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27年毛主席率領的秋收起義向井岡山進軍,盤踞在井岡山上休養,為隨後的武裝鬥爭以及偉大勝利做好了鋪墊,井岡山根據地在整個中國近代歷史上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它是一個偉大的里程碑,是一個偉大的戰略改變。
油畫:井岡山會師
而在井岡山根據地之中也有著不少的謎團,從膾炙人口的十六字絕到王佐被殺,在井岡山根據地的三年究竟發生了什麼?而井岡山的兩大謎團又是什麼?
戰略的改變、進軍井岡山
其實革命向來就不是一帆風順,一直以來我們總是在黑暗中尋找著光明的方向,其中最為慘烈的是蔣介石發起的412政變。
在這一場政變之中,千百萬的共產黨死於這一場屠殺之中。而這一場無數鮮血換來的教訓讓當時的共產黨深刻意識到需要轉變思想了。
民國時期的貧苦大眾
那時候的中國還處於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當時農民人口佔到當時總人口百分之七十以上,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當時革命的主力應該是農民。
可是在當時陳獨秀的錯誤帶領下,放棄了對農民群眾的武裝力量領導權。
因為最開始工人階級革命勝利後,黨內大部分人陷入了一種狂熱之中,始終堅信不疑一定要繼續工人階級的城市暴動而忽略了農民的作用。
在接連幾次的失敗後,毛主席提出了新的戰略意見——深入農村,把農村變成革命根據地,從農村開始包圍城市。
劇照
並且當時的毛主席提出推翻地主武裝,建立農民武裝。
這在當時是一個極其犀利以及膽大的做法,可也正是因為這番膽大做法才能讓薄弱的共產黨能夠累積力量完成反撲。
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就是秋收起義之後,進軍井岡山。
毛主席率領的紅軍退出了敵人武裝力量較為強盛的城市,轉而向著敵人武裝較為薄弱的農村推進,也正是因為這一舉措,讓紅軍避免了許多不必要的損失,得以養精蓄銳。
農民武裝
謎團一:十六字訣究竟由誰所創
而在井岡山根據地後流傳著廣為人知的十六字訣「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
退我追」這十六個字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是究竟是誰創造了這十六字,那可是眾說紛紜,但是總結下來其實就是三種說法。
1. 由朱德概括總結的
美國女作家 艾格尼絲·史沫特萊在《偉大的道路》中說:「朱德把軍事戰術歸納為這樣幾個要點:
(一)敵進我退;
(二)敵駐我擾;
(三)敵疲我打;
(四)敵退我追。
朱德舊照
這一點也在朱德多次演講之中提到過他一直強調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而朱德身邊人也曾經多次回憶,朱德打仗向來都是游擊為主,保存實力殲滅敵人。
2. 集體創造的經驗.
這十六字的作戰經驗不僅僅在井岡山根據運用,在當時其他的各個根據地也是應用廣泛。史料記載,無論是湘鄂西革命根據地還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他們都是有運用過這些經驗的。
也正是因為這一些經驗的廣泛運用讓當時的革命根據地都有著不小的收穫。
集體的智慧
3. 毛主席作戰實踐經驗
第三點也是大家最認同的一點,根據當時朱德彭德懷等人回憶,這十六字是毛主席概括的。1929年4月5日,毛主席寫的信中《前委致中央的信》這是第一次十六字訣出現在歷史文獻中。
但是總結下來十六字訣出現是由中國當時戰爭經驗所出,而由毛主席總結並加以明確。
謎團二:王佐被殺該誰負責
井岡山王佐、革命性的武裝
提及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那麼就有兩個山大王不得不提那就是當時的袁文才和王佐,在革命的初期,這兩人是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當時的紅軍能夠在井岡山立足這是和當時的二人離不開關係的。
袁文才和王佐
為什麼會說這兩人對於井岡山運動是不可磨滅的影響,這裡就先要了解二人。
袁文才和王佐二人都出生於1898年,他們深受當時的地主還有豪紳迫害,更有甚者家破人亡,那顆反抗的種子深深埋在了他們的心底。
兩人的相遇一拍即合,王佐和袁文才便組織了自己的隊伍,專門搶劫地主和豪紳用來幫助貧苦農民,也正是因為這樣,當地的百姓是非常擁戴他們的。
可是畢竟不是正規軍出身,他們身上難免會帶上幾分綠林好漢的氣質,他們崇尚喝酒吃肉內心深處卻並沒有明確的目標還有路線全靠所謂的江湖義氣,但是也並不能稱呼他們為匪,他們所作所為也是為了當時的農民過得更好。
綠林好漢
他們被稱為具有革命性質農民武裝,當時毛主席受邀給他們這隊充滿綠林好漢氣質的農民武裝進行軍事訓練,讓這支隊伍儘快脫胎換骨成為一個有著正確思想和路線的正規軍。
短短几個月時間,王佐帶領的綠林好漢就被改裝成了一個新型的革命軍隊,是當初革命階段早期正確對待和處理遊民無產者的重大勝利,而這一行為是具有巨大而深遠的意義。
這一舉動讓當時的毛主席看到了勝利的曙光,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理論能夠實現。
改造的成功、全新的理念
也正是因為對王佐軍隊的改造讓當時的黨內充滿了信心,要知道無論在哪都是有勢力盤繞根據地,不可能存在沒有任何武裝還有勢力的地盤。而革命進入農村那麼必然就是要和這一些不一樣的勢力去打交道的。
油畫
而王佐軍隊的改造成功,那更是豐富了當時毛主席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理念,也正是有了王佐這一個例子,更加豐富了其他根據地的理論。
而正是因為改造王佐成功,讓當時「上山」思想得到了徹底的落實,當時這一舉動給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帶了很多貢獻。
當時紅軍經歷過迫害,整個隊伍幾乎可以稱得上苟延殘喘,當時秋收起義的隊伍經過三灣改編後就僅僅剩下七百人,在上山過程中遭遇突襲,七百來人也僅僅剩下了兩百人。而通過收編當時的武裝力量,壯大了紅軍的力量在井岡山根據地中,大部分的武裝力量都來源王佐的隊伍。
王佐雕塑
而在井岡山根據地創立之時,那是離不開王佐的貢獻,要知道井岡山裡面地形複雜,稍有不慎就容易走丟,而當時的王佐不僅僅了解地形那更是深入民心。
在當時王佐幫助下,毛主席才能夠紮根井岡山,而王佐又利用自己的優勢給當時的紅軍建立的後勤保障,才能夠讓紅軍當時能夠穩居井岡山進行游擊反擊戰。
可以這麼說,要是當時沒有王佐的支持,那麼井岡山的根據地是難以甚至可以說得上是無法建成的。
王佐的死亡、背後的冤屈
在毛主席的帶領下,王佐已經成為了毛主席的一員猛將,可是這樣的一員猛將卻是在1930年的中旬被當做「土匪」「反動分子」給殺害了。
當毛主席得知這一消息時候大怒,批評他們不講政策,毛主席重上井岡山的時候慰問了其家屬。
慰問王佐後人
對於王佐被殺害,在那一段混亂的歷史中有著各種不一樣的猜測,其中第一種猜測是彭德懷殺害了王佐、第二種猜測是中央巡委彭清泉和中共贛西南特委書記朱昌偕殺害,第三種猜測是彭德懷聽信他人讒言殺害王佐。
而事實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呢?今天再次回到那一段歲月,尋找當年的真相。
1929年一月,為了粉碎敵人的「會剿」行動,當時的紅軍五軍長彭德懷率領紅五軍和當時的王佐率領紅四軍三十二團堅守井岡山,而當時的毛主席和朱德率領著紅四軍的主力前往贛南還有閩西地區開闢新的根據地進行「圍魏救趙」。
圍魏救趙
而當時王佐的好友袁文才面對戰爭的艱苦,心裏面萌生了退卻之意,而王佐知道後並未包庇自己的好友反而是大公無私將好友送去思想教育。
而袁文才面對教育時,也深刻知道了自己的錯誤,並且加以改正積极參与革命活動將功補過。
可是在1930年,王佐就被殺害,據1930年4月9日《贛西南特委通告》列字一號第十六條中寫道
袁文才王佐反對分田反對建立蘇維埃勾結茶陵靖衛團擾害永新赤色政府大會正式批准西路行委槍決袁王兩個叛徒。
可是根據《陳正人談毛主席在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偉大實踐》中記載原本的王佐其實是有很多田的,但是毛主席告訴他當土地菩薩是不行的,土地應該屬於農民。於是王佐二話不說將土地分給農民。
劇照
就是這樣的王佐,又怎麼算是土匪呢?那王佐又是如何被殺害的呢?
在1930年7月,劉作撫同志「給中央的綜述報告中對於王佐和袁文才提到了
當初是由彭清泉同志指定幾名同志開會,將王佐他們給「騙」過來。並且前往彭德懷處說王佐在會上做出了威脅共產黨的話語有反動的嫌疑,彭德懷雖然對此有疑惑,但是也未深做調查就將兵借出去了。
而根據周禮同志的回憶:
當時借著毛澤東同志的名義讓各個縣的代表來永新開會,而王佐同志聽聞是毛澤東同志舉行的會議不疑有他,就帶人前往了。
《往事回憶錄》中也提及,王佐他們被騙去永新的當日,就頒布了特別命令,讓城裡所有人帶上白布條,而沒有帶白布條之人,一律槍殺。
晚上槍響,王佐意識到事情不對當即出逃,卻跌入河中給淹死了。
彭德懷曾反思過:
「如果當時朱長楷所說的不實,那麼我就犯了信了讒言的重大錯誤。」
彭德懷
由此可以得出對於王佐之死應當負主要責任的是彭清泉等同志。而彭德懷聽信讒言為次要責任。
總結
井岡山上的這幾年,發生了太多的事情,但是這些事情卻是有著深遠的教訓。短暫的勝利並不意味著永久的勝利,要不斷地進步做出適合國情的方案。當一味沉浸於最初的勝利而不尋求改變之時,那么即將迎來的代價則是任何人都是無法估量的。
而王佐的犧牲也就如同一面鏡子告誡著後人,凡事皆不可走極端。由於王佐與一些同志關係不融洽導致個別同志情緒發作,做出了錯誤的判斷。在槍斃王佐等人後反而迎來了更為棘手的問題以及麻煩。也深深告誡著,無論什麼情況,做人做事都要實事求是,深入調查,皆不可斷下結論罔顧他人性命。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