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前言
說到中國外交,大家腦海中都會想到一個名字:周總理。
周總理作為新中國第一任總理,同時兼任中國第一任外交部長。在他擔任外交部部長時,正新中國外交的起步階段。
周總理憑藉著自己多年在革命中總結了談判經驗,一次次的的挫敗西方國家對新中國外交封鎖的企圖。
在1949年到1958年,在周總理的斡旋下,中國在風起雲湧的外交戰線,獲得過許多偉大的勝利。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周總理是如何一次又一次為國家爭取權益的。
革命年代,談判專家
周總理作為紅軍早期領導,他參與了紅軍的建立,與各位紅軍將領都有很好的關係。
1934年10月,因為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紅軍開始進行兩萬五千里長征。
1935年1月,紅軍抵達遵義後,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
也正是通過這次會議,毛主席便看出了周總理的外交天賦,於是在後來無數次的談判中,毛主席第一個想到的人便是周總理。
1936年西安事變爆發後,張學良與楊虎城扣押了蔣介石。
黨中央為了防止大規模內戰的爆發,爭取蔣介石站到抗日統一戰線上,周總理帶領著葉劍英等人前往西安。
到達張學良駐地,周總理便提出了釋放蔣介石,統一戰線、一致抗日。張學良也認同這一做法。
隨後,周總理又找到宋美齡,表明了中央對待蔣介石的態度。
為了穩定中國經濟與政治形勢,周總理找到了宋子文與蔣介石的姐夫孔祥熙。在幾次談判下,宋子文與孔祥熙以自身家族實力,穩定了中國的經濟形勢。
因為周總理多方奔走,西安事變最終得以和平解決。
在抗日戰爭結束後,蔣介石開始了假和談真內戰的戲碼,中央為了粉碎蔣介石的陰謀,毛主席與周總理親自前往重慶進行談判。
蔣介石認為毛主席絕對不會以身犯險,但主席的這一決定直接讓蔣介石陣腳大亂。
為了保證毛主席的安全,周總理親自找到戴笠,利用兩人在黃埔時期的私交,讓戴笠派人保證主席的安全。
隨後周總理再次利用輿論,讓全國人民的關注點放在主席身上,並且利用美國大使的身份,讓蔣介石有所忌憚。
迫於各方壓力,蔣介石最終沒有對主席出手。但為了達成目的,他希望讓談判無休止的進行下去,這樣就能變相扣押毛主席。
在隨後的幾次談判中,蔣介石只談邊角余料,擺明了就是要拖時間。周總理思索過後,想到了一個好辦法。
第二天的談判開始時,周總理買了很多花生與瓜子,分發給參與談判的人員。
看到周總理如此做法,美國大使連忙提問:「周先生,正在談判呢,你這是幹什麼?」
見對方問起,周總理轉身面容嚴肅地說道:
「我們這是在談判啊,不是在做茶館。大使先生,我們提出的談判方案已經給你們很長時間了,一直是泥牛入海。」
「你們呢?又沒有準備方案,您從延安邀請我們過來,只是為了耗時間的嗎?」
面對周總理的說法,美國大使向蔣介石施壓,迫使蔣介石必須將精力放在和談上。
最終,雙十協定簽署,毛主席平安回到延安。
雙十協定雖然沒有為中國真正換來和平,但這次談判是黨中央為全國人民爭取到的最有利的協議,這其中少不了周總理在談判桌上的運籌帷幄。
天地翻覆,外交破冰
新中國成立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與中國建交,新中國也面臨著第一個外交考驗,那便是大使的派駐。
當時的外交部長由周總理兼任,面對這一局面,他只能另選人員。
人員挑選也是十分講究,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
周總理環視了外交部,除了少數到訪過蘇聯,剩下的人員有去往國外經驗的基本沒有了。
為此,周總理將目光放到了解放軍高級指揮官的身上,他在解放軍高級軍官中選出十幾位,作為中國派往外國的大使。
經過系統的培訓後,這些大使陸續被派往諸多國家,他們是新中國第一代外交官,也是新中國外交戰線的探路者。
在他們不懈的努力下,新中國最終的外交之路逐漸擴寬,中國的國際形象與國際影響力也在逐漸增大。
然而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
在蘇聯受到暗中支持下,北朝鮮一路高歌猛進,一直進軍到釜山。
美國害怕北朝鮮佔領朝鮮半島後,為蘇聯提供在太平洋方向的軍用港口,於是公然干涉朝鮮半島事宜,組建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
美國的插手致使朝鮮半島的局勢發生改變,1950年10月8日,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援助。
為了新中國能夠有一個安定的發展環境,我國決定派兵進入朝鮮,抗美援朝作戰正式打響。
經過近三年苦戰,志願軍在朝鮮戰場的勝利,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打破了美帝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保證了新中國的安定環境。
而隨著抗美援朝的勝利以及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1954年中國首次以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參加日內瓦會議,討論國際問題。
周總理作為首席代表出席會議並發表講話。
可就在這次會議快要結束時,美國代表團的成員來到周總理身邊,表示希望能夠和平解決印度與朝鮮的問題,說完對方便拽著周總理的袖口,搖晃了兩下。
原來在美國使團登機前,美國政府下令,不允許美國使團成員與中國到會人員握手。
但周總理的人格魅力折服了美國的與會人員,對方只能搖晃一下周總理的手臂,表示敬重。
隨後召開的萬隆會議,更是周總理的高光時刻。
1955年,亞非國家和地區第一次在沒有殖民國家參加的情況下,在萬隆召開了會議,也稱萬隆會議。
召開這次會議,是為了方便周圍國家共同努力,在國際社會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然而美國等西方國家為了破壞大會的進行,美國記者竟公然表示,中國是想要奪取亞非等國的領導權。
對此周總理緩慢起身,不緊不慢地說:
「我們是來求同的,不是來立異的,我們尊重各國的領土主權完整,我們是想討論出一個對各國都有益的方案。」
就這樣,周總理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了出來,得到了各國的認可,這次會議也讓中國的形象與地位,在亞非等國的心中得到極大提升。
周到安排,中美建交
隨著萬隆會議的結束,中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逐漸增大,美國對中國的外交封鎖基本宣告失敗,但他們仍未甘心。
就在志願軍陸續回國的時候,美國記者在一次會議中採訪了周總理,當發現周總理桌子上放著一支美國產的派克鋼筆,瞬間眼前一亮。
只見對方抬頭看了看周總理,隨後帶有幾分譏諷的口吻問道:
「周總理,你是中國人,為什麼用我們美國產的鋼筆呢?」
周總理聽後,拿起桌前的派克鋼筆,風趣地說道:
「奧,這支筆啊,是戰利品!一位朝鮮朋友贈送給我的。」
「我本想回絕,但那位朋友說有紀念意義,因此我便收下了。」
早在周總理說出第一句時,這位美國記者便意識到了不對,臉色開始變得有些難看,未再說出一句質疑之詞。
最後對方更是趁著人多,悄悄隱入了人群當中,不見蹤跡。
而像這樣的外交情況還有很多,比如西方記者曾問詢,中國國庫到底有多少錢。
周總理直言:「十八塊八毛八分。」
這剛好是新中國第一版人民的面值總額。
1971年,中國也是突破了重重困難,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第二年,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就宣布訪華。
得知這一消息,周總理讓外交人員做足了準備。
在尼克松下飛機後,在他離地面還有幾個台階高度時,就已經握住周總理的手,足足握了一分鐘。
尼克松當場表示,這是為了在日內瓦會議上,美國人員沒能與周總理握手的失禮表現道歉。
當尼克松會見完毛主席,便前往人民大會堂進行國宴。
當時中國國宴廳內沒有美國的歌曲,於是周總理便安排禮樂隊進行演奏,演奏的曲子正是尼克松最喜歡的那首曲子。
如此周到的安排,讓尼克松夫婦對周總理連連道謝。
中美此次破冰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巨大反響,很快尼克松回國的日程也到了。在回國之前,尼克松向周總理提了一個要求,希望能夠登上長城。
這個要求本來很好實現,但當晚天降大雪,車輛行走會發生危險。
於是,周總理便發動起全北京的人民進行掃雪工作,第二天一早,尼克松看到沒有積雪的馬路,十分驚嘆。
隨即他與隨行人員驅車前往八達嶺,成功圓了自己登上長城的美夢。
在中美談判的這段時間,周總理周到的安排為談判的順利進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結語
如今,中國的外交為世界稱讚,這一切除了中國國力的增強,更多的是中國外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在1980年前後,鄧小平訪問日本時,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向鄧小平回憶起了周總理,表示周總理是中日關係恢復的最大功勛。
這便是周總理的外交藝術,這便是中國第一代外交戰線指揮官的風采。
在他過世後,十里長街送總理,聯合國也降半旗來紀念這位新中國的風雲人物。
先烈已逝,但以周總理為代表的中國外交精神,卻永遠地流傳下來,經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