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陶謙遺命贈徐州」之前,劉備曾多次棄官而逃。然而,這些難堪的經歷不僅沒有讓劉備仕途受損,反而屢屢升遷,最終得以執掌徐州,代天子司牧一方。
劉備最開始依靠中山郡販馬商人資助建立起了第一支武裝。他以關羽、張飛為武將,簡雍為幕僚,依附於幽州校尉鄒靖,對全國爆發的黃巾起義進行鎮壓。因為在局部戰鬥中屢次擊敗敵人,所以被任命為安喜縣尉。
然而剛剛上任準備一展宏圖的劉備因為上司巡查本縣,他意欲求見不被應允。惱羞成怒的他衝進驛館綁縛上司並連番毒打,最後將官印掛在上司的脖子上開始了第一次棄官而逃的生涯。
不過幸運的是,不久之後大將軍何進派都尉毌丘毅到丹楊徵兵,劉備一行人應徵入伍並與毌丘毅同行。到了下邳時又遇上黃巾軍,劉備奮勇作戰,於是被任命為下密丞。可這一次不知出於什麼緣故,劉備第二次棄官。
幸運之神並沒有因為劉備屢次棄官便不再眷顧他,後來朝廷又任命他為高唐尉。因他在縣尉的任上兢兢業業,很快便升遷為高唐令。不過,此時的青州已呈烈火燎原之勢,黃巾軍很快攻破高唐,劉備只得率關羽、張飛等人投奔到中郎將公孫瓚那裡。
公孫瓚也並沒有追究劉備屢次棄官的責任,反念二人同窗的情分表奏他為別部司馬。這次劉備不再和黃巾軍為敵,而是與青州刺史田楷共同抵抗冀州牧袁紹。因在多次戰鬥中立功,故而暫代平原令,後來又升為平原相。
他在平原相的任上遭到暗殺,不過刺客被劉備的人品所折服,反而放棄刺殺後離去。就這樣,劉備終於在平原相任上穩定下來,緊接著便因支援徐州被陶謙遺命所託,終成一方諸侯。
劉備投奔公孫瓚之前一直服從朝廷的旨令鎮壓黃巾起義,可是卻始終沒有得到重用,他立功以後僅僅被任命為小縣城安喜縣的「公安局局長」。朝廷宣布取締因為軍功上任的官員時,劉備因為沒能得到上司的通融便將怒火發泄在其身上。最終迫不得已亡命江湖。
再後來,劉備分別擔任下密縣「副縣長」和高唐市「市長」等職務,可是這些職務也無法讓劉備在動亂的時候安定下來,這就成了他多次棄官而逃的原因。
當然,有人也許會說劉備是因為「關係戶」的緣故才屢屢升遷的,但我們看劉備投奔公孫瓚之前,雖然官兒都做得不大,但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而鄒靖、毌丘毅等人更是與劉備非親非故,沒有理由提拔他。從史料的記載來看,在這之前劉備的確是依靠實力得到一官半職的。
以上內容來源於《三國志》,而不是三國演義。《三國志》里用「其得人心如此」來形容投靠公孫瓚以後劉備在仕途上的作為,這正體現了亂世選英雄、擇賢能的準則。而劉備的才能也並非「關係論」可以詆毀的。相信即使沒有公孫瓚,雖「屢次棄官」的劉備依然能夠成就王圖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