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前。
河南大災,三千萬人流離失所。
踏上大逃荒之路。
加上日軍的圍堵,屍橫遍野,民不聊生。
那是令全中國人都難以忘懷的1942年。
十年前,
導演馮小剛拍了一部電影,
來還原當時這一段過去的歷史。
電影最後有一句話——
「這些糟心的事我都忘了,你又寫它,圖個啥?」
圖個啥?
河南人民,太苦了。
沉默如謎的中原大地上,
受苦的老百姓,餓著肚子,長途跋涉,背井離鄉。
也感謝那部電影,
讓大家看到了真實的1942。
和真實的河南。
敢於正視自己的弱點一定是個強者,
也正是因為那次特殊的饑荒大難,
河南流民開始遍布全國。
武漢人把遷居的河南人稱為「河南棚子」,
西北人把挑著擔的河南人叫「河南擔」,
這些名稱都沒有貶義,
只是為了方便稱呼而已。
一直以來,
河南這塊中原富饒之地,都太難了。
雖然地處中原,
自從民國以來,
各種天災人禍接踵而至到河南。
民國期間,
河南受水災縣市多達681個,旱災858個,蝗災226個。
平均每年有一半的縣遭到災害。
更不用提剛剛開頭提到的,
悲痛的1942。
路遙在《平凡的世界中》,
把河南人稱為「中國的吉普賽人」。
「河南人是中國的吉普賽人,全國任何地方都可以看見這些不擇生活條件的勞動者。他們和吉普賽人不一樣,吉普賽人只愛漂泊,不愛勞動。但河南人除過個別不務正業者之外,不論走到哪裡,都用自己的勞動技能來換取報酬」。
可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
河南省卻成為了我們生活中,
地域黑最嚴重的地方。
為什麼會這樣?
在有一季的奇葩說里,
來自河南的毛冬有一個辯題的名字就叫——
「當一個河南人能自豪地叫出家鄉的名字。」
他說,在河南生活了二十幾年,
從沒聽說過偷井蓋的事情。
這些對地域的歧視,
伴隨了很多在外求學和工作的河南人的生活。
而當我們往回追溯,可以發現。
其實,一直到上個世紀60年代,
民眾對於河南人的風評並不差。
上世紀60年代,
美國社會學系教授埃伯哈德,對於中國大陸省份刻板印象的調查里,
大部分中國人覺得,
河南人坦率、誠實,守規矩,至多只是脾氣暴躁。
上世紀80年代,
李連杰的電影《少林寺》的爆紅。
更是讓全國青少年當時一提到河南,
就會萌生去嵩山習武的念頭。
遇到一個河南人都覺得他身懷絕技,
分分鐘想拜師學藝。
只是到了90年代,
聞名全國的假藥案和多地虛報產值案,
被拿到兩會上討論。
而那個時候又是傳統媒體盛行的年代,
發生在河南的這兩件事被大肆報道,
一時間河南又被貼上了「坑蒙拐騙」的標籤。
而2005年深圳民警掛出——
「堅決打擊河南籍敲詐勒索團伙」的橫幅,
被南方都市報率先報道後,
國內多家媒體紛紛轉載,
輿論一片嘩然。
此後,
媒體對於河南的報道,
大都以負面為主。
有學者統計,
當年的媒體報道,
對河南的負面報道佔據了河南總報道的1/4。
河南人之所以一直被當做背鍋俠,
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但很顯然。
只是通過新聞和段子,
就自以為了解一個群體的特質,
真的是又蠢又壞。
地域歧視的本質原因,
在於無知。
飽經風霜的河南,
比我們想像中,要勇敢,也要努力得多。
河南省安陽市林州石板岩鎮傍晚,一條河流公路從小鎮穿過
白岩松曾經說過——
「中國什麼樣,河南就是什麼樣。」
佔據中國人口近十分之一的河南,
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
歷史上也有多個朝代的都城設在這裡,
四大發明有三大來自河南,
可以說,
一部河南史就相當於半部中國史。
鄭州黃河大橋兩側
就連大家不熟悉的河南菜,
也有著不為人知的「輝煌」。
河南是最早被授予「中國廚師之鄉」的地方,
豫菜更是被稱為「地方菜系之首」。
在90年代以前,河南菜很火。
開國以來就一直是「國宴用菜」。
到了90年代以後,才逐漸換成淮揚菜。
圖by 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II·相逢》
而河南博物院,洛陽博物館,
兩大博物館的存在,
更是提醒著特地前來朝聖的人們,
河南那段輝煌的歷史。
圖河南博物院三彩騎馬吹排簫男俑
2021年。
基於厚重的歷史人文,
河南衛視厚積薄發,
幾個讓人驚為天人的「奇妙夜」,
讓這個地方衛視終於驚艷出圈。
被大家瘋狂熱愛,
高呼著「文化大省,一戰封神」。
河南人是真的又努力又勇敢。
漸漸的,漸漸的。
大家對這個地方開始了解、欽佩以及深入研究。
燦爛的華夏古文明和果敢的河南人民,
在這片中原大地,
終於不再讓大家把地域黑掛在嘴邊上。
雖然這幾年。
河南的天災仍舊不斷,
省會鄭州也面臨著一輪又一輪新的考驗和衝擊。
去年的洪水剛剛緩過來,
間歇不斷的疫情就讓人喘不過氣。
每每看到這些互相幫助的河南老百姓,
還是覺得眼淚濕了眼眶。
其實,我們想說的也是——
無論哪個城市發生什麼事情,
無論時代的洪流把我們帶去了哪個地方;
無論我們被迫要用何等的姿勢上路。
走下去,活下去。
當年《1942》電影海報上的六個字。
每個時刻有每個時刻的理解方式。
每個生命,都是值得珍視和尊重的,
每個無可奈何,也都是能夠理解的。
生活不易,互相幫助。
且行且珍惜。
· END ·
【版權說明】
部分圖片來源於圖蟲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