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59年廬山會議期間,毛主席從隨陶鑄而來的曾志口中聽說了賀子珍的近況。就感慨萬千地對曾志說:「畢竟是十年夫妻了,我想見一下她!」
最後在曾志等人的精心安排下,賀子珍秘密來到了廬山,終於見到了毛主席。
毛主席見到被病痛折磨得消瘦蒼老的賀子珍後,強忍著眼中的淚水,嘆了口氣後問到:「子珍,當初你為什麼一定要走呢?」
而賀子珍一時竟不知如何回答……
賀子珍當初為什麼要離開毛主席?毛主席又是如何和賀子珍再次相見的?這還要從賀子珍和毛主席的相知相愛說起。
賀子珍
大家閨秀鬧革命,巧遇主席結連理
賀子珍出生於1909年,是湖南省永新縣一個鄉紳之家的女兒。她學名為自珍,而桂圓則是她的乳名。
她的父親賀煥文是前清的舉人,後來棄文從商,積攢了一份很大的家業。而賀子珍不僅聰明伶俐,而且美麗動人,早在女子中學讀書期間,就被人稱為「永新一枝花」。
但出身名門的賀子珍卻不甘心做一名大家閨秀,反而跟哥哥賀敏學和妹妹賀怡一起,加入了共產黨,鬧起了工農革命,成為當地有名的「永新三賀」。
1927年,時任永新縣婦女部長兼共青團副書記的賀子珍參與策划了永新暴動。
圖右為賀子珍
賀子珍看似柔弱,卻作戰勇敢,機智靈活,而且騎馬打槍也樣樣在行。連何長工都稱讚她:「是一個實實在在地帶過兵、打過硬仗的巾幗英雄。」
但永新暴動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賀子珍和兄長賀敏學無奈之下登上井岡山,投奔了「山大王」袁文才。
袁文才對才貌雙全的賀子珍欣賞有加,就把她認作了義妹。而當年10月,毛主席帶領的秋收起義部隊也抵達井岡山,賀子珍因此而結識了毛主席。
當時的毛主席因為長途行軍,兩隻腳都化了膿,腫得像個紫茄子。
第一次見面,賀子珍就執意要看毛主席的傷腳,毛主席被她這突兀的要求搞到有些不好意思,正要推託之時,賀子珍就已經蹲到了他的腳邊。
賀子珍的舉動讓毛主席一下就記住了這個小姑娘。他在晚年還回憶道:
「她幾乎是以命令的口吻讓我把腳伸向她的手裡。她小心翼翼揭下我腳上的藥膏後,便又起身忙去熬藥煎湯,給我洗腳、敷藥。」
毛主席與袁文才會師後,工農革命軍的隊伍迅速壯大,前委的工作日益繁重,毛主席急需一名專職秘書協助自己處理工作,他一下就想到了賀子珍。
賀子珍看似溫柔賢淑,但工作起來卻風風火火,潑辣幹練,很快就成了毛主席的得力助手。
她不僅幫助毛主席處理了大量的日常事務,還發揮「地頭蛇」的優勢,陪同毛主席到寧岡、永新兩地進行調研,幫助毛主席寫出了著名的《井岡山調查》。
後來,袁文才給毛主席和賀子珍當起了媒人。而他之所以這麼做,一來是為了給義妹尋個好夫君,二來也帶著一點兒私心。
毛主席上山後,他狹隘主義思想作祟,總覺得毛主席會吞併他的隊伍,所以就想通過這樁婚事與毛主席結成「親家」。
賀子珍那時當然不知道袁文才的另一層用意,所以在聽了袁文才的提議後,就滿心歡喜地答應了。
而毛主席雖然一眼就識破了袁文才的兩層用意,但他也已經對賀子珍心生情愫,所以還是同意了這個提議。
1929年5 月 28 日 ,正是杜鵑花開得最盛的時節,在袁文才等人的見證下。毛主席與賀子珍在井岡山上的象山庵舉行了婚禮。
婚禮後不久,毛主席就遇到了政治上的挫折。1929年6月份,毛主席意外落選前委書記,被迫離開了他一手創建的紅四軍。
相濡以沫不離棄,榮辱與共同進退
在此之前,毛主席從未遭受過如此沉重的心理打擊,所以身體一下就垮了。無奈之下他只能來到上杭縣蛟洋養病,後因敵軍進攻汀洲,又轉移到永定縣的牛牯撲。
牛牯撲條件艱苦,毛主席夫婦只能住在竹子搭建的寮棚里。
但毛主席卻不以為意,不但豁達地吟起了蘇東坡的「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還饒有興緻地寫下了「豐饒書屋」的牌匾。
這世外桃源一樣的竹林,使這對政治上失意的夫妻暫時忘卻了各種煩惱,過起了閑雲野鶴一般的生活。
他們白天或在竹寮外嬉戲打鬧,或在山路上牽手漫步;太陽一落山,他們就點上一根蠟燭,躺在竹床上談詩詞歌賦、談革命理想。
由於毛主席在牛牯撲隱居,國民黨軍都以為他失蹤了,還故意放出了毛主席已被「擊斃」于山中的謠言。
但在賀子珍的悉心照料下,毛主席的身體很快就得到了恢復,沒多久就又出來工作了,這些謠言也就不攻自破。
但好景不長,以王明為首的左傾勢力捲土重來,在蘇聯的支持下,取得了中央的領導權,毛主席再次遭到排擠。
毛主席又一次病倒了。心力交瘁的毛他主動向中央遞交了病假報告,帶著賀子珍來到了瑞金城外的雲石山,寄居在山上的一座古寺之中。
一邊有晨鐘暮鼓,一邊有賀子珍悉心照料和感情慰藉,毛主席很快就忘卻了不快,心境也漸漸變寬,整個人又恢復了活力。不久後,他們的第三個孩子降生。
由於國民黨的圍剿,他們之前的兩個孩子都已失散,所以毛主席特別珍惜這個孩子,給他取名叫做毛毛。
在艱苦的歲月中,毛毛的歡笑給戎馬四方的夫妻倆帶來了難得的幸福時光,談論孩子每一天的變化成為他們每天最開心的事情。
但美好的日子總是轉瞬即逝。1934年,在王明左傾錯誤路線影響下,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被迫開始了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考慮到行軍的艱苦,中央只批准了30名女同志隨軍長征。這30名女同志後來被譽為長征「30女傑",而賀子珍就是其中之一。
聽到自己能與毛主席一起長征之後,賀子珍本來還挺高興, 但當聽到「不能帶孩子」的命令之後,她又就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作為一名紅軍女戰士,她必須服從組織的決定,可是作為一個母親,她卻忍受不了這樣的骨肉分離。
幾經鬥爭後,她還是放下了兒女私情,忍痛將兒子交給了自己的親妹夫同時也是毛主席親弟弟的毛澤覃照看。
賀子珍本以為有妹夫的照看,日後再與兒子見面應該不是什麼難事。但天不遂人願,兵荒馬亂的年代事事難以預料。
賀子珍走後,瑞金很快就被國民黨軍隊包圍,為了毛毛的安全,毛澤覃忍痛將他秘密轉移到了一位老鄉家寄養。
但後來毛澤覃卻在掩護隊伍撤退時犧牲,毛毛的線索也從此中斷。
這個3歲的孩子在賀子珍和毛主席的心裡留下了深深的烙印,20多年後,毛主席還哀痛地回憶說:
「最後一次見到這孩子,都會在隊伍里招手了,誰知以後就再也見不到了……瑞金一別,竟成了永別!」
而踏上長征之後,賀子珍和其他女同志都被分到了休養連。
巾幗不怕遠征難,拋子救友敢為先
當時的賀子珍雖懷有身孕,但從不搞特殊,不僅臟活累活搶著干,組織上給孕婦的正常優待,她也從來不要。
有一次,部隊在山裡獵了一頭野牛,組織就按規定多分給了她兩斤肉。
賀子珍知道後非常不安,主動把多分的肉又分了連隊里的老同志。時任休養連連長的侯政後來回憶說:
「賀大姐羞澀文雅,不多言多語,一路上總是笑,見面先笑,講話帶笑。很能體貼人,要求自己嚴格,總是諒解我們的難處,處處以普通戰士的姿態出現。」
1935年2月,在紅軍二渡赤水前後,賀子珍產下了一名女嬰。但後面有窮追不捨的敵人,前面還有遙遠而艱苦的路程要走,部隊實在無法帶上這個嬰兒。
賀子珍也深明大義,只看了孩子一眼,輕輕地問了一句「是男孩子還是女孩子」,就決絕地將孩子送給了當地的老鄉。
毛主席才知道此事後,只能無奈地安慰她說:「你做得對,我們只能這樣。」
賀子珍表面上雖然決絕,但哪有母親不愛自己的孩子。晚年她曾哀傷地回憶說:
「長征路上生的這個女孩子,我還沒看清楚她長個什麼樣,就被送了人,到現了我也說不清楚她具體被送到了什麼地方,也無法知道她是死是活……」
賀子珍還沒有從骨肉別離之痛中緩過來,就拖著虛弱的身體,隨著大部隊繼續上路了。
隊伍行進到貴州盤縣附近時,突然從雲縫中鑽出了一架敵機,對著休養連就是一通轟炸。賀子珍她們對此早已見怪不怪,所以在第一時間就進行了隱蔽。
當大家都已經隱蔽好之後,賀子珍卻發現一名行動不便的傷員還暴露在外,於是她又義無反顧地衝出了隱蔽點,要把這名傷員拖回來。
但恰逢敵機再次俯衝而來,一通掃射之後,又丟下了一枚重磅炸彈。在這危急時刻,賀子珍義無反顧地撲在了傷員的身上。
一陣巨大的聲響過後,她在血泊之中倒下,而她身下的傷員卻安然無恙。
經過醫生檢查,發現賀子珍身上有10幾處彈傷,但當時並沒有動手術的條件,所以無法取出嵌入她頭骨和肌肉里的彈片。
這些彈片留在賀子珍的身體里,經常隱隱作痛,使她落下一身疾病。
毛主席聽說賀子珍受傷的消息後,急忙趕到了休養連,不但流下了長征中的第三次眼淚,也留下了「抬也要把賀子珍抬到目的地」的死命令。
後來,賀子珍在回憶這段往事時說:
「是毛主席救了我的命。我當時昏迷著,不知道連里曾經決定把我留下,放到老鄉的家裡。當然,連里這樣決定也是一片好心。
但如果那時候毛主席同意了,我就沒命了。我的傷勢那麼重,農村又沒有醫療條件,不要說碰到敵人了,就是光躺著也要死的。」
由於傷勢嚴重,賀子珍處於時而昏迷時而清醒的狀態中,全身上下鑽心的劇痛折磨著她。
但由於沒有良好的藥物,戰友們對此也是束手無策,只能默默地為她祈禱。
紅軍長征畫作(圖源網路)
也許是因為上天憐憫,也許是因為她自己的堅強意志,最終賀子珍竟挺過了最危險的時刻,奇蹟般地走出了死亡線。
此後賀子珍同戰友們一道渡過了波濤洶湧的金沙江,跨過大渡河,翻越風雪無邊的夾金山,走出濕冷泥濘的草地,終於在1935年10月勝利到達了陝北。
賀子珍本以為到了陝北之後,就會苦盡甘來,然而世事就是這樣的無常。
人們怎麼也不會料到,毛主席和賀子珍這對榮辱與共、相濡以沫的患難夫妻,最終會分道揚鑣。
白頭偕老終成空,再見已是廿年後
紅軍到達陝北後,毛主席成為黨內當之無愧的最高領導人,工作也日漸繁忙,對賀子珍的交流和關心自然也就少了許多。
有次一位美國女記者史沫特萊正在採訪毛主席,賀子珍突然就生氣地沖了進來,打了毛主席的女翻譯吳光偉。
史沫特萊不知道賀子珍與毛主席的關係,就「見義勇為」打了賀子珍。
毛主席批評賀子珍不顧影響,賀子珍反而抱怨毛主席任由史沫特萊打她,兩人互不相讓。賀子珍一氣之下,就離開了開延安,跑到了西安。
毛主席本來以為賀子珍就是賭氣,但當他讓自己的勤務兵帶著自己的道歉信,到西安去接賀子珍時,卻只接回了一塊「從此訣別」的手帕。
但即使這樣,毛主席還是想方設法勸她回歸,當得知賀子珍要從新疆轉機去蘇聯後,甚至以組織的名義,發電報讓在新疆候機、去蘇聯的同志全部返回延安。
但賀子珍還是違抗了命令,一意孤行來到了莫斯科。
賀子珍到莫斯科後不久,就生下了一個兒子。屢屢喪子的賀子珍對他疼愛有加,但剛養到十個月大,這個孩子就因為感染肺炎而夭折。
賀子珍因此而深受打擊,也終於認識到了自己的任性,於是她就給毛主席寫了一封信。
1939年8月,毛主席專門托到蘇聯來治療臂傷的周恩來,給賀子珍帶了一封信,在信中說:
「自珍同志,你的照片己經收到。我一切都好,勿念」
然後又欲言又止的寫道:「以後我們就是同志了。」這其實就是向賀子珍委婉地提出了分別。
而沒有了毛主席這一精神支柱,賀子珍在蘇聯生活地更加煎熬。
為了讓身在異國他鄉的賀子珍免受煎熬之苦,1941年底,毛主席特意把女兒李敏送到了蘇聯。
在蘇聯衛國戰爭中,賀子珍與被迫與女兒分離。但寄居在國際兒童院的李敏卻因院方照顧不周而險些病死。
悲憤不已的賀子珍在與院方交涉時,被院方指為精神病而被關進了瘋人院,這一關就是八年,也因此患上了精神疾病。
直到1947年王稼祥出使蘇聯時才把她從瘋人院解救出來,先是把她安頓在了哈爾濱,後來又安頓在了瀋陽,在醫生的精心治療下,賀子珍的病情才有所好轉。
1949年3月,毛主席在香山別墅,見了賀子珍的親妹妹賀怡。他對賀恰說:「你讓賀子珍到這裡來,這是歷史造成的事實,我們還是按中國的老傳統辦吧!」
毛主席既然提出要按中國老傳統來辦,應該就是打算要與賀子珍恢復夫妻關係了。賀怡欣喜不已,趕忙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到瀋陽去接姐姐入京。
但當她們乘坐的火車到達山海關站時,卻遭到了阻礙。無奈之下,賀子珍只能南下上海,投靠哥哥賀敏學。
在上海期間,賀子珍給毛主席寫了很多封信,但毛主席卻從未收到過這些來信。
1954 年的一天,賀子珍從收音機里聽到毛主席久違的聲音。所謂久思成病,賀子珍的精神疾病再次複發,終日神情恍惚,痴痴迷迷。
賀子珍的好朋友,也是陶鑄的夫人曾志得知情況後,專程到上海去看望了賀子珍。
1959年,毛主席召集中央領導幹部在廬山召開政治局會議。
隨陶鑄而來的曾志趁機向毛主席彙報了賀子珍的情況。毛主席聽後感慨萬千,最後對曾志說:「畢竟十年夫妻了,我想見一下她!」
在曾志等人的精心安排下,賀子珍秘密來到了廬山,終於見到了她朝思暮想的毛主席。
看到被病痛折磨得已經走了樣的賀子珍後,平時有淚不輕彈的毛主席也禁不住哽咽起來,一遍遍地責問:「當初你為什麼一定要走呢?」
賀子珍也不應答,就坐在一旁默默地流眼淚。她也曾經無數次在心裡責問過自己,當初為什麼一定要走呢?但事已至此,她又何嘗不曾後悔。
相逢總是短暫的,互訴衷腸之後,賀子珍當晚就下了山。
人們本來以為,有了這次相見,他們的心結也打開了,以後應該會經常會面吧,但沒想到的是,這竟是他們當年分別後唯一也是最後一次的相見。
至於兩人為何不再次相見。他們女兒李敏曾分析說:
「爸爸和媽媽相見後,結果雙方的心裡都不痛快,反而更增加了對彼此的懷念、牽掛,增加了彼此的憂慮、悲傷和彼此心靈上的痛苦。」
1976年,毛主席病逝。在他去世的前一年,他還從自己的稿費中批給了賀子珍兩萬元錢。
賀子珍得知毛主席去世的消息之後,第一時間就向中央提出了進京申請,但直到1979年,她才獲准進京。
這時她已無法向毛主席的告別,只能抱著毛主席雕像痛哭了一場。八年之後,賀子珍也在哀思中離世。
在那血與火的崢嶸歲月里,他們毛主席和賀子珍因共同的革命志向而結為伴侶。在艱難困苦中,他們始終為著共同的信仰,心心相映、生死與共。
他們的革命情懷,以及捨生忘我的革命精神,也將永遠鐫刻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感召著中華兒女,引領著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不斷奮進。
對於毛主席和賀子珍的故事,您有什麼感受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