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這一年是劉少奇誕辰的第100周年,為了紀念劉少奇同志為新中國建設所做出貢獻,中央電視台決定拍攝一組紀錄片,來講述劉少奇的一生。
為了了解最真實的情況,節目組決定前往俄羅斯,尋找劉少奇在當地的足跡,消息很快就傳到了劉少奇同志家人的耳朵里。
劉少奇的妻子王光美聽說後,聯繫到了第二編研部副主任黃崢,托他向俄羅斯一名叫做阿廖沙的男子,寄去了500元的美金,以及一封信件。
阿廖沙是誰,與王光美有什麼關係?王光美又為什麼要給他送錢呢?
圖|王光美
命運機緣巧合,不為人知的孫子
提起劉少奇同志的夫人,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王光美,事實上王光美並非劉少奇的第一任妻子。
在王光美之前,劉少奇曾經,還和一名叫做何寶珍的女人結婚,並且兩人還生下了三個孩子。
在那個動蕩的社會環境中,這三個孩子的童年生活,註定不能像其他孩子那麼圓滿與幸福。
在這三個孩子中,最慘的莫過於小女兒劉愛琴,她在很小的時候,就被送給了別人家當童養媳。
老二劉允若算是幸運的,他小時候跟在父親身邊,呆了很長一段時間,但好景不長,沒多久,父親要到一線去戰鬥,於是他便也與父親分離。
而身為長子的劉允斌,因為社會局勢原因,從一出生就被送往了湖南老家,也在老家度過了寶貴的童年,即便如此,命運也沒有放過這個本就坎坷的家庭。
1934年秋,革命工作者何寶珍,在一次任務中不幸犧牲於南京雨花台,只留下了劉少奇和那三個分散在各地的孩子。
圖|何寶珍
動蕩的社會將本應幸福美滿的家庭,變得四分五裂,好在,在長大了一些之後,三個孩子陸陸續續地回到了父親身邊。
奈何革命尚未成功,黎明前的黑夜格外的黑暗,所以,劉少奇肩上仍然有著巨大的任務,自然騰不出空子來照顧孩子們。
為了長遠考慮,1948年,劉少奇又娶了新一任的妻子,由她來照顧好孩子們,操持好整個家庭,而這個人便是王光美。
幾個苦命的孩子,並不知道命運的殘酷,歷經苦難之後,他們即將迎來極其美好的家庭生活。
但是在回到自己父親身邊時,才意外地發現,親生母親已經在革命事業中不幸犧牲。不過,王光美是一個十分善良溫和的人,她並不像那些童話故事中的「惡毒母后」,反而格外親近。
她心疼這些孩子們的際遇,對待這些孩子,王光美完全把他們當作自己的親生孩子一樣,來照顧,十分細心。
而孩子們也在她的身上,感受到了遲來的母愛,親切地稱她為「光美媽媽」,就這樣,這個零散的家庭,在王光美的操持之下,逐漸變得井井有條了起來,充滿了人間煙火氣。
圖|王光美
幸福的時光總是短暫的,隨著時間的流逝,身為長子的劉允斌逐漸長大,到了肩上擔起責任的年齡。
也就在這時,父親劉少奇派遣他前往蘇聯,進行學習深造,雖然內心十分不舍,但是從小就生活在動蕩之中的劉允斌,深知國內的局勢嚴重,也理解父親這麼做的道理。
他雖然沒在父親身邊長大,但是有著父親的榜樣,他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也樹立了正確的三觀。
然而令劉允斌沒想到的是,在蘇聯學習的這段時間,他認識了一個優秀的女孩,這個女孩,甚至改變了他未來生活的軌跡。
沒錯,在蘇聯學習的這段時間,劉允斌結識了那個他想要攜手共度一生的女人,叫做瑪拉。
兩人在朝夕相處中培養出了濃厚的感情,並且在爭得雙方家長同意之後,結成了夫妻,此後劉允斌還在俄羅斯生活了下來,兩人還生下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
其中這個男孩子,就是王光美請求高崢向俄羅斯帶去美金的那個人,也就是劉少奇的親孫子——阿廖沙,而王光美此舉的目的,其實就是想表達一個意思——記得回家看看。
圖|阿廖沙
零碎的記憶,拼湊成對家長的嚮往
雖然阿廖沙從小就在俄羅斯生活,但是他的血脈里始終流著中國人的血液,他的骨子裡那種落葉歸根的情結,是無法磨滅的。
在過去生活的幾十年中,沒有一天不想著回到故鄉看看,但是礙於現實的種種原因,這個想法一直得不到實現。
本來王光美對此還頗有擔心:阿廖沙是否願意回到中國來?他是否還記著在中國的爺爺?
不過後來,王光美髮現她多慮了,阿廖沙雖然身在俄羅斯,但是時時刻刻都惦念著大陸,也從來沒有忘記過自己的爺爺。
雖然他腦海中,和爺爺短暫的相處經歷已經模糊不清,但是那年爺爺來俄羅斯看他時所留存的照片,一直被他看來看去,相紙的邊緣已經被摸到泛黃。
其實,阿廖沙對於父親的記憶,以及對大陸的記憶還真的不多,當他有了清晰的自我意識時,父親就已經不在他身邊了。
關於他印象中對父親的種種記憶,幾乎全都是聽媽媽說的,聽媽媽講:在他三歲那年,父親就留下了他們母子三人,隻身一人,從蘇聯返回了中國。
圖|劉少奇
因為那時候中國和蘇聯的關係較為緊張,而父親又是一個熱愛國家的人,他從小生長的環境,以及接受的教育,使得他在聽到祖國母親的召喚之後,二話不說地回到祖國待命。
而優秀的母親在蘇聯也擔任著重要的職位,不能隨著父親說走就走,於是影響你以後,等忙完這段時間父親就會回來。
但事與願違。後來,兩國局勢朝著不可控制的方向發展,關係一度十分緊張,兩國交流來往的條件機會便越來越少,父親劉允斌和母親幾乎長時間不能見面。
再結合種種原因,阿廖沙的母親最終同劉允斌離婚了,他自然也是隨母親在俄羅斯生活。
阿廖沙本來以為,自此之後,自己不會再見到父親那邊的親人,但是沒想到,在1960年,也就是他5歲的時候,爺爺劉少奇竟然在國際交往之餘,來此看望過自己。
其實剛剛見面的時候,阿廖沙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爺爺的地位之高,後來聽母親說,才了解到了爺爺是中國的代表人。
圖|劉允斌
由中國派來參加蘇聯的會議,在會議的空閑期間才有時間來看看他。
雖然那時候,劉允斌同瑪拉已經離婚了,但是阿廖沙卻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了,爺爺對自己的愛意,他是那麼的親切,那麼的慈祥。
雖然兩人相處時間尚短,但是伴隨著快門聲音的響起,幾張照片被拍下來,記錄下了兩個人唯一一次的見面瞬間,日後,這照片,也成為了阿廖沙想念爺爺的唯一方式。
阿廖沙表示,每次拿起這張照片時,心中就有那麼一種莫名的衝動,他想要來中國看看,回到父親小時候生活的那個地方看看,也許,這就是中國人血脈中流淌著的尋根情結吧!
其實,即使這次王光美不找他,他也一定會主動地尋找在大陸那邊的親人,在中國的土壤上走一遍,感受一下這個培養出代代人才的國土。
圖|劉少奇親吻孫子
突破層層阻礙,終於踏上中國土地
此次,王光美又不遠萬里託人給他帶話,讓他回家看看,無疑讓阿廖沙回到中國的心情越發的急切了起來。
可是,事情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畢竟阿廖沙在俄羅斯擔任航天部門的軍人,航天部門對於保密的要求非常高,即使是在國外有親人,那也只能在退役的三年之後,才能再去探親。
與此同時,阿廖沙的母親現在年事已高,行動不便,也正是需要他這個兒子照顧的時候。
阿廖沙自然不能在這關鍵時刻,拋下年邁的母親獨自前往中國,所以就是因為這種種原因,使得他回到祖國尋根的事情一再耽擱了下來。
不過縱然如此,阿廖沙也從來沒有放棄過回祖國的想法,他一次又一次的向上級申請休假出國探親。
事情直到2003年,才等到了轉機,在2003年,阿廖沙一直向上級申請的退役請求,終於得到了批准。
而在這之前,阿廖沙的母親也因為生病的原因,離開了人世,現在的他,終於騰出了自己的時間,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圖|王光美
於是,在上級部門剛剛批准了退役申請之後,阿廖沙便謀劃著來到中國尋根。
就在2003年初,阿廖沙便準備好了護照,來到了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當工作人員按照常例詢問他此行出行的目的時,阿廖沙說道:「我的爺爺是劉少奇,我這次是回國探親的。」
工作人員聽到這話十分震驚,隨後便打電話向有關人員進行核實,到了證實以後,工作人員便立即批准了他的要求。
就這樣,阿廖沙終於踏過層層的阻礙,踏上了中國的土地。
2003年4月,阿廖沙和他的妻子來到了北京,而奶奶王光美,則帶著全家老年30多口人,為他舉辦了一次家庭聚會。
在這次家庭聚會中,阿廖沙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了中國大家庭那溫暖、喜慶的氛圍,即使是素未謀面的姑姑與叔叔,但是卻有著如此熟悉又親切的感覺。
果然,這骨子中流淌著相同的血液,根本不需要華麗的話語,以及漫長的時間去培養感情,用一個眼神,一個擁抱,就能感受到對方強大的存在。
圖|王光美
在這場家庭聚會中,阿廖沙聽著長輩們講述了他們當年的故事,被父親以及爺爺的事迹深深地感動,不禁為自己有這樣一位父親及爺爺感到驕傲和自豪。
雖然自己的母親和父親離婚了,但是自己的母親也經常為自己講述,父親當年優秀的事迹,對於父親,他一直都是充滿敬意,十分仰慕的。
現在又聽到了爺爺當年的事迹,阿廖沙對爺爺那種崇高的敬意油然而生,他向奶奶王光美請示,希望家人能夠帶著他去爸爸的老家看一看,同時再去祭拜一下自己的爺爺。
王光美聽到這句話之後,眼睛中不禁閃爍起了淚花,她握著阿廖沙的手,說道:「好好好!你安頓兩天,過兩天,我就讓你姑姑陪你一起去看看老家,看看你爺爺。
本來啊,我還很擔心你願不願意回來呢,現在看來是多慮了,能在我活著的時候看到你親自回來,我真的很高興啊!」
聽到這句話,阿廖沙感到十分心疼,有些責備自己沒能早早回來,他立刻擁住了王光美,說:「當然會回來啊,我一直知道,中國才是我的根,我有朝一日一定會回來的。
現在我也做到了,我感謝上天,他給我了這個機會,能夠讓我見到你見到大家,我感謝這一切都還來得及!」
圖|劉少奇
就這樣,家庭聚會,就在大家的歡聲笑語中度過了,安頓了兩天之後,阿廖沙的姑姑劉愛琴,便帶著他來到了湖南省寧鄉縣花明樓鎮。
阿廖沙終於來到了自己父親曾經生活的地方,身臨其境的他,心裡有種說不出的難受。他的眼眶,不知道何時已被眼淚所充填。
老鄉看到了他回來,紛紛來看望他,安慰他說道:「別哭,你回來了就好。」
後來,阿廖沙又從老鄉這裡,了解到了父親當年一些不為人知的事情,他現在也十分能夠理解,在他很小的時候父親便拋丟下他和母親三人,毅然決然回到祖國的選擇。
如果換作是他,他想必也一定會這麼做,此次回國觀望,阿廖沙內心一直洶湧澎湃,站在這片土地上,他熱血沸騰,他心裡很清楚:自己不想要離開了。
圖|湖南省寧鄉縣花明樓鎮
不久之後,阿廖沙又來到劉少奇的紀念館,看著那些爺爺留下的存在的證明,以及那些有關於爺爺的英雄事迹,阿廖沙第一次感覺到一種巨大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在他的肩上。
畢竟爺爺劉少奇如此優秀,那麼身為他的孫子,自然也要繼承下家族的優良品質,不能在他這一代斷了。
參觀了劉少奇的紀念館之後,他又來到了南京的雨花台,看著自己親奶奶犧牲的地方,他的內心洶湧澎湃,對奶奶的敬意也是從心底油然而生。
這位為祖國的解放而奉獻自己生命的人,如果還活著,那麼無疑是一位十分成功的母親,作為如此優秀而偉大的兩人的兒子,他的父親一定也是非常優秀的人。
而自己作為父親唯一的兒子,一定要將這優良品質延續下去。
圖|南京雨花台
定居中國,為中俄友誼默默做貢獻
於是,退役之後的阿廖沙,便尋找自己能做的事情,想要為中國作出些貢獻。
後來,他發現自己可以利用自己,在俄羅斯生活的經歷,在俄羅斯宣傳中國的美好形象,以此促進兩國之間的美好友誼。
於是,阿廖沙便開始致力於俄羅斯和中國兩國之間的友好關係,為其發展作出貢獻。
「我有兩個祖國,我的父親和爺爺是中國人,我的根在中國,我的母親是俄羅斯人,我生在俄羅斯,長在俄羅斯,他們都是我的第一故鄉。
我將用我餘下的人生,去說好這段中俄兩國友誼的故事。」這是在一次採訪中阿廖沙向記者解釋,以及自己所作所為的原因。
圖|俄羅斯
後來,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2006年,阿廖沙帶著他的妻子,申請到了中國的永遠居留證,在中國廣州定居,並且還給自己取了一個中國名字,叫做劉維寧。
但是不幸的是,就在同年的10月份,他無比親切的奶奶王光美,在北京因病去世。
在得到這個消息之後,阿廖沙眼淚不受控制地流了出來,他剛剛把一切安頓好,在中國定居,但是他的親人卻就這樣離開了。
不過好在兩人之間還有著一些美好的回憶,在奶奶去世之前,親眼見到他回到了中國,也算是沒有遺憾了。
在接下來的時光中,劉維寧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宣傳發展中俄之間的友誼,同時,還不斷給自己的女兒講述著,他父親和爺爺之間的傳奇故事。
圖|劉維寧
總結
終於,女兒在他裡面有一遍的講述下,對中國產生了巨大的興趣,在學業完成之後便也搬到了中國生活。
雖然,在這裡生活還要面臨著很大的挑戰,但是他們並不後悔,因為他們尋親成功,成功認祖歸宗。
劉少奇為新中國奮鬥一生,而他的家人,則是很好地將這種精神傳承了下來,這種精神,不僅值得劉家去傳承,同樣也值得我們永遠銘記。