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世紀至17世紀,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歐洲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大航海運動,史稱地理大發現或新航路開闢等,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著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
荷蘭在17世紀海洋貿易中扮演主要角色,故被稱為「海上馬車夫」。
然而在海上貿易繁榮昌盛的的外衣背後,歐洲的水手們卻過著苦不堪言的日子。
在海上漂泊的日子,船員們吃著發霉的麵包,喝著發臭的雨水,睡在潮濕悶熱的船艙里,還時常和牲畜住在一起,新鮮的 蔬菜水果對他們來說幾乎是一種奢望,由於長期處於這樣一種惡劣生活環境下,水手們難免產生各種各樣的疾病甚至死亡 ,死者的遺體將被投入海中以免感染他人。
在船員所得的疾病中,最要命的算是壞血症,它是由於人們長期吃不到新鮮蔬菜而缺乏維生素造成的,由於當時人們科學知識的欠缺,一時間難以找出解決此問題的辦法。
此時在遙遠的東方,鄭和正帶著他龐大的艦隊往南方駛去,船上歌舞昇平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他們受到皇帝的旨意去南 洋一帶宣揚國威。
天朝的船隊似乎沒有遇到像歐洲船員那樣的問題,難道是因為中國人在生理結構上有什麼特別之處嗎,答案是否定的。
由於中國人擅長種植和儲藏黃豆,在每次出海前船倉都要裝上滿滿的幾箱黃豆,看似平凡無奇的黃豆卻在海洋活動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為了防止顛簸的海浪毀壞瓷器,人們把它們放入盛滿黃豆的箱子里。
黃豆也是一種營養豐富的食品,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它可以做成豆腐和豆漿供船員們食用。
受潮發芽的黃豆亦可以作為蔬菜為船員們提供維生素等營養元素,使人不至於生病,因而當時中國船員死亡率就比歐洲要低得多。
日後隨著人們對微量元素的認識和儲藏技術的提高,船員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生病死亡的現象也就逐漸減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