的入海口,這樣才可以發展自己的海軍和海外貿易,而有幸彼得從小就接觸到造船技術併產生了濃厚興趣,逐漸意識到造船、航海技術的重要性,更為重要的是,他貴為沙皇,可以動用國家力量來驗證自己的想法,從而有可能領導國家把握住時代契機。

換了其他俄國人,縱使有一身的技術和眼光,沒有最高權力的支持,俄國可能還是那個「沒有海軍力量的內陸國」。

這裡的技術,在當時最先進的實用技術自然是造船與航海技術——即使到了今天,跨海大宗貿易依舊是國與國之間貿易額最大的內容——而如果彼得大帝當年不夠開明,不願引進先進人才和先進技術,想來俄國也必然像中國一樣被時代拋棄。

讀《彼得大帝》,「技術才是核心,強權即是真理」嗎? - 天天要聞

說的現實一點,其實大國的興衰規律也可以用在個人成長路徑設計上。

第一,彼得大帝年少時遭遇放逐,但正是這段放逐期讓他有幸接觸到西方更先進的東西,同樣,對於個體而言,逆境未必就是人生的地獄,因為(可能)最糟不過如此,反而能看清自己有什麼、能做什麼,真正追求什麼。

第二,國家興衰有其必然,技術也會隨時間迭代,但保持一顆求知上進之心才是國家和個人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

彼得大帝打下的基業讓葉卡捷琳娜二世成就了「大帝的偉業」,但後續的沙皇則在保持國家(技術)創新力方面越發力不從心,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更是走向保守與專制,把家族與帝國都送上了不歸路。

所謂的「上進之心」,一方面是要關注更前沿的內容,另一方面是要觀察周圍人在關注的東西,所謂「人多的地方不要去」。

第三,貿易的核心是【交換】,而個人成長的體現,就是【變現】——也就是達成交換,比如通過自己擁有的智慧、技術贏得財富、地位、名望等等,如果說努力的方向不足以促成「貿易」,這就意味著起點出了問題。

同樣是發動戰爭搶地盤,為什麼彼得大帝成就帝國,而尼古拉二世把帝國揚了?

仔細想想,彼得大帝是為了北面和南面的出海口,這是當時的俄國極為稀缺的;尼古拉二世接手的帝國已經是個爛攤子,在沒有鞏固好自己的基本盤之前,還內外各種引發衝突,這不就是給自己帝國內部拱火么——內部不穩定,不搞好經濟建設,太容易出大問題了。

讀《彼得大帝》,「技術才是核心,強權即是真理」嗎? - 天天要聞

平心而論,我自己讀各種歷史大部頭,總是會考慮究竟有哪些內容具有現實意義。如果只是看所謂「帝王將相的故事」,這樣的歷史可能就白讀了。

這部巨厚的《彼得大帝》也是如此。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哈爾濱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前有市民宣傳電影《731》,女童自發留言「愛我中國」 - 天天要聞

哈爾濱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前有市民宣傳電影《731》,女童自發留言「愛我中國」

極目新聞記者 王柳欽5月4日,極目新聞記者在哈爾濱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現場看到,雖然天空飄起了小雨,但門口還是排起了近百米的長隊,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前來銘記歷史,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遊客在雨中排起長隊在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遺址入口處,有市民攜帶電影《731》海報進行自發宣傳。極目新聞記者了解到,龔...
探秘秦皇陵百戲俑與青銅水禽 - 天天要聞

探秘秦皇陵百戲俑與青銅水禽

考古實證,秦始皇帝陵根據「若都邑」的理念來營建,都邑里有政治、軍事,也有宮廷生活、文化娛樂。秦朝的休閑生活會是怎樣的景象?5月4日,總台央視綜合頻道(CCTV-1)22:30檔,《尋古中國·探秘秦始皇陵》第四集《百戲水禽》帶你通過考古研究新成果,對秦朝文化娛樂生活一探究竟。半裸陶俑究竟是什麼人?秦始皇帝陵東南部...
一查嚇一跳,李嘉誠資產大揭秘:英國才是他的「金庫」 - 天天要聞

一查嚇一跳,李嘉誠資產大揭秘:英國才是他的「金庫」

如果說全世界最會賺錢的人是誰?李嘉誠絕對排得上號。最近,他又一次把自己送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前陣子那樁港口交易鬧得人盡皆知,一邊是國家利益,一邊是家族資產,李嘉誠站哪邊,大家其實心裡都有點數。港口本來要賣給美國財團,還好有關部門及時叫停。
琉璃河考古隊節日在崗:當「90後」遇上「3000後」 - 天天要聞

琉璃河考古隊節日在崗:當「90後」遇上「3000後」

房山區琉璃河鎮,開滿野花的草叢上,挖開了深淺不一的坑,每個都有專屬的數字加字母編號。這處小型發掘現場,是3000多年前「北京城」的外城壕東段一部分。五四青年節,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一群「90後」考古人員面朝黃土背朝天,小心翼翼地颳去層層覆土,專心致志地在「護城河」底搜尋古人留下的蛛絲馬跡。安妮娜在發掘現場複核...
為了正義與和平——中國加強抗日航空英烈史料徵集保護工作 - 天天要聞

為了正義與和平——中國加強抗日航空英烈史料徵集保護工作

新華社南京5月4日電 題:為了正義與和平——中國加強抗日航空英烈史料徵集保護工作新華社記者鄭冬睿、張晨光、陸華東搖開檔案櫃,戴上白手套,小心翼翼地翻開一冊蘇聯籍抗日航空英烈資料,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工作人員繆磊開始了自己一天的工作。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蘇聯偉大衛國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
美國現在才知道,給中國強加的苦難越多,中國越是加速崛起 - 天天要聞

美國現在才知道,給中國強加的苦難越多,中國越是加速崛起

美國現在才知道,給中國強加的苦難越多,中國越是加速崛起首發於微信公眾號【還原歷史背後真相】很多人不理解,作為美國這個超級霸主來說,為何總是喜歡將苦難和威脅強加於其他國家。所以動不動就是開兩艘航母戰鬥群過去威脅,或者極限施壓,或者就是直接的戰
【前沿精選】技術官僚、民粹主義和國際組織的(去)合法化 - 天天要聞

【前沿精選】技術官僚、民粹主義和國際組織的(去)合法化

前沿精選 學刊簡介《國際關係前沿》是國政學人學術共同體發起創辦的電子刊物,旨在述介國際關係領域具有開創性、前沿性、學理性、實證性、思辨性的研究成果,梳理國際關係領域主要期刊新近發表的學術成果,以此搭建了解國際學術前沿的便捷窗口。目前已更新至2025年第2期(總第20期)。 獲取本期《國際關係前沿》全文渠道1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