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宋世民
老照片中煙台海邊的小舢板
時下說起舢板,多數人會聯想到旅遊區內水上泛舟的情景,很難將這種靠一支櫓、一葉槳或一根竹篙推動的小木船與大規模港口裝卸作業相聯繫。然而,退回160多年,當被迫開放的煙台口岸匆匆捲入世界貿易大潮流時,這些看似原始簡陋的水上運載工具,在此後上百年,還真是名符其實撐起了港口裝卸半邊天。
煙台街上的一支產業大軍
煙台港開埠之前,只是一個自然港灣,港區內尚無一處像樣的人工設施。1861年開埠後,進出港的外國貨船及國內各類船舶日漸增多,由於港區南岸灘淺沙平、開闊散漫,船隻臨港只能錨泊在離岸較遠的深水區,裝卸貨物、上下旅客,全靠舢板駁運。即使在1866年海關碼頭建成後,因規模較小、泊位水淺,全長只有257米,只能靠泊約500噸的船隻,稍大點的船還是望岸莫及,裝卸作業仍然依賴大批舢板過駁。於是,這支應時而生的龐大舢板隊伍,依舊長盛不衰,竟成為煙台街上的一支產業大軍。據記載,到1901年,港區舢板已達1700隻,搖櫓工人3400人,佔全市從業人口7%以上。這還不包括專門從事扛、抬、搬的碼頭工人約5000人。
1901年春天,美國長老會的牧師亞瑟·朱德森·布朗來到煙台,在日後的著作中,他對煙台港區的情景,留下這樣一節記述:
我在中國的旅行有兩個月是在這個偉大的省份(山東省)度過的,這兩個月一切都是那麼讓人著迷。當我乘坐著從朝鮮來的輪船靠近煙台時,岸上美麗的景色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海面水波不興,在春天明媚的陽光下熠熠生輝。港口尤其可愛,海岸線並不規則,中間一個高高的岬角上坐落著各個國家的領事館。從海上望去,右面是商業區,分布著碼頭和建造精美的商業建築。左面則是寬闊的優質沙灘,曲線型的岸邊建有外國旅館和中國內地獨有的漂亮房子。在城外,一座小山的斜坡上坐落著長老會的房舍。這座小山是當地一座聖山。從海上看,煙台是全中國最迷人的城市之一。
港口擠滿了名為舢板的船隻,這種船又寬、行駛又靈活,上面站著精力旺盛的大個子中國人。船夫在邊上搖著櫓,靠近輪船,用鉤篙鉤住輪船的船舷,像猴子一樣機敏地跳到大船甲板上,然後就開始做起交易來。爭著拉客的嘈雜聲就像尼亞加拉乘馬出遊的人群那樣喧嘩……
從這位牧師的記述中,我們似乎已經觸及舢板工人的艱辛。他們儘管人數眾多,肩負著港口裝卸的重任,組織結構卻如同散沙。他們被稱為「搖舢板的」,多是幾個人合夥買一條舢板,加入許多幫派中的某一支。然後,一年四季拼力搖動大櫓,往返於岸灘、碼頭與錨地船舶之間,為養家糊口,風霜雪雨中也不敢懈怠。直到1926年8月,港區西防波堤經過修繕竣工後,這支浩浩蕩蕩的舢板隊伍才無可奈何地走出苦澀的輝煌,日漸式微。許多「搖舢板的」被迫改行,加入碼頭搬運工的行列……
正因如此,煙台港在大批「搖舢板的」失業的悲痛中,結束了原始而複雜的裝卸過程。儘管光禿禿的新建碼頭上,船舶裝卸仍舊靠人力扛、抬、搬、拉,但得益於工序減少,還是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裝卸效率,且為寥寥幾個簡易碼頭日後實現裝卸機械化打下了基礎。
煙台港碼頭叫舢板
告別鼎盛時期的舢板,並非徹底銷聲匿跡,它作為錨地與碼頭的交通工具及在近海養殖方面,依然大有用武之地。在煙台被冠以北方重要漁業基地之名的歲月里,「舢板」的大名反而更加響亮。那時,凡是在煙台收港的漁民,大多叫過舢板。
因漁船密集,碼頭泊位難以容納,漁輪只能一排接一排地系泊在離岸百米之外。船員下地、返船全靠舢板接送。離船時好辦,解纜就走,登船時可就沒那麼方便了,只能站在碼頭岸邊隔海呼喚。
煙台港碼頭叫舢板,聲音聽起來洪亮悠遠,很有特色:「舢板哪——哎!」一段長腔後面總連帶一聲高音短嘆。船員來自四面八方,聲調自然五花八門,但節奏大同小異。尤其到了晚上,港區作業機械大多已停工,返船人呼喊舢板的聲音顯得格外嘹亮,舢板二字後面拖的那段尾腔,能穿透幽靜夜空,忽忽悠悠飄出很遠……
碰巧守船人睡著了或有事忙活沒得理會,叫舢板者也就「望洋興嘆」。這時也會換個喊法:呼叫本船號碼。再沒反應,只好耐心等待,遲早會遇上其他船員返回。這時,人們湊在一起,說聲「一、二!」幾個粗聲大嗓集體爆發,氣勢頓時大振,幾聲過後便戛然而止,靜候佳音。
果然,遠處黑黝黝的船隊間隙,隱約傳出大櫓與船幫的磕碰聲,接著是吱呀的搖櫓聲,轉眼工夫,船縫間便會漂出一隻小舢板。於是,原先倒映在海面上的一排排金燦燦的燈火光柱,頃刻間便被小舢板蕩漾起來的微波推散,化為一片金箔玉珠,明晃晃顫盈盈,散布在海面。條條光影在船頭前面破碎,又在船尾後面勾聯成形,無聲無息,周而復始……
待舢板傍上碼頭,不管是哪艘漁船的人,皆可隨意搭乘。待舢板滿載,搖櫓人會盡量將櫓把子外推內摟的幅度減小,搖擺頻率加快,重載的舢板便穩穩噹噹地游向漁輪。
舢板終於成為時代背影
不知不覺間,有許多年沒見過靠人力搖櫓驅動的舢板了,似乎沒人留意,它們何時告別了煙台港,又去了哪裡。
在新中國成立後的近20年間,老港區碼頭泊位不斷增加,雖然萬噸級以上的貨輪仍無深水碼頭傍靠,但在深水區為它過駁的船隻,早已不見舢板蹤影,而由大噸位拖駁船取而代之。至於三五千噸的客貨輪,皆可直接停靠碼頭,運作順暢。
進入二十世紀70年代,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煙台港領命擴建,各路人馬克難攻堅,於1974年底建成煙台港第一個萬噸級碼頭。此後,深水泊位及港口配套機械設備建設日新月異,舊港池早已退出客貨兼顧的中堅位置。煙台芝罘灣岸線已是碼頭密布、裝卸機械林立,不僅旅客、貨物可直接上下輪船,汽車、火車也暢行無阻。一個早已告別舢板時代的龐大港務集團勇立改革潮頭,以豪邁的姿態跨過沙灘淺水,越過深海大洋,實現了與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多個港口直接通航。
古老的舢板已經完成了它在煙台港的歷史使命,悄悄遠去了,因為它們知道自己難以承載新時代發展的重任,儘管呼喚舢板的長腔,作為一個時代符號穿越時空,還不時縈迴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