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在新中國成立前夕,黨中央高級領導人和國內各民主黨派人士在政治協商會議召開前,就曾就誰來出任新中國第一任主席這個問題展開研究與討論。
大家都一致認為毛主席是新中國第一任主席的不二人選。
但毛主席卻不這麼認為,他在最初進行商議的時候,曾向眾人舉薦過一個他認為更加合適的人選,那個人便是宋慶齡。
但是就在毛主席提出他的這個建議的時候,周總理卻站出來發表了不同的看法,那麼在這件事上,周總理又有著怎樣的看法呢?
宋慶齡與孫中山
眾所周知,宋慶齡是孫中山先生的妻子,是我國著名的政治家。
宋慶齡於1893年1月27日,出生在上海市。
她的父親叫做宋嘉樹,早年曾跟隨堂舅去到美國謀生,在美國,宋嘉樹深刻地體會到了一個「弱國人民」會遭受到怎樣的侮辱和歧視。
回國後,宋嘉樹便和孫中山先生一起,一直致力於尋找拯救中國的道路。
由於宋嘉樹曾在美國工作過,因此他結識了不少國際上的人物,這也使得他在回國後很快便成為了上海最早的買辦資本家。
為了拯救國家於水火之中,宋嘉樹將大部分所賺得的錢都投入到革命建設中去。
在父親宋嘉樹的影響之下,宋慶齡從小便有著滿腔的愛國熱情和十分深刻的民主進步思想,對孫中山先生也是充滿了崇拜之情。
後來在宋嘉樹的安排之下,宋慶齡被送到美國讀書。
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當時的宋慶齡還在美國讀書,在得知這一消息之後,她十分激動,充滿激情地寫下了一篇充滿愛國激情的文章。
而在這篇文章中,字裡行間均透露出宋慶齡對孫中山的崇敬之情。
1913年,宋慶齡在美國完成了自己的大學學業之後,便馬不停蹄地回到了國內。
可在當時,雖然清政府早已被推翻,但我國還是受到帝國主義和國內封建主義的強大壓迫。
因為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孫中山先生在袁世凱大搞封建復辟之時,發起討袁行動。
但怎奈討袁失敗,孫中山先生只好流亡於日本和中國之間,艱難地進行革命活動。
宋慶齡回國後,了解了孫中山先生的艱難境況,她十分擔心,想方設法地想為他提供幫助。
在得知孫中山先生缺一個秘書的消息後,宋慶齡想都沒想,便找到父親宋嘉樹幫忙,希望他能夠將自己引薦到孫中山先生的身邊,為中國的革命事業獻出屬於自己的一份力。
在宋嘉樹的引薦之下,1914年,宋慶齡如願成為了孫中山先生的秘書。
孫中山先生對宋慶齡十分看好,也十分支持她一起參與到革命鬥爭中去。
在日漸相處的過程中,兩人的感情也越來越深厚,關係也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
1915年,宋慶齡和孫中山先生在異國他鄉結為革命伴侶,也就是在這以後,他們倆人既是革命的戰友,又是彼此相惜的戀人。
婚後,宋慶齡一直都陪伴在孫中山先生的身邊,她不僅幫助孫中山先生打理他的日常生活,還在革命事業上為孫中山先生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1916年,宋慶齡跟隨孫中山先生一起回國,她陪在孫中山先生的身邊陪他一起在國內奔走,用自己的言行支持著孫中山先生進行革命鬥爭。
1921年5月,孫中山先生被選舉成為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
但就在孫中山先生就任後不久,陳炯明叛變革命,為了奪取政權,他出兵炮轟總統府,面對不斷進逼的叛軍,宋慶齡對孫中山先生說:祖國的革命可以沒有宋慶齡,但是絕不能沒有孫中山!
隨即便派人掩護孫中山先生撤離險境,自己留下來吸引和牽制叛軍,為孫中山先生的安全提供了十足的保障。
儘管宋慶齡將孫中山先生保護得十分的完好,但天不如人意,1925年3月,孫中山先生不幸因病去世。
臨終前,孫中山將妻子宋慶齡叫到自己的身旁,說:「一定要為中國的革命找到一條出路!」
那一年,32歲的宋慶齡失去了自己敬愛的導師、親密的同志以及伴侶,雖然她極度悲傷,但在悲傷過後,她立下誓言,一定要完成孫中山先生的遺志。
在孫中山先生去世之後,宋慶齡終生未嫁,一直以孫夫人自居。
她不畏死亡,一直都戰鬥在革命一線,為中國的革命事業做出了十分突出的貢獻。
她先是鼎力支持對反動派進行討伐,後又推動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幾十年來,她一直都投身於革命事業中,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
毛主席的題名
解放戰爭結束後,黨中央也開始籌備起新中國成立的有關事宜。
毛主席還特意派人前去將宋慶齡請到北平,想邀請她一起討論建國大計。
對於毛主席的邀請,宋慶齡並沒有立即答應,而是陷入了沉思。
因為在孫中山先生去世後,北平便成為了宋慶齡同志的傷心地。
毛主席也知道北平有著宋慶齡同志和孫中山先生的許多回憶,因此對於宋慶齡最初的拒絕,毛主席也表示理解。
但毛主席並沒有放棄對宋慶齡的邀請,或許是毛主席的誠意打動了宋慶齡,她最終答應了毛主席的邀請。
為了表示對宋慶齡的歡迎,毛主席還在宋慶齡到達北平的時候,和周總理一起前去北平火車站迎接。
1949年8月8日,時隔24年,宋慶齡又一次來到了北平。
宋慶齡和毛主席的會面,可以說是具有十分重大的歷史意義,這便是宋慶齡同志對新中國成立的支持與肯定!
1949年9月底,也就是開國大典的前夕,黨中央在北京召開了第一屆政協全體會議。
在這次會議中,有一項非常重要的議程,那便是選舉出新中國的主要領導人。
在民主投票會上,參會的眾人一致將主席的選票,投給了我們偉大的革命領袖毛主席。
而毛主席在得知了選票的結果之後,卻並沒有立即接受這一職務,而是站起來向眾人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他認為主席的職位應該交給威望更高,海內外更家喻戶曉的宋慶齡同志擔任。
面對毛主席這突如其來的提議,在場的眾人無不感到意外和震驚,而周總理在得知毛主席的這一提議之後,立即便站起來表示反對!
在表達完自己反對:宋慶齡同志擔任第一屆國家主席的意見後,周總理說到,自己反對毛主席的提議,並不是因為宋慶齡同志的威望和能力配不上國家主席的職位,而是站在大局的角度來看,這一職務確實不適合宋慶齡同志擔任。
為什麼這麼說呢?周總理就此給出了解釋:
首先,毛主席帶領黨和人民從江西到延安,所積累的群眾基礎和所展現出來的作戰才能是所有人都有目共睹的。
其次,毛主席對馬克思主義有著深刻的認識,在治國理政方面更是十分出色。
而反觀宋慶齡同志,她是孫中山先生的遺孀,國民黨在戰敗後一直都在對大陸虎視眈眈,對宋慶齡同志的監視活動也從未停止。
如果在這一時刻,將宋慶齡同志推到國家主席的位置上去,不僅國內的百姓們會對這一決定表示不理解,而且還極有可能給國民黨反動派方面,找到機會來對我党進行攻擊。
所以站在國家未來發展的方面上考慮,還是讓毛主席前來擔任國家主席這一職位更加合適。
黨內人士在聽完周總理的解釋之後,也一致認為——周總理所言在理,紛紛支持毛主席就任國家主席一職。
毛主席和宋慶齡
那麼毛主席為什麼會突然提名,讓宋慶齡擔任國家主席呢?
其實,早在國共第一次合作,毛主席和宋慶齡之間便有過接觸。
後來大革命失敗,毛主席領導了秋收起義,而後率領起義的戰士們上了井岡山,開創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而毛主席的這一行為,也使得他成為反革命人物蔣介石的「眼中釘、肉中刺」!
而在革命問題上,宋慶齡和蔣介石一直以來都意見不合。
蔣介石雖然是國民黨的人,但是他卻披著國民黨的外衣,干著與革命相駁的行徑,大肆捕殺共產黨員,這也使得宋慶齡對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失望至極,於是她便離開國民黨,去到海外。
雖然在這期間,宋慶齡並沒有在國內親自參與革命鬥爭,但他和毛主席之間的聯繫,卻從未中斷,他們之間時常會有書信往來,交流國內革命的局勢。
在紅軍到達陝北以後,蔣介石對陝北的紅軍進行了全方位的封鎖並多次進行「圍剿」。
陝北地區的土地本就貧瘠,糧食的產量不容樂觀,蔣介石的多次「圍剿」使得紅軍戰士們的生活作戰條件十分惡劣,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
為了解決陝北紅軍所面臨的困境,毛主席在萬般無奈之下聯繫了宋慶齡同志。
他寫了一封信給宋慶齡,想向宋慶齡同志借五萬美元購買糧食。
當時的宋慶齡雖然身在海外吃穿不愁,但五萬美元對她來說也絕非一筆小數目。
但宋慶齡並沒有回絕毛主席,她知道戰士們在國內進行革命鬥爭的艱苦和不易。
宋慶齡在思來想去之後,便找到了自己的弟弟宋子文。
雖然是親弟弟,但宋慶齡和宋子文兩人因為政見不合的緣故,早就已經鬧翻了。
宋子文在得知姐姐宋慶齡急需這麼大一筆錢的時候,立即便想到宋慶齡極有可能會拿著這筆錢前去給共產黨,於是他拒絕借錢給宋慶齡。
在遭到弟弟的拒絕之後,宋慶齡並沒有放棄。
在一番思索過後,宋慶齡想起來孫中山先生還有一筆撫恤金,於是她便去到銀行將孫中山先生的撫恤金全部拿了出來,並將自己所有的珍貴首飾和住所抵押了出去,東拼西湊湊齊了5萬美元!
在湊齊5萬美元後,宋慶齡一刻都沒有耽擱,馬上便聯繫中共地下黨的同志,讓他們將這筆錢轉交給毛主席。
而淡泊名利的宋慶齡,多年來從未向黨中央和身邊的人提起過這件事,也沒有主動向黨中央要回借出的這筆錢。
在抗日戰爭爆發之後,宋慶齡積極地在國際社會上為我國革命尋求援助,募集資金。
在湊集到諸多援助資金以後,她將大部分的資金投入到國內,用在抗戰最需要的地方——延安。
當時,八路軍戰士們因為物資短缺和醫療條件差的原因,損失非常嚴重,不少戰士因為受傷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救援而不幸去世。
宋慶齡在得知這一消息之後,毫不猶豫地將籌集的資金用來購買各種醫療物資和糧食,幾經輾轉,將其偷偷轉運到延安八路軍戰士們的手中!
因為宋慶齡知道,多年來,一直都是中國共產黨在為中國的革命事業做出貢獻!
抗戰勝利後,1945年,毛主席應蔣介石的邀請去到重慶談判,毛主席還曾專門訪問宋慶齡表示感謝。
在重慶談判期間,兩人還經常就中國未來的發展展開激烈的討論,互相交流彼此對中國未來發展的看法。
解放戰爭結束後,在全國第一次政協會議上,毛主席還曾提議讓宋慶齡同志擔任國家主席一職。
雖然這一提議最終沒有達成,但宋慶齡最終也高票當選國家副主席。
在新中國成立後,宋慶齡也沒有停下奮鬥的腳步,她在婦女、福利和兒童等事業上不斷發光發熱,將自己年輕時和孫中山先生的理想,真真切切地踐行到了實際的工作中去,為老百姓幹了許多實事!
縱觀宋慶齡和毛主席的一生,他們都在為新中國的老百姓們奮鬥。
他們胸懷祖國、胸懷人民。不畏艱難險阻,是我們國家當之無愧的主席!
讓我們一起向偉人致敬!
參考文獻:
《為建立新中國而奮鬥——紀念宋慶齡同志誕辰120周年》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宋慶齡同志生平簡介》中國青年網
《毛澤東》中國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