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清朝編撰的「明史」記載,在嘉靖三十四年期間,出現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件:十幾個倭寇殺了明朝六千軍隊。不過很多人認為,清朝敢這麼應該確有此事。
其實,單看這個量比,幾十比幾千,就覺得明朝軍隊勝券在握,會打得倭寇落荒而逃。然而事實卻恰恰相反。
在冷兵器時代,十幾個倭寇能夠橫行於浙江、安徽、江蘇三省一路燒殺劫掠,還幹掉了六千多軍隊,可見倭寇的戰鬥力有多強。
明朝倭寇的組成
明朝的倭寇大多都是日本的武士、浪人,還有一部分人是受到海禁影響為了生計,被迫加入倭寇一黨,其中一個地地道道的安徽人王直,陰差陽錯的成為了明朝倭寇的老大。
由於當時的日本正處於戰亂,很多日本的武士也因此失去了穩定的經濟來源。由於他們從小受過專業的訓練,有著極其豐富的戰鬥經驗,被作為倭寇首領的王直看上了,成功被其僱傭。
倭寇最擅長用的兵器就是倭刀,其鋼刀來自於日本,刀長而鋒利,而且倭刀的材質那也是非常好。
精明狡猾的倭寇,每次只需要派出幾個刀法了得的日本武士,輕輕交手便能把明軍的一排單槍砍斷,成功製造恐慌。
據《明史·日本傳》中記載,倭寇從沿海出發橫行多地來到南陵縣時,遭到了三百多明軍的抵抗,而他們竟輕易打敗了守軍,成功佔領南陵縣,為所欲為。
當增援該縣的明軍紛紛趕來時,縣內的百姓彷彿看到了勝利曙光,覺得扭轉當前戰局指日可待。然而令人震驚的事情發生,倭寇竟然能夠徒手抓住弓箭。
前來支援的明軍看到這般景象後,嚇得紛紛逃走,促成了不戰而敗的局面。出現這種情況,與平日疏於訓練、得過且過的態度有很大關係,一旦上了戰場幾乎沒有勝算。
倭寇不但戰鬥力強,而且還十分狡猾、詭計多端,在《籌海圖編》中,用了這麼一句話「滑而有謀,猛而善斗」來形容倭寇。
而從歷史上的「櫻桃園之戰」,就能看出倭寇的狡猾。當明軍來到了城南外的櫻桃園駐紮時,他們都沒有表現出一絲恐慌,而是在那兒自娛自樂,玩起了遊戲。
他們卸下了鎧甲,穿上了破破爛爛的乞丐裝。殊不知這背後卻暗藏利刃,隨時會對駐紮在櫻桃園的明軍展開一場突然襲擊,打得他們措手不及,全軍覆沒。
抗倭良將「胡宗憲」含冤而死
提起明朝的抗倭名將,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民族英雄戚繼光,鮮少有人提起這一位抗倭良將「胡宗憲」。歷史以來,對他的評價都是褒貶不一。
胡宗憲劇照
通過查閱相關歷史資料,不難發現他在抗倭中做出的巨大貢獻,同時他也深受當時明朝政治腐敗的傷害,最終含冤而死。
進士出身的胡宗憲,一直都有著不甘於平凡的遠大志向,在嘉靖三十三年,他出任了浙江的巡按御史,而當時的浙江深受倭寇的傷害,一片混亂,十分棘手。
由於倭寇勢力非常強大,而明朝的抗倭組織也是錯綜複雜,明軍紀律鬆弛,軍心渙散,讓胡宗憲陷入了毫無進展的死局之中。雖然前路一片荊棘,但是他始終都沒有放棄自己的初衷 。
胡宗憲為了能夠順利抗擊倭寇,讓百姓過上安穩的生活,不惜放下了自己的尊嚴,一度討好嚴嵩。因為只有得到了他的支持,才能更好地解決抗倭戰爭目前所面臨的困境。
歷史學家稱「沒有胡宗憲,就沒有戚家軍」可見他的地位之高。他在抗倭這條路上從未停止過,不管有多麼艱難,只要是能讓倭寇在這片領土上消失,就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機會。
而且他也是一個非常喜歡重用賢才、賞罰分明的人,戚繼光就是他一手提拔栽培的,他們曾一起協作訓練了一支軍紀嚴明的軍隊,史稱戚家軍。
當然也正是因為有了他才讓一直士氣低落、無心打仗的明軍重新振作。在戚繼光的帶領下,這支軍隊取得了非常驚人的戰績,得到了萬民的景仰。
胡宗憲一直都秉持真心為民、處處都為老百姓著想的宗旨,即便是在倭患和朝廷的雙重打壓下,他都沒有放棄初衷,從不會「為了倭賊毆民「。
胡宗憲巧用妙計抓住了海盜首領王直,還有其成員徐海、陳東等人,讓明朝的百姓看到了新的曙光。
卻因當時黑暗的政治鬥爭受到牽連,把他歸為嚴嵩反派,一直忍辱負重的他終究還是走了朱紈的那條路,含冤而死。可見當時的明朝政府有多黑暗,是非不分,無不讓無數立下赫赫戰功的英雄心寒。
明朝深受軍紀懈怠、制度崩潰的影響
明朝政府的黑暗,是導致倭寇出現時,無人願意上陣殺敵、英勇奮戰、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部分原因。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明朝採用的衛所制,衛所兵大部分都是農民組成的軍隊,沒有受過專業的訓練、很少上戰場、兵力不夠、而且大部分的兵還是老弱病殘。
這也是為什麼胡宗憲和戚繼光採取募兵制、重新招募士兵、訓練出一支戚家軍的原因。以及受到當時經濟情況的影響,糧草不濟,無心打仗,出現諸多逃兵。
明朝打不過倭寇,與當時剿倭行動不夠積極、嚴明,政府也不夠重視,只知道實行海禁,不想應對之策也有很大關係。
通過翻閱大量史書我們可以了解到,倭寇在嘉靖後期被趕出所侵佔的領土後,便失去了消息,再也沒有相關的歷史紀錄。
從這兒我們不難看出,倭寇的戰鬥實力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強,像明朝時期發生的這種十幾人殺掉六千的事兒,也很難再有第二次。
通過張廷玉的《明史》、鄭若曾的《籌海圖編》等史料證明,在明朝出現的這樣一件令人不可思議的事:十幾個倭寇殺了明朝六千多軍隊,是有一定的真實性的。
出現這種事兒,與當時任職的統治者不作為的態度有很大關係,才會出現政治黑暗、軍紀不佳、制度落後、實施的策略不嚴明,讓倭寇有機可乘、為所欲為、毫無反抗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