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誤以為兒不詳扔井,祖母不忍留其命,後成就開國國君

2022年11月02日16:06:27 歷史 1490

自古以來父母對孩子和孩子對父母互相付出的愛總是不對等的,絕大多數父母對孩子的包容和付出是毫不保留和不遺餘力的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終其一生大都活在父母的保護之下,所以對於絕大多數孩子而言,他們的一生是幸福的也是受呵護的。

凡事總有例外,有疼愛孩子的父母,就有對孩子痛下殺手的絕情之人。近幾年來時常有新聞報道,有許多新生兒被父母拋棄,究其原因也無外乎這麼兩點。

父誤以為兒不詳扔井,祖母不忍留其命,後成就開國國君 - 天天要聞

一方面是家長還沒做好為人父母的準備,在他們眼中孩子的到來只不過是一個負擔,絲毫沒有意識到他作為獨立個體的重要性,或者另一種原因就是孩子存在先天性難以治癒的疾病。

千百年前的封建時期,也曾有過孩子被父親視作不祥之物而意圖墜井滅口的,最後卻被祖母心軟救下,誰知這個孩子長大後竟成為了一朝的開國國君,此人是誰在他的一生中有究竟歷經了何種的患難和挫折呢?

錢鏐的出生

公元852年,在今杭州臨安一帶出生了一個孩子。對於每個家庭來說,新出生的孩子不但象徵著吉祥好運,更是一個新生命的伊始,每個家庭沒有不開心雀躍的道理,可錢鏐的出生卻並非如此。

父誤以為兒不詳扔井,祖母不忍留其命,後成就開國國君 - 天天要聞

雖然他也是一個健康的孩子,與其餘新生兒不同的相貌卻給他引來了大麻煩。首先對他厭惡的不是別人,正是自己的父親,有很多人可能會說這孩子即使長得再難看也不至於親生父母還嫌棄吧,其實對於父親來說他也有自己的難言之隱。

在皇權統治的封建時期,許多人對封建迷信都十分信奉。在錢鏐出生的那一天晚上,屋外狂風暴雨大作,屋內妻子分娩發出的慘叫聲異於常人,本來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居然印透出了血光之色。

其實在我國歷史上有許多偉人出生死亡時伴隨著超自然現象,像秦始皇更是懷胎14個月有餘,只不過對於尋常百姓家庭,這一影響和代價顯然太大。

父誤以為兒不詳扔井,祖母不忍留其命,後成就開國國君 - 天天要聞

驚慌之餘的錢父沒有多想,在接生婆順利接生剪短臍帶的那一刻,錢父便急切地衝進了產房當中,一把搶過剛出生還在哇哇大哭的錢鏐,小跑數十步把孩子扔進了一座枯井中。

心有餘悸的錢父在處理完錢鏐後,沒有顧及自己崩潰大哭的妻子,反而跪在門院前虔誠地祈求著,也正是這段時間讓得知消息的祖母匆匆趕來。

幸運的是錢父扔孩子的這座枯井多年不用,井下長滿了苔蘚和雜草,以致於孩子錢鏐被扔下去之後有了緩衝物支撐這才沒死。看見錢鏐還有一口氣在,祖母心疼地把他抱回了家。

父誤以為兒不詳扔井,祖母不忍留其命,後成就開國國君 - 天天要聞

如果不是祖母的及時發現和堅持,錢鏐的生辰就是祭日,自此之後錢鏐也就一直跟隨著自己的祖母一起生活,因為在祖母眼中,無論有什麼不詳之災,錢鏐是她不可割捨的孫子。

文武雙全的錢鏐

雖然父親對他不待見,母親也沒怎麼過多管過他的成長,可錢鏐還是在祖母無微不至的照顧下慢慢成長了起來。令祖母欣慰的是,小錢鏐知道自己的身世從小就在家中不受待見,所以他的勤奮好學也讓祖母的一番教導沒有付諸東流。

很快錢鏐就展現出了他異於常人的學習能力,不僅從小熟讀四書五經,騎馬射箭更是無一不精無一不曉,在當地鄉黨的一眾誇讚聲中,父親也漸漸轉變了對錢鏐的看法。

父誤以為兒不詳扔井,祖母不忍留其命,後成就開國國君 - 天天要聞

公元875年,已經23歲的錢鏐為響應國家號召,加入了董昌的軍隊,投身到了征討叛軍的路上。由於這支軍隊是朝廷人手不夠面向百姓組建的,所以新招募上的軍兵絕大多數都是沒有任何戰鬥經驗的普通人。

相比之下懂兵法有武藝的錢鏐,在這支良莠不齊的軍隊中顯得極為突出,守將董昌也極為賞識這個剛剛20出頭的小夥子。

在接連打了幾場勝仗平定叛亂收復失地後,錢鏐也正式步入仕途,從一個小小的偏將歷經兵馬總管、節度使後甚至坐上了刺史的官職,而這也不過是他實現人生大業的必經之路罷了。

父誤以為兒不詳扔井,祖母不忍留其命,後成就開國國君 - 天天要聞

一代明君吳王

錢鏐可能自己也沒有想到,改變他一生命運走向的人,竟然是一手提攜他成長的前輩—董昌。因為平定叛軍有功,加之在朝堂之上頗有威望,不久後董昌就被授予藩王稱號,自己統轄隴西一帶。

雖然旁人十分羨慕董昌,董昌自己卻對這個封賞極為不滿。他覺得自己多年來忍辱負重,戰場上拚死殺敵,卻給一個小小郡王的官職實在難以滿足。欲求不滿的董昌在部下的吹捧下日漸迷失了自我,甚至不惜駁斥朝廷號令自立為王。

匆忙之下唐昭宗急忙傳令錢鏐作為兵馬大元帥奉命討伐董昌,在董昌撕毀了一張又一張錢鏐勸降的書信後,仁至義盡的錢鏐也發動大規模攻勢於896年生擒董昌。

父誤以為兒不詳扔井,祖母不忍留其命,後成就開國國君 - 天天要聞

董昌一死,在江浙富裕一帶便沒有了能抗衡錢鏐的勢力。雖然錢鏐仍然受朝廷的統一管轄,但天高皇帝遠的錢鏐也開始逐步轉變思維,不斷變化著自己的政治重點。

直到公元907年,錢鏐眼見時機成熟,自己建立吳越國政權,45歲的錢鏐也成了吳越國的第一任國君。

唐朝後期五代十國這段分崩割據的歷史中,錢鏐的一生可謂是極具傳奇色彩,不論什麼時候認清形式並慎重選擇是錢鏐的行事之本,對待百姓愛民如子對待國家精忠報國是錢鏐的處事之基。

父誤以為兒不詳扔井,祖母不忍留其命,後成就開國國君 - 天天要聞

我們看到在北宋時期收錄的504個姓氏中,錢僅僅被放在趙之後的第二位,而趙之所以被放在第一位還是因為始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創建北宋,所以錢鏐作為宋朝前為數不多的錢姓大家,他的人品和能力還是很受重視和認可的。

直到今日,錢姓雖然相比於張王李趙這些大家族有所不及,但是在20世紀後仍然有許多名留青史的偉人,像文學大家錢鍾書,兩彈一星元勛錢學森,這些都是吳越王錢鏐的後代。

對於錢鏐來說他這條命本就是祖母從廢井中撿回的,如此成就也算沒辜負祖母的一片一片心血吧。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藝術呈現中國報人形象 - 天天要聞

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藝術呈現中國報人形象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7月7日電 (記者 應妮)時值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和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7日在京聯合宣布,雙方聯袂打造的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於今年底搬上舞台,並在北京和香港
荊漢運河一旦開通,對傳統的長江航運將會有多大的影響呢? - 天天要聞

荊漢運河一旦開通,對傳統的長江航運將會有多大的影響呢?

荊漢運河早在2015年就被湖北省的專家團隊提出來建設的水利工程,湖北省的專家團隊為何要提出建設荊漢運河工程呢?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徹底解決長江中游地區的河道彎道太多的航運瓶頸問題,以提升我國第一大江河長江的運輸效率並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 天天要聞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端午納福#1937年7月7日,那個被血與火浸透的夜晚,如一道永遠無法癒合的傷口,深深刻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卷之上。88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再次回望,盧溝橋的每一塊石板、每一尊石獅,都在靜靜訴說著那段不能忘卻的記憶,「七七」事變,不僅是全面抗戰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 天天要聞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新華社香港7月7日電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新華社記者黎雲1942年的一個夜晚,一條小船從維多利亞灣悄然駛出。船上乘坐的,有國民黨左派領袖何香凝、著名詩人柳亞子。
跨越時空的歷史迴響:長沙醫學院學子走進何叔衡故居 - 天天要聞

跨越時空的歷史迴響:長沙醫學院學子走進何叔衡故居

團隊參觀何叔衡故居。紅網時刻新聞7月7日訊(記者 任曄 實習生 周子怡 通訊員 殷雨涵 忻晨)7月5日,長沙醫學院基礎醫學院「同心振鄉,同心燃夢」團隊來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參觀學習。團隊參觀何叔衡故居。走進何叔衡故居,團隊成員們彷彿穿
(抗戰勝利80周年)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 天天要聞

(抗戰勝利80周年)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中新社北京7月7日電 題: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作者 杜燕 周錦麒 烈日下,盧溝橋上,已不見那位戴著草帽、向世界各地遊客講述抗戰歷史的老人。映入眼帘的,是身著藍色志願者馬甲的「90後」——鄭然。 接過93歲爺爺鄭福來的「歷史接力棒」,鄭然站在橋頭,向過往遊客講述銘刻於古橋的抗戰歷史與不屈精神...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 天天要聞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新聞8點見,多一點洞見。每天早晚8點與你準時相約,眺望更大的世界。如果人生是一幕戲劇,主人公黃石文的故事仍在上演。98歲,頭髮花白,走路要拄拐杖,但他始終把上身挺得直直的。近兩個月,每天晚上7點到9點,趁著這段最安靜,也是頭腦最清醒的時候,黃石文坐在養老院5樓的房間里,一字一字講出過往人生,面前的電腦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