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桂系是指相對於舊桂系,在1920年代崛起的以李宗仁、白崇禧等廣西出身者為代表的軍閥、中國國民黨內部派系。廣西歷史上一直處於中國邊遠落後之地,經濟與文化較為落後。後因國共內戰,中國國民黨失利,新桂系也隨之瓦解。
新桂系主要將領合影
崛起
新桂系的成立
曾在護國軍第六軍林虎部任統領的李宗仁在第二次粵桂戰爭後不願隨上司開赴廣東,自率所部千餘人進入廣西六萬大山發展。李宗仁主動聯絡其廣西陸軍小學堂同窗黃紹竑、白崇禧效力。1922年5月,自立旗號為「廣西自治軍第二路總司令」。李宗仁部控制玉林、容縣等7縣市,在整合其盟友後軍力增至3000餘人。此後李宗仁一度在名義上接受陸榮廷改編,改稱「廣西陸軍第五獨立旅」。期間他開辦了玉林幹部教練所、士官教導大隊訓練軍官、軍士長及上等兵,這些措施為後來的新桂系軍隊的戰鬥力奠定了基礎。不久李宗仁聯軍發展到六千餘人。
1923年6月,白崇禧在廣州拜訪孫中山,在孫支持下,黃紹竑以「廣西討賊軍總指揮」的名義攻克桂東重鎮梧州。新桂系在政治上正式與舊桂系脫鉤,開始在廣西壯大。同年10月,「李、黃、白」加入改組中的中國國民黨,其部隊改名為「廣西定桂討賊聯軍」。1924年初,孫委任李為廣西省綏靖督辦,黃為綏靖會辦,白為軍參謀長。
統一廣西
1924年5月23日,李發表「統一廣西宣言」,開始逐步武力統一廣西。李、黃、白採用「合縱連橫」之策略,首先一鼓蕩平陸雲高部;其後趁陸榮廷與沈鴻英發生激戰,與沈鴻英南北夾擊陸榮廷,同年秋擊潰陸榮廷部,攻佔省會南寧;隨即與沈鴻英決戰,至1925年4月消滅其勢力,統一廣西。舊桂系至此被消滅。
在新桂系與沈鴻英決戰期間,孫中山於北京病危逝世。隨後滇系軍閥唐繼堯即聯絡廣東軍閥陳炯明、鄧本殷、劉震寰等,準備東下入粵推翻廣州國民黨政府。李宗仁拒絕同唐繼堯合作,唐繼堯遂派龍雲、盧漢、唐繼虞等率領7萬滇軍,分三路入桂。自1925年2月至7月,歷經崑崙關、柳州、沙埔、南寧諸役,新桂系終將三路滇軍擊潰。7月22日,各路滇軍殘部全部潰退回滇。由名將蔡鍔一手訓練、裝備精良之滇軍系統自此一蹶不振。
歸順國民政府
新桂系統一廣西後,擁戴廣州國民政府。1925年10月,國民政府二次東征陳炯明之際,熊克武、鄧本殷、林俊廷、申葆藩等見廣州空虛,遂乘機叛變,組織3萬餘叛軍圍攻廣州,國民政府遂檄調李宗仁部出師解圍,新桂系部隊幾乎全軍出動,激戰至12月7日,終將各路叛軍消滅。同時蔣中正之東征軍亦告大捷,陳炯明部完全覆滅。兩廣完全統一於國民政府之下。1926年3月,桂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七軍,李宗仁任軍長,黃紹竑任黨代表,白崇禧任參謀長,全軍4萬餘人。當時國民政府下轄七個軍除第七軍外,其他六個軍之黨代表一職均由中國共產黨黨員擔任。不過新桂系也派李宗義、王公度、韋永成、謝蒼生等人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
黃紹竑
新桂系拒絕中國國民黨廣西省黨部由黨中央主建,令廣州國民政府被迫同意由李宗仁、黃紹竑擔任省黨部正、副主任委員;但作為妥協,新桂系亦接受國民政府派遣共產黨員梁六度、周錫桓、陳立亞等人擔任省黨部常務委員(後在四一二事件清黨期間,此三人被處決)。中國共產黨黨員黃日葵則出任第七軍政治部主任,馬邁耶夫出任俄國軍事顧問。北伐開始後,此二人在李宗仁、黃紹竑打壓下無法正常工作,先後返回廣州。
北伐戰爭
在馮玉祥調停下,南京、武漢皆同意分路繼續北伐。李宗仁任國民革命軍第三路軍總指揮。5月11日,第七軍佔領巢縣,13日於柘皋大破直魯軍。15日晚第七軍在合肥梁園擊破直魯軍宿將馬濟率精銳4萬餘人並1千餘名白俄騎兵。20日又攻克鳳陽,22日,佔領重鎮蚌埠,6月2日,克複徐州。第七軍第一師師長夏威升任第七軍代軍長。6月23日,第七軍進攻山東,25日佔領嶧縣,27日在臨城全殲直魯軍精銳馬玉仁師。
7月初,武漢軍在許昌、鄭州迭破張學良奉軍後,突然自前線全部掉頭南下;7月中,唐生智、張發奎兩部30萬大軍在鄂東集結,欲東征南京,打倒蔣中正。李宗仁立即率第七軍自山東前線兼程南下,駐防蕪湖、安慶一線。第七軍撤離後,直系孫傳芳,直魯系許琨、徐源泉等組成聯軍向徐州反撲,北伐軍大敗,徐州失守。至8月5日,蔣中正率敗軍退回江南,江北除個別據點皆被孫傳芳軍佔領。李宗仁得悉友軍徐州慘敗後,遂放棄安慶,第七軍全軍向蕪湖、南京收縮,漢方唐生智軍遂進佔安慶,集結東下。
問鼎中樞
蔣中正下野
8月,新桂系成功聯合何應欽逼迫蔣介石下野,達成南京與武漢兩國民政府的統一,史稱「寧漢合流」。蔣中正下野後李宗仁立即將第七軍第二師、第三師分別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軍、第十三軍,原二師師長胡宗鐸任第十九軍軍長,第十三軍軍長則由白崇禧自兼,將第七軍廣西留守部隊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五軍,黃紹竑親任軍長。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即黃埔軍校)校長亦由白崇禧擔任,直到蔣復出。8月底,為打擊蔣中正的勢力,桂系人物張定璠被任為上海市市長。隨後第七軍又在龍潭戰役中擊敗來犯的孫傳芳部隊。龍潭之戰導致孫傳芳的軍隊損失殆盡,孫傳芳從此淡出中國政壇。
廣州事變與驅汪
1927年11月16日,張發奎在汪兆銘指示下在廣州發動政變,企圖刺殺黃紹竑,黃僥倖逃脫。12月,張發奎部與第七軍第十五軍展開血戰,張部將領許志銳戰死,黃鎮球重傷,余部由薛岳、繆培南、朱暉日率領逃往江西,張發奎、黃琪翔下野流亡海外。戰後,第十五軍第二師師長黃旭初升任代軍長,並新編王應榆獨立師長期駐防粵北,直至蔣桂戰爭結束。新桂系在軍事上消滅唐、張兩部後,發動強大政治攻勢,要求凡是在「四一二清黨」期間,反對南京國民政府,並不得擔任黨內領導職務,矛頭直指汪精衛。李宗仁在黨務大會上直稱汪精衛賣黨賣國,是黨賊國賊;白崇禧更是宣稱要逮捕處決汪精衛。汪兆銘一系終被新桂系打倒,於12月15日總辭職,汪本人流亡赴法。
新桂系不到半年時間,便將蔣中正、孫傳芳、汪兆銘、唐生智、張發奎及共產黨等各路力量一一逐出中國政治中心,問鼎南京國民政府。新桂系主導國民政府期間,在軍事上以自身系統為重心,並聯合何應欽、程潛;在政治上平反西山會議派,恢復其黨籍及黨內領導地位。然忽略了黨工、財政金融兩項,未將陳果夫、陳立夫兄弟,宋子文、孔祥熙等人予以更換,使得中央黨部、中央銀行、財政部等要害部門仍控制在蔣中正手中,成為蔣日後復出的重要基礎。
挫折與二次北伐
1928年初,蔣中正趁廣州事變及「桂系排汪」造成的影響,得以復出。1月9日,蔣中正正式在南京復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白崇禧第十三軍被迫撤出南京,調駐武漢。新桂系的發展受到挫折。
4月初,李宗仁被國民政府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總司令兼武漢政治分會主席,白崇禧任副總司令。第四集團軍主要由新桂系嫡系部隊和改編的原唐生智部隊所組成,共轄16個軍又6個獨立師,有兵力20餘萬,轄區為兩廣、兩湖。4月10日,蔣中正指揮四大集團軍發動二次北伐,進攻以奉系張作霖為首的北方各軍閥。第四集團軍以白崇禧為前敵總指揮,率領第13軍及唐生智改編部隊參加二次北伐。至5月30日,白崇禧部解閻錫山之圍後,率先進抵北京南郊。6月4日張作霖被日本關東軍炸死於皇姑屯。張作霖之子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而新桂系則隨著「二次北伐」擴展至平津和河北地區。6月14日,《大公報》社論:廣西軍隊打到北京,乃中國歷史上破天荒之事。此時的新桂系達到發展的巔峰。
1928年10月,第七軍按照國民政府指定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五師,夏威任師長,轄四旅:第4旅旅長李明瑞,第5旅旅長李朝芳,第6旅旅長尹承綱,第7旅旅長楊騰輝。同月,李宗仁撥款改建了國立武漢大學。
中原大戰
兩次蔣桂戰爭
1929年,蔣介石與新桂系間因爭奪地盤而爆發了蔣桂戰爭。蔣介石利用唐生智對舊部的影響力將河北的新桂系部隊瓦解,白崇禧隻身逃離。在湖北,蔣介石利用新桂系內部矛盾,成功促成原新桂系人物李明瑞,俞作柏倒戈。最後蔣介石發動各方政治勢力和大小軍閥圍攻廣西,新桂系被擊敗。李宗仁、白崇禧等逃往國外,新桂系部隊損失慘重。
中原大戰
蔣介石隨後任命俞作柏、李明瑞主政廣西,李宗仁、白崇禧等人趁亂返回廣西,並且掌握了一部分武裝。蔣介石又命粵軍進攻廣西,但新桂系聯絡張發奎、薛岳部搶先進攻廣東,桂張攻粵之戰爆發。雙方互有勝負,遂形成對峙局面。
參加中原大戰
1930年5月,新桂系北上參加中原大戰。初期新桂系自桂林北上後勢如破竹,但最後軍事不利而潰敗。最後新桂系、馮玉祥、閻錫山三大派別在中原大戰中都被蔣介石擊敗。雖然中原大戰的失敗並未動搖新桂系在廣西的統治。但是二號人物黃紹竑是年底脫離了新桂系,在不出賣新桂系團體以及取得李宗仁,白崇禧的諒解之下,赴蔣介石的中央任職。新桂系「李白黃」三人體系瓦解。不過黃紹竑並沒有積極地為蔣介石工作。
在新桂系部隊北上失利的同時,盧漢率領3師滇軍趁虛入桂,於7月中包圍南寧。1930年9月桂軍發動反攻,10月10日解南寧之圍,戰至11月初,盧漢部潰不成軍,殘部逃回雲南。為表彰第15軍韋雲淞師以2000多人堅守南寧孤城3個月,彈盡糧絕仍死守待援的勇氣,李宗仁宣布每年10月10日為「旌忠節」以為紀念。
為使團體內部不再出現叛變投敵的事例,李宗仁於1930年9月1日成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同志會,以嚴密組織,其中最要害的部門是「組織訓練委員會」,實際為特務情報機構,由王公度任主任。
治理廣西
東方斯巴達
1932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委任李宗仁為廣西綏靖主任,白崇禧任副主任,黃旭初為廣西省政府主席,是為「後李白黃」體制。到1949年底,黃旭初實際主政廣西19年,最卓越之成就是開辦廣西大學,並在廣西實現了「高小全民義務教育」。
新桂系的治理使得廣西從邊遠落後省份逐漸近代化,其主要政策有「三自」和「三寓」政策,時稱「東方斯巴達」,亦獲譽三民主義模範省。廣西的政治、經濟、科技、工業、教育、文化、衛生、交通、航運等各方面得到長足的發展,截至抗戰爆發,新開公路24000多公里,成人受教育人數由不到3萬人增至近100萬人。在全面抗戰爆發之前,新桂系在廣西創設了10間兵工廠;進口德國步槍6萬支;成立廣西航空軍事學校,並附大型飛機配件廠,到抗戰爆發前有各式英日戰機60架。抗戰期間,廣西空軍將士全部殉國。
兩廣事變
1936年6月,新桂系聯合粵系陳濟棠,發動了兩廣事變。中國國民黨第五屆二中全會決議撤銷西南執行部與政委會,並改任兩廣軍事長官。因部下余漢謀等被蔣介石收買倒戈,陳濟棠因而對前途失望而出走香港。後蔣介石調動部隊欲進攻廣西,新桂系則動員20萬兵力準備應戰。同時,蔡廷鍇將其十九路軍閩變失敗的余部送入廣西,由區壽年、翁照垣率領,後李宗仁將其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四十八軍(原第十五軍)176師,區任師長。後在全國人民強烈呼籲停止內鬥,以及各方政治勢力的斡旋下,9月中旬,新桂系與蔣介石達成協議:桂系擁戴蔣中正為全國領袖;在全面抗戰開始之時在國民政府領導下出兵抗日;蔣介石允諾不動搖新桂系在廣西之統治地位。兩廣事變得以和平解決。
參加抗日戰爭
前期
1937年蘆溝橋事變爆發。8月2日,蔣中正任命白崇禧為參謀次長,28日,國民政府任命李宗仁為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新桂系部隊立即編成國民革命軍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李品仙上將)、第二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廖磊上將)北上抗戰,第十六集團軍(總司令夏威上將)則留駐廣西。是次廣西徵兵10萬人,報名人數逾百萬,需要抽籤決定。10月10日10時10分,李宗仁在完成抗日動員誓師工作後,飛往南京參加抗戰。
1937年10月,蔣中正命廖磊全軍趕赴上海參加淞滬會戰。此役,第21集團軍因首次與現代化日軍進行立體作戰,損失嚴重,其主力部隊第7、第48軍少將以上高級將領夏國璋、龐漢禎、秦霖等三人陣亡、另重傷兩人,基層官兵傷亡過半。11月12日,第21集團軍退出上海,第48軍(軍長韋雲淞中將)撤至常熟,第7軍(軍長周祖晃中將)則在吳興、長興阻擊日軍第六師團,26日,因長江江陰要塞失守,日軍蜂擁登陸,第21集團軍乃奉命退往浙西。隨後,新桂系部隊在蘇北參加了淮河戰役。
白崇禧和李宗仁
中期
1939 年春崑崙關會戰時,白崇禧以桂林行營主任擔任全局指揮,他為了保存桂系實力,盡量使用非桂系部隊作戰,夏威的十六集團軍只擔任助攻任務,在武鳴和追欽路西側打些「風流仗」 ,致使會戰失敗。
後期
1944年的豫湘桂會戰中,由於新桂系內部保存實力的戰略思想,加之廣西空虛,未能對日軍的入侵做出有效反擊。僅在桂平等地與日軍爆發激烈戰鬥。在隨後的桂林防守戰中,桂系守軍與廣西民團與日軍發生了激烈的戰鬥,日軍使用了毒氣,其中發生了七星岩 (桂林)八百壯士擊斃三倍來犯日軍,最後全員殉國的壯烈事迹。桂林被攻佔後,幾乎全城被毀壞。相較起衡陽城下的長期僵持,桂林城則迅速淪陷,只經過10日的戰鬥日軍便成功佔領桂林,同日進據柳州。
抗戰後與國共內戰前期
1945年8月底,李宗仁被任命為國民政府主席北平行轅主任,名義上統帥冀、魯、察、綏、熱、平、津、青五省三市。10月3日,國民政府恢復白崇禧陸軍一級上將軍階;1946年1月7日,出任陸軍總司令;同年5月15日,白被任命為第一任中華民國國防部部長。
1947年11月,蔣中正決定於次年3月召開行憲國大,並選舉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李宗仁在壓力下堅持參選中華民國副總統,在桂系眾人的幫助下,1948年4月29日以1438票:1295票擊敗蔣中正所支持的孫科,當選副總統。
1948年6月1日,蔣中正任命何應欽為國防部長,白崇禧被蔣調任華中剿總司令長官。白不肯就職,後在蔣同意華中剿總不受國防部、參謀本部節制,直接對總統負責的條件後,方於6月16日赴武漢就職。此舉使桂系控制近30萬部隊,新桂系勢力再次膨脹。
末路
李宗仁任代總統
1948年底,三大戰役之後蔣介石的中央軍系受到嚴重打擊,國民政府最具戰鬥力的部隊便是白崇禧華中剿總。桂系趁機逼蔣下野,欲以李宗仁為代總統與共產黨談判,進一步欲逼蔣出國。因形式緊迫,李宗仁最終態度軟化,於1949年1月21日接任中華民國代總統,與共產党進行和談。
李宗仁任代總統
李白揚鑣
解放軍渡江後李宗仁飛赴桂林,決心在廣西自行重組政府,與蔣中正系統徹底決裂。然而實現這個計劃的基礎,便是白崇禧手上的七個兵團五十萬大軍。4月29日,白崇禧飛離武漢前往桂林勸說李宗仁,飛機臨近桂林時突降暴雨,白只得改飛廣州。當晚蔣中正在黃埔軍校舊址晤白,說服白崇禧與蔣合作。李宗仁自此與白崇禧走向殊途。
主要人物
陸軍一級上將:李宗仁、白崇禧
陸軍二級上將:黃紹竑、黃旭初、葉琪、胡宗鐸、陶鈞、夏威、廖磊、李品仙、劉士毅、韋雲淞
中將或少將:夏國璋、鍾毅、周元、鍾祖培、楊騰輝、賀維珍、蘇祖馨、黎行恕、張淦、陳濟恆、闞維雍、陳雄、呂煥炎、伍廷颺、王公度、覃連芳、顏僧武、李本一、莫德宏、張文鴻、徐啟明、譚何易、鍾紀、張湘澤、程思遠、張光瑋、凌壓西、馮璜、周祖晃、海競強、潘宜之、韋永成、張定璠、張義純、莫樹傑、梁重熙、曾志沂
特殊人物
俞作柏、俞作豫、李明瑞、劉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