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是個小人物,他的舉動意義也很單純,他只是一時性起,不惜以生命的代價來捍衛事態的真相。
但他的舉動震撼了後世,人們沒有因為他地位低下而遺忘了他,也沒有因為他未建立卓越功勛、留下治世良言而輕蔑於他。
唐代宗李豫為他舉行了隆重的安葬儀式,追封他為兵部尚書,可配享唐睿宗李旦的廟庭。
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他死後一千年,時任陝西巡撫畢沅親筆書寫「唐代國公安金藏墓」,令人立碑為志。
再二百年後,1986年被公布為陝西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建立了保護組織和科學記錄檔案。
現如今,他的墓葬所在村,陝西永壽縣監軍鎮永安村,村民自發地成立了墓碑文物保護組織,設專人看管保護。
這個人名叫安金藏,唐代中期人,起初身份只是唐睿宗李旦身邊的一個優人,專司宮廷音樂、祭祀舞樂之類。有史料明確記載,這個安金藏是個胡人,西域安息國(現今伊朗地區)人,古老的粟特族。
唐高宗李治駕崩後,武則天臨朝稱制,先後廢了三子李顯、四子李旦的皇帝位、太子位,自己登基為帝。面對李氏王族的反叛勢力,武則天始終保持著高度的警戒之心,就連自己的親生兒子也在時刻要防禦之列。
正巧,有人誣告太子李旦反叛,武則天疑神疑鬼,為以防萬一,派來俊成審理此案。來俊成可謂武皇一朝最為能做的酷吏,他發明了非常殘忍的審訊刑具,刑訊逼供的手段空前絕後,經他審訊的官員前後有二百多名,不死既殘,屈打成招,全部招供。
來俊成帶人迅速包圍了太子殿,將太子李旦身邊的人盡數抓捕,許多人畏懼來俊成的刑訊逼供,紛紛違心招供,唯有安金藏慷慨陳辭:太子根本沒有謀反之心,「若不信金藏之言,請剖心以明皇嗣不反!」
安金藏說到做到,隨即拔出佩刀,奮力刺入自己腹中,瞬間血流如注,腸子散落一地,自己隨之昏倒在地。
武皇聽聞之後,大為震驚,即刻命人將安金藏抬進宮中,命御醫全力診治。太醫不敢怠慢,仔細把腸子放回其腹中,以桑白皮為線精心縫合刀口,敷之以上等草藥。安金藏真是命不該絕,過了一宿,他竟然奇蹟般蘇醒過來。武后親臨探視,極為感慨:「太子(李旦)有冤,自己卻不能辯白,反而讓你為他洗脫罪名,太子不如你忠誠呀!」隨即下詔終止案件審理,李旦因此而幸免於難。
公元705年,唐睿宗李旦複位以後,感激安金藏當初的仗義之舉、捨身相救之恩,將他擢升為右武衛中郎將。
公元712年(先天元年)八月,唐玄宗李隆基,「追思金藏忠節,下旨褒美,擢拜右驍衛將軍,乃令史官編次其事」。不但提拔了安金藏官職,還下令讓史官把這一義舉詳實地編寫在史料之中。
公元732 年(開元二十年),唐玄宗加封安金藏為代國公。
安金藏自剖腹腔,關鍵時刻為他人證明清白,可謂千古一人。他此舉的意義在於,在強大的權力面前,毫不懼怕慘無人道的酷刑逼供,不惜犧牲自己寶貴的生命,也要捍衛事實真相!
安金藏只是一個小人物,但他此舉對大唐朝堂有著不可估量的震撼作用,就連武則天本人也十分敬佩,其後數十年,大唐朝野政風清廉,官員敢於直言、諫言,開創開元盛世,無不折射出安金藏俠肝義膽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