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英雄與愛情始終是藝術作品歌頌的主題,後者讓人們體會到世間的美好,而前者則被賦予了更多的壯烈色彩,即便英雄落幕,其偉大的功績也始終讓人們難以忘懷。
根據「成王敗寇」的邏輯,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所書寫的,因此許多英雄在死後其真實的經歷通常也會遭到篡改,人們也只能根據一些蛛絲馬跡才能還原歷史的真相。
有一些人雖然退出了歷史舞台,其生前所作所為依舊被人們所紀念,即便經人篡改依舊無法將其光輝磨滅,李世民的第三子李恪便是如此。
他的一生可謂跌宕起伏,而在被誣陷殺害之後,依舊受到人們的敬仰,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李恪的故事。
李世民最喜歡的兒子
作為李世民的兒子,李恪的身份自然無比高貴,但是與其他皇子不同的是,李恪的母親是隋煬帝的女兒楊妃,這讓他比其他的皇子更有了一層不凡的身份——擁有隋唐兩朝皇族的血脈。
李恪有著得天獨厚的出身,他是貴族中的貴族,這樣的身份著實讓人望塵莫及,李世民對這個兒子的寵愛更讓他成為眾位皇子中最獨特的一個。
李恪兩歲時便以皇孫的身份被封為長沙郡王,之後又被封為漢王,到了十歲改封為蜀王,並領受益州大都督的要職。
不過李世民因不忍讓他離開自己,便讓他遙領官職,也開啟了皇子遙領官職的先例。
從李世民對李恪的一系列冊封可以看出,李世民對這個兒子的寵愛與器重,當時的益州人口繁多地域遼闊,是唐朝的核心利益中心,李世民將這一地區分封給李恪足見他對李恪的偏愛。
隨著李唐王朝的日益穩固,李世民決定重新啟用封國制度讓宗族子弟重掌大權,以此來鞏固李唐皇族的統治,他力排眾議對宗親及皇子大加分封。
在這一次的分封中李恪又被封為了吳王並受任潭州都督,此時李恪已經長大成人,不久後他前往自己的封地就任,臨行之前李世民還特意設宴為李恪送行,也可見李世民對李恪的疼愛。
李恪到了封地後,由於年少輕狂遊獵過度損壞良田,遭到了御史柳范的彈劾。
得知自己最疼愛的兒子犯錯,李世民感到顏面盡失,在朝堂之上痛斥權萬紀,稱其輔佐李恪失職以至於李恪犯錯,以此為李恪找回面子,從這一舉動更可以看出他的愛子之情。
才華橫溢卻無緣帝位
李恪之所以能夠得到李世民的偏愛,與他自身的優秀也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據記載,李恪文治武功在眾皇子中堪稱第一,不僅才華出眾而且弓馬嫻熟,可謂能文能武。
李恪性格沉穩內斂處事冷靜,被彈劾之後開始對自己嚴加約束極力剋制,再也沒有過因犯錯被彈劾的記錄,能力出眾又不斷完善自己的李恪,自然成為了李世民最滿意的兒子。
據悉房玄齡、魏徵和杜如晦都曾教導過李恪,正所謂名師出高徒,其才華可見一斑。另外,李恪年輕時還曾與突厥作戰並立下赫赫戰功,單槍匹馬將突厥大軍逼退。
李世民年輕的時候也曾多次去敵軍地盤探查情況,民間也有關於他的許多傳說,由此唐太宗覺得李恪與自己很像,還說過「英武類我」一類的話,並有意將大唐江山傳給他。
奈何雖然有著優秀的出身,同時又深受李世民的器重,但由於封建時期「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幼」的世襲規則,作為李世民的第三子仍然沒能被立為太子。
即使後期李承乾被廢他也沒有資格!話說太子李承乾因牽扯謀反而被廢黜之後,李世民雖然口頭許諾立李泰為太子,但由於長孫無忌的干涉,太子之位最終落在了李治的頭上,李泰也因涉嫌謀儲而遭到幽禁。
李世民覺得將李治立為太子似乎不妥時,他曾與長孫無忌有過一次談話,談話間他透露出對李治能力的擔憂,並表示李恪與自己最為相像,是自己心目中最合適的人選。
聽到李世民的想法,長孫無忌以「太子仁厚,可以做守成之君」為理由,並表示這是大臣們的一致意見。李世民見此情景,只好放棄了自己的想法,李恪與太子之位就此擦肩而過。
由此可見,李恪雖然有著兩朝皇族的血統,但這也註定了他與皇位無緣。一方面隋朝的統治已然被李唐王朝所代替,其外戚家族已經失去了往日的光輝,長孫無忌是李治的舅舅可以為他提供強大的後援力量。
另一方面朝中的許多大臣都曾是顛覆隋朝統治的「罪魁禍首」,如果李恪登基成為皇帝,那麼這些大臣的政治恐怕也會受到極大的影響。一旦李恪想要為自己的外曾祖父報仇後果將不堪設想。
李恪能夠剋制內心,被彈劾之後便格外注意言行,看上去似乎是一種優秀的品格,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是極大的隱患,畢竟隋煬帝在登基之前也曾是一副聖主明君的模樣,登基後卻顯露出了真實的一面。
如果李恪也像他的外公一樣,那麼李唐王朝將何去何從,沒有人能夠預料得到,種種原因讓李恪就此失去了當皇帝的資格,也為後來的悲劇埋下伏筆。
蒙冤獲罪,悲涼結局
沒能登上皇位李恪並沒有表現出不滿的情緒,日常表現一如既往的謙遜,唐高宗李治對於這位哥哥的表現十分滿意,但長孫無忌卻始終將其視為眼中釘。
在他看來李恪始終都是一個巨大的隱患,必須要除之而後快。辯機和尚與高陽公主私通被殺之後,高陽公主便十分痛恨自己的家族,在一番謀劃之後她便與駙馬房遺愛企圖謀反。
事情因泄密而敗露,這場企圖顛覆政權的叛亂很快便被平息了下來,在長孫無忌的授意之下,房遺愛誣告吳王李恪也牽連在此次事件當中。
公元653年李恪在長安宮禁之內被縊殺,就這樣年僅三十四歲的李恪因為政治風波的牽連而失去了年輕的生命。
雖然李恪含冤而死,但他的人品和才華始終被人們所紀念,南塘時期南塘開國之君李昪為了證明自己統治者的合法身份,將李恪認定為自己的祖先,以此來證明自己傳承自李唐正統。
不僅如此,李昪還將李恪追尊為定宗孝靜皇帝,諸多大臣雖然認為李恪沒有做過皇帝,此舉也不合規矩,但李昪卻堅持認為李恪德才兼備足以當此殊榮。
在此之後李氏子孫不斷發展壯大,這些人自然也成為了李恪的後代。總的來說,儘管在世時李恪蒙冤被害,但死後人們依舊以成為他的後代為榮,可見公道自在人心。
對於此事,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